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文
針對上海、廣州兩地的專題調研發現,為制造企業提供數字化服務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當前面臨諸多問題障礙,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連通性、協同性有待提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接口標準、技術基礎和人才支撐存在短板弱項。應加快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等第三方制造服務業市場主體,支持中小微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組建一批“工業互聯網產業開放聯盟”,制定完善工業互聯網的統一標準,構建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機制,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制造服務業快速健康發展。
一、上海、廣州制造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和重點
制造服務業是指作為投入要素嵌入產品生產制造環節和作為產出要素融入產品使用過程的各種形式的服務的總稱。制造服務業是制造業服務化的產物。一方面制造企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第三方信息服務,推動生產、研發、設計、銷售、企業管理和供應鏈協同等環節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提升生產效率、產品交付能力和產業鏈協同水平;另一方面制造企業逐漸把產品內涵從有形的產品擴展到基于產品的增值服務,從提供產品向提供解決方案轉變,實現價值鏈的重構。
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長三角目前已形成以上海為中心,江蘇、浙江為兩翼,安徽為新興增長極的制造業集群發展格局,在機械、鋼鐵、航空制造、海洋工程、智能裝備制造等領域形成相對成熟完整的產業鏈、創新鏈;珠三角地區圍繞廣州、深圳、佛山、珠江等重點城市,在電子信息制造、家電制造、航空制造、軌道交通、機器人、生物醫藥等領域優勢明顯。兩地制造業較高的發展水平和集聚度,為制造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從實地調研情況來看,當前制造服務業的發展焦點是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由信息服務商對工業產品生產和使用場景的重塑。這一過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賦能生產制造環節。在物聯網、大數據、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下,數據成為制造企業的關鍵資產,低時延、高可靠性的網絡成為關鍵基礎設施,“數據+網絡”共同推動生產制造過程實現萬物互聯、人機協同和智能驅動。如,中國商飛依托5G、物聯網和工業控制技術,打造數控全連接工廠,建成24小時“黑燈產線”,通過對設備、物料、產品的信息實時采集和管控,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精益生產,設備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二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賦能工業產品。將產品作為智能終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為用戶提供特定應用場景的智能解決方案。如,廣電運通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對金融終端設備(如ATM)實施智能化、網聯化改造,實現對終端設備運行狀況的實時監控和智能管理,從向銀行網點銷售終端設備轉變為提供遠程管理、維護、檢修、監控等一攬子服務,服務類營業收入占其營業收入總額逾70%,同時有效降低銀行網點購買大型設備的成本。
二、存在問題
實地調研中了解到,制造服務業特別是為制造企業提供數字化服務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面臨諸多問題障礙。
(一)龍頭制造企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面臨“信任困局”
與國外工業互聯網平臺主要是第三方的工業軟件企業不同,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運營主體有許多垂直行業領域領軍的龍頭制造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通常集聚大量制造企業的生產業務數據,客觀要求平臺是第三方的經營主體。一旦制造企業成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經營者,成為平臺的利益相關者,同行業的其他企業難免會質疑平臺的中立性和數據安全性,不愿意接入平臺并使用其服務。
(二)中小企業存在“上不了的云平臺”和“轉不起的數字化”難題
一方面數字化、信息化對企業管理水平的要求較高,許多中小制造企業尚未構建現代企業制度,信息化建設“歷史欠賬”較多,業務數據積累少,基于本地的信息化建設尚未完成,更遑論“上云上平臺”和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制造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的前期成本投入和技術門檻較高,而中小企業經營壓力較大,沒有足夠的資金通過構建專屬云、私有云的方式開展數字化、網絡化轉型。此外,基于云端的第三方SaaS(軟件即服務)公共服務平臺供給相對不足,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
(三)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連通性、協同性有待提升
