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佳音
進入2021年,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社會經濟發展逐步回歸正軌,但經濟增長仍面臨新冠疫情帶來的持續干擾。在新冠疫苗大范圍接種之前世界經濟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我國對外應積極拓展高水平經貿合作空間,有效防化貿易保護風險并通過提供抗疫公共產品幫助受疫情影響嚴重國家盡快走出疫情陰霾,對內需依靠中間品鏈式推動向價值鏈上游升級并繼續推進制度型開放,持續改善營商環境。
一、世界經濟形勢現“三低三高”
2020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均呈現出V型反彈態勢,但年末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勢頭已有所放緩,就業、產出和需求已顯現弱勢,大宗商品貿易低迷、資本跨境流動嚴重受阻導致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繼續承壓,經濟增長整體表現欠佳,總體而言2021年全球經濟形勢將呈現“低增長、低通脹、低就業、高貨幣、高債務、高福利”的特點。
(一)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各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緩慢
2020年下半年新冠疫情在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二度暴發,但對社會經濟沖擊已明顯變弱,四季度美國GDP環比折年率為4.1%,較三季度下降近20個百分點,歐元區三、四季度GDP同比下降4.3%、4.9%,經濟衰退程度再次擴大,其中四季度意大利經濟同比下降6.6%,較三季度擴大1.6個百分點,日本GDP環比實際增長2.8%,較三季度增速明顯放緩。
金磚國家方面,三季度印度經濟同比增長0.4%,一舉扭轉了一、二季度衰退態勢,但較2019年仍低4.3個百分點;三季度俄羅斯經濟同比下降0.5%,而2019年同期為1.7%,四季度巴西經濟同比下降1.1%,創2017年二季度以來新低。
據最新各主要經濟體制造業PMI、消費信心指數等先行指標來看,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恢復動力逐漸減弱。如3月美國綜合采購經理人指數(PMI)59.1,較2月下降0.4,消費者信心指數84.9,較2020年同期下降4.6,3月日本PMI較2月僅提升0.6,而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則較去年同期下降4.5,金磚國家上述先行指標也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二)主要經濟體投資需求回暖,就業水平仍處低位
主要經濟體內需仍較乏力,但投資需求復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明顯支撐作用。四季度美國私人投資總額同比增長5.1%,三季度為-1.8%,隨著美國疫苗接種速度加快和政府1.9萬億美元的援助法案獲得批準,2021年美國投資對經濟拉動力將進一步提升,歐元區四季度固定投資增長1.6%;日本四季度公共投資則較三季度提升0.6個百分點至1.5%。
就業方面,2021年2月美國失業率為6.2%,雖低于6.3%的市場預期,但仍為2020年4月以來最低水平。歐元區失業率從去年11月起一直保持8.1%的歷史高位,為去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1月日本失業率為2.9%,低水平的趨勢仍在延續。除俄羅斯外,金磚國家失業率均微幅上調,但總體就業壓力沒有明顯上升。
(三)發達經濟體物價上漲緩慢,金磚國家通脹整體上揚
作為美聯儲確定通脹壓力和貨幣政策趨向的重要參考指標,2021年2月核心PCE環比折年率為1.6%,顯著低于2%的調控目標;歐元區通脹率繼續維持在0.9%;根據日本央行數據,進入2021年日本核心CPI繼續保持緊縮態勢,2月錄得通脹-0.4%,雖較1月通脹緊縮有所減緩,但短期仍無法擺脫通縮泥淖。
金磚國家方面,印度2月CPI同比增長5.0%,高于1月1個百分點,但遠低于去年同期6.6%的水平;南非價格水平波動性較小,2021年初基本保持在3%左右,位于央行設定的3%—6%的目標區間內。俄羅斯物價指數呈逐月上升趨勢,2月該CPI同比增長5.7%,接近2019年5月階段性峰值,遠超央行設定的4%的目標;2020年巴西通脹率為4.5%,高于當年政府管控目標中值4%,2021年1、2月該國通脹降至2.6%、2.5%。
