胡加善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當前小學生的閱讀面窄,課外閱讀量嚴重不足。一個班級,每月完整閱讀一本文學名著的學生居然不超過5%。而應對這種現狀的最好方法就是結合本班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實際情況,在班級范圍內采取一種基于學生閱讀個性與需求的閱讀方式。通過班本化閱讀,培養班級整體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習慣,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分彰顯個性,激發學生閱讀的能動性,在閱讀積累中不斷發展學生的語言,為說話和習作夯實堅實的基礎。
一、為班級學生量身定制閱讀內容
(一)傾聽他們的需求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只是創設條件,作適當的引導,不要給他們壓力,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個性來決定讀多少書,讓學生掌握閱讀的自主權——確定班本閱讀的書目,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讀書的快樂。
(二)擇優精選閱讀書目
根據學生的興趣,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定期精選一批優秀書目。如一些兼融社會、自然、人物之美的優秀中外兒童文學作品,引領學生不僅要讀文學性較強的書,還要讀一些科普類讀物,如《十萬個為什么》《昆蟲記》等,增長學生的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還應讀名人傳記類讀本,如《貝多芬傳》《居里夫人傳》等。閱讀傳記,以更人性的方式了解過去,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三)推薦閱讀內容
注重學生閱讀能力與習慣的培養。將一些優秀的公眾號推薦給學生:“詩詞天地”“小學生作文”等。遇到好的文章,我也會在班級群里及時分享,如《別開錯了窗》(思想教育)、《竇桂梅:不閱讀的孩子,潛在的差生》(提升認識)、《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11個方法》(方法指導)等。讓學生在閱讀中開闊視野,提升能力,升華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開展班本化個性閱讀
小學高年級學生,大部分已經掌握了多種閱讀方法,在學生閱讀需求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能夠通過不同形式開展班本化個性化閱讀。
1.自己讀,每天享受“半小時閱讀”。
2.班級學生一起讀,每周一次分享讀書收獲。
3.和爸爸媽媽親子讀,每月一次“家校共讀”。
4.結合單元主題,有選擇地讀。
二、激發興趣與學法指導相結合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我們可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閱讀的興趣。某位教師讓學生預習孟浩然的古詩《過故人莊》,在交流自學心得時,有一學生提出心中的疑惑:“‘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中的‘菊花指菊花還是菊花酒?”學生七嘴八舌:有的說是“菊花”,也有贊同是“菊花酒”,學生爭議很大,誰也說服不了誰。教師隨機應變,清了清嗓子:“只有拿出有力證據,才能讓對方信服。”課堂暫時安靜下來。有個穿紅上衣的男生舉手回答道:“我認為這里的‘菊花既有菊花酒的意思,又有菊花的意思。”教師因勢利導:“你是如何知道的呢?”“我是在搜狗百科上閱讀到的。為了印證這一觀點,我還查閱了公眾號‘部編小學語文,兩者的說法是一致的。”學生自信地說。可見,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獲取了大量的知識。
(二)加強學生讀法指導
在閱讀時,我們先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常用的閱讀方法主要有三種:
1.精讀法,要求學生對書中的精彩部分熟記于心。主要靠閱讀教學培養,在自由閱讀課中實踐運用。
2.泛讀法,即粗略地讀。對一般性的書籍可采用泛讀法。有時,泛讀與精讀相互結合,精彩部分精讀,其余部分泛讀。
3.瀏覽法,是指指導學生通過快速翻閱目錄、前言、后記等,從而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信息量。
我們不僅要訓練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還要訓練他們相應的閱讀速度。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品味詞句,感悟人物品質,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閱讀教學與自由寫作相結合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提升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作文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集中表現。把作文和讀書筆記視為拓展性作業,老師要把每一篇課文的相關鏈接、由此及彼的內容設計成多個作業,可以根據每一個單元的內容或形式設計一篇大作文,把平時閱讀積累的好材料、心得等寫成讀書筆記,這樣既能開闊學生的思維,又能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一)引導學生學會精讀
精讀指對書籍進行深入細致的研讀,對重要的語句、章節所表達的內容還要做到透徹理解。為了指導學生學會精讀,我在每周專門設立一節閱讀分享課,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語言層面和思想內涵兩方面品析,培養學生精讀的感悟和對文學作品評價的能力。
(二)寫好讀書筆記
古人有云,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手到”就是讀書筆記。對于學生來說,讀書筆記是強化記憶,加深對文章理解的練筆形式。如何去寫好讀書筆記呢?
1.摘錄式。主要為了積累詞匯、句子。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摘抄優美的詞語、精彩的句子,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寫作素材。
2.梗概式。可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縮寫成短文,既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又培養了學生高度概括的能力。
3.寫讀后感。當學生對閱讀逐漸產生了興趣,可以要求他們每周寫讀后感和周記。讀后感不局限于某本書,它可以是一個章節,甚至是一句話、一個詞語,也可以是學習某篇課文后的收獲或感想。關于周記,不規定學生在哪一天完成。否則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和壓抑感,會機械性地去完成作業,在習作中感受不到表達的快樂,甚至去寫假話、空話,或者干脆抄襲,違背了老師的初心。周記的內容也沒有強制性,但前提是健康、積極、真實。在學生積累了相當量的習作后,教師可選擇一些相對優秀的習作,作適當修改后展示在室內“習作天地”。讓學生獲得習作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與潛能,從而讓閱讀更好地服務于習作。
閱讀是凈化心靈的過程。一旦學生養成了這種良好習慣,將會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