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琪嘉
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各項惠企利民政策落地見效,我國工業運行回暖態勢明顯。受去年同期基數低、出口增長拉動、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推動等因素影響,今年一季度工業保持較快增長。應抓住當前各方面有利的“窗口期”,抓緊推動解決我國工業領域中存在的結構性難題,防范和化解影響工業穩定運行的潛在風險。目前,工業領域較為突出的結構性問題是“三個分化”,即區域、行業和企業分化。短期內還存在原材料持續過快上漲擠壓產業鏈下游企業利潤空間,出口隨著全世界范圍供應鏈加速修復增長動力有所減緩,制造業投資長時期低位運行影響市場預期等風險。建議合理引導預期,抑制原材料價格過快上漲,提升制造業有效投資,探索產業政策和財稅政策精準協同,鞏固夯實工業經濟基本盤。
一、三方面因素促使一季度工業明顯回暖
一是基數效應和慣性規律。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供需兩端同時收縮,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跌至-8.4%。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以及逆周期調節政策逐步落地,2020年12月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增速已經恢復至7.3%,且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四季度產能利用率達78%,已處于合理區間。受去年同期低基數效應的影響,今年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出現較大幅度的回升。這種回升也是去年經濟復蘇產生的慣性,以及當期逆周期調節政策效應在下一期滯后顯現的結果。
二是出口增長拉動。疫情對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我國在全球貿易市場的供給替代效應明顯。數據顯示,我國出口占全球份額在2020年第二季度之后快速提升。2021年初至今,歐美國家疫情壓力有所緩解,經濟回暖跡象顯現,但區域內供應鏈的修復仍將短暫滯后于當地需求增長。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出口增幅明顯,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出口同比增長38.7%,實現貿易順差7592.9億元。工業下游的消費品制造業是我國對外出口的大戶,外需強勁有利于提高國內生產積極性,從而助推工業增加值增速回升。
三是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是調節工業生產的重要信號,今年以來,工業品價格持續上行,有利于提振部分行業工業企業利潤,帶動工業生產。2021年1—3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同比上漲2.1%。其中,原材料工業價格上漲4%,采掘工業價格上漲6.6%,加工工業價格上漲2%。展望上半年,在國內經濟穩定增長、海外經濟開始復蘇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原材料價格有望繼續走高,從而對石油、化工、有色等上中游行業的生產起到提振作用。
二、應抓住恢復性增長的有利時機,抓緊推動解決工業領域的結構性難題
一是區域分化。近年來各省(區、市)的工業增速呈現明顯分化趨勢。2015—2019年,西藏、貴州、江西、云南、安徽、福建、四川等省份的工業增速平均值分別高達11.4%、9.58%、8.94%、8.74%、8.60%、8.44%、8.12%,與此同時,北京、海南、山西、黑龍江、上海、遼寧等省市的工業增速平均值僅為3.88%、3.68%、2.94%、2.18%、2.10%、0.18%,工業高增長省份與工業低增長省份之間的差距較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劇了各省區工業增速的分化。2020年全國各省區工業增速的變異系數出現明顯攀升,其值高達1.007,顯著高于2019年的0.403。
二是行業分化。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同行業的發展趨勢出現明顯分化,部分高技術行業發展加快,而部分傳統行業增速持續走低。以2019年為例,當年整體工業增速為5.7%,42個工業門類中,低于該增速的行業有22個,占比52.4%。從所屬行業看,多集中于食品加工制造、紡織服裝、家具、造紙等接近消費終端的產業。2020年疫情沖擊下,行業分化趨勢更為顯著,2020年高技術制造業的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和企業利潤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7.1%、11.5%和16.4%,比規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高4.3、11.4和12.3個百分點,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6%,高出規上工業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接近終端消費的產業則增長緩慢。行業分化反映的問題是終端消費需求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這一問題如果長時期得不到解決,將對持續擴大內需形成嚴重制約。
三是企業分化。近年來,不同類型企業分化的趨勢也較為明顯,大企業發展較好,而中小企業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顯示,自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的39個月里,大型企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僅有3個月處于榮枯線之下,中型企業該指數有20個月低于50%,而小型企業該指數則有29個月處于榮枯線之下,制造業大、中、小型企業景氣程度分化態勢十分明顯。
三、應高度警惕當前工業領域存在的潛在風險
風險一: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擠壓下游企業盈利空間。自2020年5月份開始,大宗商品價格進入上漲通道,2021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繼續呈現快速上漲勢頭,截至4月份,在57種主要大宗商品中,有30種商品的價格漲幅超過10%,其中,聚合MDI、原油、闊葉橡膠等11種商品的價格漲幅超過30%。當前,全球制造業景氣度回升帶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并促使通脹預期抬升,此效應傳導至國內,容易引發原材料價格過快上漲,制造業下游企業利潤受到擠壓,在產業循環中,形成“堰塞湖”,造成“上游熱、下游冷”的局面,影響經濟大循環。