建立開放協同的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是推動制造企業大規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現實路徑。國內目前有500多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在一些行業領域分布著大量重復性建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同質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垂直行業內的平臺在云端未完全打通,每個平臺都是一個獨立的“局域網”,大量中小企業分散在不同的平臺上,不能充分發揮平臺網絡化的規模經濟效應。
(四)制造業數字化標準不統一導致“接口壁壘”
標準化是保障現代化工業生產的基礎性工作,也是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工業互聯網的數據標準、通訊標準、技術標準、接口協議等層次不統一,互通性較差,標準的推廣應用相對緩慢,導致上下游企業的設備、人員、物料、部件雖然在形式上實現了“上云互聯”,但難以實現業務互動和數據聯通,“連而不互”的現象廣泛存在。
(五)既懂信息技術又懂工業生產知識和行業發展規律的復合型人才大量缺失
一方面,高校的學科建設長期忽視對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計算機輔助制造(CAM)等工業軟件領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兼具工科知識背景和軟件開發能力的人才培養周期通常在十年以上,剛剛步出校園的高校學生一般要在企業接受較長時間的培訓和鍛煉,才能成為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這導致許多IT人才轉向消費領域的互聯網行業,工業企業或工業軟件服務企業留不住人才。
(六)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基礎還不成熟牢固
總體判斷,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尚處在大規模推廣普及的“前夜”,技術條件還未完全成熟。工業場景需要端對端的精準解決方案,因而要求低時延、高可靠性、廣覆蓋、大帶寬以及定制化的網絡部署,傳輸鏈路中存在任何損耗都可能直接影響工業生產關鍵環節的效率和精度。5G網絡雖然具備高速率、低時延的優勢,但其使用和鋪設目前還面臨較高的技術門檻和成本門檻,特別是5G工業互聯網模組的價格昂貴,直接制約遠程操作、VR互動等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的落地。另外,5G終端模組、無線CPE(客戶前置設備)等核心設備尚處于高速的技術迭代階段,設備的價格和性能都在持續變化,無疑大大增加了企業購置設備的風險,制約了企業應用5G工業互聯網的意愿。
三、應對之策
(一)培育一批第三方制造服務業市場主體
鼓勵龍頭制造企業剝離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制造服務業務,淡化“母公司—子公司”的利益聯結色彩,成立專業的第三方服務企業。支持新興的第三方制造服務企業做大做強,不斷擴展垂直行業領域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解決方案和典型應用場景,為中小企業轉型發展提供支撐。
(二)分類施策支持中小微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
對于尚處在“工業2.0”甚至“工業1.0”階段、信息化建設極為薄弱的小微企業,首先支持其部署本地化的信息管理系統,加快累積數據資產,不應過快要求其“上云聯網”。對于已經接近或達到“工業3.0”階段,具有較高的信息管理水平和豐富的生產經營數據的中小企業,則盡快推動其接入工業互聯網平臺,依托云端的工業應用軟件改造生產業務流程和機械設備,提高自動化、智能化、安全化、綠色化水平。
(三)加快組建一批“工業互聯網產業開放聯盟”
由工業互聯網平臺、龍頭制造企業和行業組織牽頭,政府部門參與,組建一批面向垂直行業領域的“工業互聯網產業開放聯盟”,面向所有企業開放,打通同行業內不同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數據接口。由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參與數據治理和監管,聯合聯盟組織共同保障行業數據安全。
(四)制定完善工業互聯網的統一標準
持續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網絡聯接標準、邊緣計算標準、數據規范體系和工業APP標準等共性標準,支持必要的共性標準上升為強制性標準。面向垂直行業領域推廣一批典型應用標準和場景標準。健全標準研究和應用推廣的體制機制,將企業標準化建設和應用的支出納入加計扣除范圍,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將企業標準上升為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國家標準。
(五)構建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機制
鼓勵高校適度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強化教學和科研的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具有復合知識背景的人才。支持制造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制造服務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開展定向培養、委托培養,支持高校將企業作為實訓基地,實施中長期實習實踐培養計劃,縮短人才培養周期,推動產教深度對接融合。探索建立面向工業互聯網等制造服務業領域的職稱、職級晉升評價制度,打通專業化復合型人才的上升渠道。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