(四)各主要經濟體加息周期或將提前開啟
2月美聯儲決定將利率維持在0-0.25%,以實現2%的通脹目標。年初歐日英繼續維持寬松貨幣政策,歐央行3月貨幣政策報告決定將再融資利率、邊際貸款和存款利率保持在0、0.25%和-0.5%,3月日本央行決定將政策利率繼續維持在-0.1%,英國央行委員會在2月一致投票將利率保持在0.1%。短期內各主要經濟體大概率將延續貨幣寬松政策以達到穩通脹、促流動目的,但伴隨美國經濟迅速復蘇導致全球資本再次流向美國市場,疊加美國巨額財政刺激計劃產生的負面外溢效應,各主要經濟體或迫于本國經濟下行壓力先于美聯儲提前加息,高利率貨幣政策大概率提前開啟。
(五)各國繼續出臺救助措施穩經濟復蘇
為修復受疫情影響的社會經濟系統,各主要經濟體2021年初陸續制定財政救助計劃,2021年3月11日美國會通過涵蓋提供1.9萬億美元的《2021年美國救援計劃法案》,為遭受疫情危機沖擊的工薪家庭和中小企業提供救濟,日本厚生勞動省近期出臺新一輪的經濟救助方案,包括提供免息三個月的住房保障金,給予失業人員60%基礎工資的政策補貼,設立低收入群體優惠利率貸款等。歐盟各成員國也將延續2020年末社會援助方案,包括延遲征稅和降低社會保障金繳納、政府支付低收入群體必要生活和醫療費用,以及確保企業流動性的一攬子財政措施。
(六)全球債臺高筑或將伴隨經濟復蘇逐漸緩解
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債務增長35%,債務占GDP比重也飆升至355%。截至去年9月,美國政府債務為26.9萬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18.5%,公共債務占GDP比重由2019的79%增加到100%,歐盟債務增長速度較快,法國、西班牙和希臘的非金融部門債務占GDP比重同比增長50%,新興市場債務占GDP比重從2019年的220%上升到2020年的250%,其中南非和印度的政府負債率增幅最大。但據國際金融研究所(IIF)預測,隨著各國經濟逐漸恢復,預計2021年各主要經濟體的債務占比將逐漸下降。
二、2021年世界經濟展望
預計2021年世界經濟將緩慢恢復增長,但仍面臨新冠疫情帶來的持續干擾,預計在新冠疫苗大范圍接種之前世界經濟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一)各主要經濟體經濟步入“慢回復”通道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1年世界經濟增速為5.5%,較2020年10月預測值上調0.3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預期為4.3%,較去年1月的預測水平上調0.4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1年經濟增速為6.3%,較10月預測值上調0.3個百分點。美國、歐元區、德國、日本、英國經濟增長預期分別為5.1%、4.2%、3.5%、3.1%和4.5%。世界銀行1月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預計2021年世界經濟增速為4.0%;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經濟形勢和展望》中期報告也將2021年經濟增速預設為3.4%。
(二)產業鏈回遷嚴重影響各國企業參與全球分工
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為確保“經濟和戰略上的獨立性”所制定的鼓勵跨國企業回遷本土政策在生產要素跨境流動嚴重受限的情況下效果并不明顯,但仍有大批企業受相關政策影響將生產線遷回本土。預計隨著新冠疫情對全球生產要素跨境流動影響逐漸弱化,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將再次鼓吹縮短產業鏈以防范因全球產業鏈再次中斷風險,屆時將對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帶來極大沖擊,并導致市場出現區域化傾向,嚴重影響各國企業參與全球分工,使經濟效率遭受極大損失。
(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債務壓力和金融動蕩風險上升