風險二:出口回調后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問題抬頭。隨著國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主要經濟體產能開始恢復,疫情產生的出口替代效應將逐漸減弱,我國出口增速客觀上將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風險不在于未來出口增速的正常回落,而是產能的調整滯后于外需的變化,一旦外需回歸常態,內需短時期又不能及時“補位”,容易造成產能過剩。
風險三:制造業投資增速低位徘徊影響企業預期和信心。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終端需求疲弱,受此影響,投資—產出—利潤鏈條傳導不暢,制造業企業更新維護現有規模固定資產的緊迫性和意愿都有所降低。雖然一些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相對較快,技改投資也有所提高,但是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不高,難以支撐整個制造業投資快速增長。從中長期看,制造業投資增速低位徘徊,影響實體制造企業預期和信心,不利于鞏固制造業基本盤、夯實產業基礎。一旦周邊國家出現“稅收洼地”或“政策洼地”,很容易引發“產業鏈外遷”。
四、對策建議
得益于前期一系列逆周期調節政策,2021年宏觀經濟環境較為寬松,為加快解決工業結構性難題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建議政策上統籌短期和長期,兼顧增長和改革,注重產業政策和財稅等其他政策協同,推動工業平穩、高質量發展。
一是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要推動宏觀經濟政策“轉好彎”,確保疫情期間特殊政策“有保有退”,避免宏觀政策“急轉彎”,重點關注信貸流向和地方債違約風險,防止股市樓市泡沫。貨幣政策要在嚴守底線前提下更加注重結構性,在延續去年部分政策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小微普惠貸款,支持民營企業融資和制造業企業融資,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繼續保持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深化LPR改革,推動貸款實際利率水平下降,持續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財政政策要注重實際效果,以“六保六穩”為基調,進一步延長涉企優惠政策。對2020年出臺的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在研究論證的基礎上,部分政策適當延長執行期限。鼓勵地方結合實際繼續實施惠企政策,重點支持受疫情沖擊較大的產業和中小微企業紓困發展,對涉企優惠政策實、效果好的地區給予相應的激勵。從而促進經濟穩中求進。
二是多措并舉合理引導預期。密切監測產能運行走勢,做好信息公開和預警,防止出現新的過剩產能和盲目重復建設。打擊原材料領域的投機行為,做好政府儲備物資的定時、定點投放,有效抑制原材料價格過快上漲。加大對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的支持力度,引導各類資源有序向制造業傾斜。加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跟蹤監測和預警,及時應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加強國內大宗商品市場監管和價格監測預警,嚴肅查處操縱價格、散布虛假信息等違法行為。跟蹤監測消費品市場價格走勢,及時應對可能的通貨膨脹,重點保障困難群眾和重點群體的基本生活。
三是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拓寬產品供應鏈、分銷渠道,同時發揮線上、線下的作用,防止“線上擠壓線下”。促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的普及應用。積極支持“出口轉內銷”,鼓勵出口企業開拓國內市場。繼續提高產品供給質量,改善消費環境,進一步擴大農村消費,發展文化旅游、健康體育等服務消費,滿足不同居民需求。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積極發展農村商業網絡,降低農村市場物流成本。規范農村商貿市場,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有效提升農村消費品的品質。積極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城市特色商圈。鼓勵建設“15分鐘便民生活圈”,解決消費“最后一公里”問題。
四是加強對企業技術改造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對技術創新項目的支持力度,對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自主研究掌握關鍵技術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加大對國家工業強基工程、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試點示范、“機器換人”等轉型升級項目的補助,重點加強兩化融合項目支持力度,對實現管理信息系統集成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應用、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提升等項目給予一定比例獎勵。加大對企業工業設計中心和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支持力度。適當對制造業領域的風險投資進行補貼。確保對中小科技型企業的研發支持力度,保證一定比例的R&D資金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制造業企業,并按照一定比例遞增。
五是加大對制造業投資的支持力度。優化投資產業鏈配套,引導民營制造業由傳統的空間集聚向產業鏈集聚發展。提高對制造業企業的設備投資補助,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臺(套)裝備的研發與使用,對符合條件的投保企業給予一定的保險補償。加強對制造業企業的人才招聘補助,針對各類制造業企業有關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相應的補助,特別是對制造業領域引進的關鍵人才進行重點補助。按照不同行業的重要程度以及人才的不同等級分別給予不同等次的待遇。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融資支持,對于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的制造業企業新建和技術改造項目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項目進行重點支持。加大對國產設備的政策支持力度,取消各級政府投資項目采購和國有企業采購領域存在的歧視國產設備、舍近求遠采購進口貨的規定,確立嚴格的原產地規則,要求大宗政府購買采購一定比例的本國貨物和服務,而且本國貨物和服務在同等條件下可享受一定比例的價格權重優勢。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