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在線教學成了“不得已而為之”的方式,師生一起接受了一次以信息技術促進教學的大培訓、大練兵,在社交隔離狀態下維護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是大功一件。但隨著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師生重返教室。在線教學的應用,似乎又回到了疫情前,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著實有些可惜。在線教學當然不是方方面面都優于面對面的教學,或者說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還沒有取得關鍵突破時,還缺乏那種面對面才具有的“現場力”。但我們也許不該用非此即彼、完全取代的機械思維來分析,在線和現場并非零和關系,而是打出組合拳,自然融合,取長補短。
試想一下,當我們重新回到熟悉的教室,在線教學有哪些仍然可以發揮的優勢呢?
很簡單的設備,就可以實現教室中課堂教學的線上直播,給那些不能按時出現在教室的學生一個不落下課程的選擇,比如生病、外出比賽、國際旅行未恢復常態無法回到校園的海外學生等,教師也不必過于照顧遠程、線上的同學,能讓他們聽課跟上進度并通過其他方式交流,就是個難得的進步。
一旦出現流感、諾如病毒等容易在校園群體中傳播的疾病,除了佩戴口罩之外,可能在未來,生病的同學也會更自然地居家學習。那時,簡單的線上教學方式——當然如果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加上更多交互手段,就很適合,也讓居家養病的學生和師長親友更安心。
在線教學,其實可以成為一種易行的教師聽課觀摩、互幫互學的方式。標桿示范教學,能通過在線方式為新教師學習教學法、提升基本功提供極大的方便。聽課的教師可以減少對課堂的打擾,并通過回放、對照來揣摩細節,收獲更多。新教師也可以請自己的“師傅”(mentor)在線聽課,提出改進意見,這樣比面對面聽課更放松。
遇到我們希望有實務經驗的人現身說法、現場教學時,傳統模式要請嘉賓來到課堂,異地的話,還涉及旅行安排,費時費力。一旦請來,還要鄭重其事,以嘉賓為中心,希望他多講些,包括但不止于課程所需。通過線上方式,更容易請到嘉賓出現在課堂屏幕上,以教學內容為中心,講10分鐘20分鐘都可以,并即時回答師生們提出的問題。中小學生集體組織去博物館、天文臺、實驗室并非易事,通過在線方式,遠端“向導”可以帶著看,雖然隔著屏幕,但比收看事先錄制好的節目,更互動、生動。較之傳統模式,嘉賓遠端連線比旅行到校更容易,他們也會更愿意參與到教學中,教學中鮮活內容的可得性能大大增加,花費也更節省。這樣的線上方式,不僅降低了校園圍墻的高度、拉近學校與社會的距離,也實實在在減少了“碳足跡”,為碳中和做了貢獻。
現在的學生論文答辯或者學校講座、論壇,都是極好的知識擴散、分享的機會。很多博士論文都有著難得的創新,研究者也很愿意跟同行們交流,只是很多交流都局限在現場參加的十多人甚至幾個評委中。如何通過線上方式,讓新知加速流動,讓同行更多交流,讓校園圍墻更低,讓創新走進社會,都值得進一步探索、實踐。疫情中的線上答辯是為了減少流動和應對社交隔離,但合乎規范的線上答辯,還有著推動學術交流和增強學術他律的“副作用”,如果隨著疫情解除就此擱置,著實可惜。
線上教育更有利于終身學習。現在越來越多的校友,希望不斷地利用母校豐富的學術資源更新知識,在可持續學習的環境中提升能力。在線方式可以讓校友們的這種“念想”變成惠而不費的“日常”。就像斯坦福2025計劃中的開環大學所設計的,大學學習生活的on-off開關會更靈活,社會和大學、工作和學習之間的串聯關系會走向某種并聯或串并融合。
總之,我們需要自覺地思考和實踐,把在線方式融入日常教學,把在線當作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而非傳統教學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