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實驗小學東校區 辛家寶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教學中,我從HPM視角下的幾個教學片段出發,嘗試著將HPM教育理論融入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多維的角度在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去解決問題,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眾所周知,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屬性和規律的客觀反映。只有學生掌握了思維的方法,才能智慧學習。HPM視角下設計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在知識的建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本質理解。
HPM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和鼓勵學生從數學知識的源頭開始研究,明確知識的產生過程。教學時,可以把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巧妙地置于情景中,引導學生經歷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這樣有助于新舊知識的銜接,從學生已具備和發展的能力中搭建思考支架。如在教學三下《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學生在均分實物的經驗中知道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2份,每份用“半個”來表示。學生已具備均分實物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本課的學習為今后學習分數做好了鋪墊,《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整數范圍內向新的領域擴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質疑:為什么要用分數來表示而不用整數呢?這就需要有強烈的動機來支撐,動機源于興趣、源于需要。
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通過學習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HPM視角下設計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在知識的建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本質理解,引導學生從多維角度在認識和理解中去應用數學,在實踐探索中形成簡單有效的建模思想。
在教學《植樹問題》時,出示:為了搞好沛縣三城同創工作,縣政府決定在5000米的漢城大道兩側每隔20米栽一棵棕櫚樹進行綠化(兩端都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棕櫚樹?當學生不明白“間隔”這個詞語的含義時,教師可以借助“手掌”來給學生演示,讓他們真正理解“間隔”的含義(如:5個手指間有4個間隔,4個手指間有3個間隔),既形象,又直觀,也為接下來的難點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當學生畫圖感到數據大時,可以引導他們把5000米換成小一點的數來研究,無形中就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轉化建模的思想也就慢慢形成了。
小學階段學生思維的發展應該從動手操作開始,離開了動手操作,思維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學生通過擺小棒、畫圖等都能得出“棵數要比間隔數多1”這個道理,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時,應該分兩種情況來討論:(1)間隔長度不變,改變全長的長度;(2)全長不變,改變間隔的長度。兩種情況都發現:棵數=間隔數+1。
HPM視角下設計的教學活動,不僅促進了學生的知識構建,而且在建構中也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促進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明白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真諦。在探究活動中,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分析思考等活動,形成了簡單的建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