疫情加劇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債務壓力和通脹壓力,巴西2020年貨幣貶值超40%導致外債形勢顯著惡化,南非也因債務負擔惡化被穆迪下調投資評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的不同步導致了各國宏觀政策也不同步,發達國家寬松貨幣政策很可能率先轉向,屆時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資本外逃和匯率貶值風險將上升,則進一步加劇償債壓力,發展中國家發生債務危機和金融動蕩的風險將不斷累積,部分發展中國家有可能陸續遭遇主權債務危機。
(四)疫苗接種水平差異化導致全球經濟復蘇不同步
由于發達經濟體新冠疫苗短期供需缺口巨大,為優先確保本國疫苗接種率,美、歐將大量疫苗留在本土,疫苗研發水平有限需依賴海外進口疫苗完成本國接種的大部分新興經濟體和欠發達地區疫苗接種工作推進緩慢。盡管我國抗疫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疫苗產能可完全滿足國內市場,但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本國利益優先”的疫苗供應措施將導致新興經濟體和欠發達地區因遲遲無法完成大范圍疫苗接種而造成經濟復蘇存在不確定性,對全球經濟復蘇將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三、對策建議
面對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持續影響的嚴峻形勢,我國應做好兩手準備,對外積極拓展高水平經貿合作空間,防止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抱團發展造成我國外部環境惡化,對內應做好產業結構調整謀篇布局,應對外部諸多不利因素對我國高水平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沖擊。
(一)提供抗疫公共產品幫助受疫情影響嚴重國家盡快走出陰霾
針對新興經濟體和欠發達地區短期不具備疫苗生產條件的客觀問題,我國應在進一步擴大對其開展疫苗援助力度的基礎上,提升對外抗疫援助的多元化水平,例如實施專門的中醫藥援助方案、提升醫療防疫物資出口規模、繼續加大核酸檢測等我國相對優勢環節的對外援助力度等,在保證本國疫情防控需求得以保障的前提下,盡可能為受疫情影響仍較嚴重的大部分新興經濟體和欠發達地區提供多元化抗疫援助,以幫助其渡過疫苗接種“真空期”,加快經濟恢復速度。
(二)從依靠中間品鏈式推動向價值鏈上游升級
目前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在中間品制造環節已開始發力,而東盟、東歐在疫情暴發前已與我國形成潛在競爭,建議我國逐步由技術模仿向技術追隨再向自主研發升級,尤其是在全球產業鏈重構過程中沿著小類、中類、大類、門類逐級摸清我國中間品產業鏈存在的薄弱環節,通過“中間投入鏈條”來實現規模報酬遞增的產業技術,在中間產品的技術研發上加大投入強度,加強中間產品生產的競爭力,擺脫對外國核心高技術零部件的進口依賴,讓中間產品的直接出口成為中國國內增加值增長的重要力量。
(三)提前謀劃應對手段,防范貿易保護風險
隨著下半年發達經濟體經濟的逐步恢復正常,其國內企業和我國出口企業爭奪市場的競爭將再次趨于激烈,很有可能對此次疫情中我國憑借產業鏈完整性和抗疫優勢市場份額上升的商品再次實施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保護措施。考慮到美歐經濟結構相近,美國聯合歐盟對部分我國出口商品實施貿易保護措施的風險將迅速上升。建議提前對發達經濟體此次疫情中供應能力明顯下降的商品進行跟蹤梳理,對相關重點出口企業給予風險預警,并在證據準備、律師聘請以及開辟新的市場等方面做好提前預案,盡可能減少企業損失。
(四)繼續推進制度型開放,持續改善營商環境
結合我國由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變的大方向,在服務業開放、競爭中性、知識產權保護、改善營商環境等領域持續深入推進制度改革,加大政策創新力度,將那些改起來難度較大、風險較高,需要“啃硬骨頭”的領域,比如國企改革、環境保護、商業信息跨境流動等,放在自貿試驗區進行壓力測試,為我國對標國際高標準規則積累新經驗、探索新路徑,并積極推廣部分地區先進成功經驗,形成各地爭創營商環境高地的良性競爭氛圍,持續提升對高水平跨國公司的吸引力。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外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