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雷

2014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以及北京市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由此,我們深刻體會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實質是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打破單一的供給結構,構建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新型供給側結構。學校要通過提升供給服務的質量,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不斷提升學生的實際獲得感,通過豐富的課程資源供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們的認識
課程供給是由課程開發設計、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評價等課程要素構成的綜合系統,它應是連貫、豐富、多元、綜合及穿越供給邊界的。核心素養是人的發展所需的共同素養中的一部分,不是一個人發展的全部,不能忽視共同素養中其他素養的提升。課程的供給與實施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之一,也是學校辦學理念及辦學目標達成的重要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也是課程供給與實施的目的之一。
我們的頂層設計
北京市平谷中學深入思考“立什么德、樹什么人”,著力進行課程改革,打破校內外,初、高中學段及三級課程界限,打破學科間的界限、學科內單元及章節界限,通過走班教學及校外研學等方式,使課程結構更具連貫性,課程內容更富有綜合性,課程實施方式更加體現多元性,形成大課程觀。整體構建以提升核心素養為核心,人文與社會、科學與技術、藝術與審美、生活與健康四大領域的學校課程供給體系。學校形成基于學生需求、穿越課程供給邊界、良性發展、惠及全體的課程供給生態系統。由分層到分類發展,用課程供給滋潤生命成長,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光彩。
課程內容體現豐富、綜合
學校構建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核心,符合校情、學情,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供給結構。在大課程觀指導下,圍繞核心素養的提升,打破三橫、兩縱(三橫:校內、校外的關聯;各學科間的關聯;學科內部單元及章節的關聯。兩縱:初高中及學段的關聯;三級課程間的關聯)的課程供給邊界,形成綜合、豐富,利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及全面發展的課程供給內容。
學校航天課程借鑒STEM課程理念,融合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數學、科學、藝術、技術及工程學等內容,培養學生航天科學精神、勤于反思及信息意識,實現了跨學科綜合應用。
學校建立健全以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和傳承航天精神的培養體系與航天科學課程體系。學校航天科技課程設有知識類、實踐類、體驗類三大類。知識類課程包括航天科普知識講座等。實踐類課程包括《北斗定位》《遙感衛星》《探月工程》《火箭設計》《北斗拓展探究》等。體驗類課程包括現場觀摩火箭衛星發射、參觀博物館以及參與科技競賽等。目前,學校正在積極籌備建設航天科學實驗室,讓全區有發展需求的青少年共同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課程實施體現開放、多元
在大課程觀指導下,圍繞核心素養的提升,讓學校課程供給內容更富有綜合性。同時,積極探索開放的課程實施方式。
采取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個別與全體三結合的多元化實施方式,解決校內課程資源供給不足問題。培養校內航天課程專業教師與聘請校外航天專業機構專家;對個別學生一對一輔導,拓展拔高,整體講座;通過線上教學與線下輔導相結合,解決校內課程資源供給不足、地域局限性等問題。
采取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課程實施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通過航天科學講座、參觀、夏令營、研學等開展航天科學知識的普及。通過成立平谷中學航天科技聯盟、航天科技競賽等為航天科學課程興趣濃厚,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提供提高的平臺。采取打通大中學段、初高中學段的課程實施方式,實現大中及初高中課程的有效銜接。
學校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作,開設《航天概論》大中銜接課程。根據新中考、新高考的要求及核心素養對科學精神的要求,開展了跨初、高中學段的航天課程,每年在初三和高中三個年級普及性推廣,實現了初、高中航天特色實驗班課程的有效銜接。
采取項目式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能力。通過探月工程項目,從認識月球環境到人類生存條件認知,學生設計月球基地到制作月球車。學生通過對探月工程和外太空生存環境的學習,綜合運用結構、電子、物理、化學、自然等多學科知識和技術,組裝月球車。在參與月球車系統構造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專注的科學研究態度。
通過北斗導航項目,學生以衛星定位和知識體驗為主,注重北斗的日常應用。項目采用成熟的問題引導和活動驅動形式,引導學生知道位置在哪里,怎么去目的地;活動驅動有尋寶游戲、組建衛星星座、模擬排雷、野外對抗賽。學生從認識衛星到導航原理,探索導航的應用到自己設計制作老人定位器。
通過功能衛星項目,從認識衛星運行的規律到各國衛星的應用,學生根據實際需求設計衛星載荷,并搭建模擬衛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課題答辯等形式,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能力。
通過遙感衛星項目,學生自制八木天線,與過境衛星對話。主要通過團隊協作,對過境衛星進行信號接收和衛星云圖解碼。課程注重無線電信號的接收和解碼,激發學習興趣,強化實踐能力,形成探究式的學習氛圍。
課程評價體現過程及多元性
課程評價是學校課程供給中的重要環節。目前,學校采取基于航天科學課程特點的評價辦法,利用課程學習單及記錄單記錄學生學習過程,通過過程性評價培養學生批判質疑和自我管理的素養。
我們的思考
學校的課程供給服務,要以大課程觀為指導,不要局限在三級課程或某一種課程分類的框架中,要從學生未來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從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出發,充分體現綜合性、多元性及開放性。在學校眾多供給服務中,課程供給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實際獲得感、幸福感及成就感,學生發展的需要是課程供給改革的原動力。課程供給是提升核心素養的主要路徑,但并不是唯一路徑,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教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都會起到不同作用。課程供給要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更要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真正體現選擇性及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