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美琪學校 龔寶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能夠看出,想學好數學肯定離不開動手實踐操作,這樣學生的發散思維才能得到培養。
在課堂實踐操作中,很難找到與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學用具以及可以借鑒學習的相關的光盤,很多教師遇到教材中的實踐活動課就覺得棘手,往往匆匆講解就開始小結,甚至一些動手操作中出現了無效操作的現象,導致操作流于表面,看著熱鬧,實際上學生只是操作工,走過場而已;教師自己演示直接代替了學生的操作,操作與思維創新割裂。因此,教師不能只顧著追求表面的操作活動,最關鍵的是要講究動手操作的有效性,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認知能力。
激發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積極地探索,敏銳地觀察,才能創造性地學到知識。如:“學校有7 盆花,平均放6 行,每行放3 盆,該怎樣放?”這樣一道超出“常理”的富有挑戰性的題目,一下子激發了學生求出問題答案的欲望,此時教師提示學生曾經遇到過這樣一道題:“一共3個人,但是有兩個爸爸,兩個兒子,是怎么回事?”學生發揮想象,舉一反三,用課前準備好的小圓片(代替花盆)動手操作,移動圓片擺出各種圖案,最終得到了正確答案:先用6個圓片擺一個三角形,再在正中放一枚圓片。學生體驗了動手操作的過程,激發了操作興趣,從而培養了創意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探索各種操作的技巧,了解現實生活中蘊含的數學信息,感受身邊的數學,培養合作的能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教學《如何包裝》時,提問:“將四本同樣大小的新華字典包在一起,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包裝方法最省包裝紙?”大多數學生認為只有4種包裝方法,再量字典的長、寬、高,發現長是寬的2倍;接著去擺,擺出了8種不同的包裝方法;畫出每種包裝方案的立體草圖;算出每種包裝方案需要多大面積的包裝紙;最后指名說說哪種包裝的方法是最省包裝紙的。通過大家操作交流討論的過程,最終得到只有把四本字典最大的面疊放在一起包裝時最省包裝紙的結論。以上這一系列的動手操作活動,學生既探索了操作的技巧,又發展了實踐能力,同時還體會了合作共贏的道理。
探究性的操作指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動腦主動去探索的過程,讓學生發現數學規律操作性的一種訓練。教師應指導學生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量角”時,學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并學會了畫角的一般方法,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開始求異創新出題:“畫一個角(120°)。”學生通常都是借助量角器直接畫出120°的角。教師追問:“如果不允許使用量角器,只提供三角尺,你們還能準確地畫出來嗎?”學生帶著問題又開始了思考和愉快的動手實踐操作。通過對三角尺的拼擺,學生發現了兩種畫法:一是拿三角尺的直角和一個30°的角拼在一起,沿著外邊畫,能得到120°角;二是用兩把有60°角的三角尺拼在一起畫,也能得到120°的角。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拼擺探究了畫角的新方法,享受了成功的喜悅。教師又問:“你們還有新的畫法嗎?”學生一聽還有方法,積極性更高了,繼續展開了同桌合作操作探索,結果又發現并學會了一種方法:先畫一條直線,再沿著直線畫一個60°的角,剩下的就是120°的角了(即用一個平角減去60°)。經過諸如此類的實踐探究,學生對直角、銳角、鈍角和平角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多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猜想、推導和驗證,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嘗試著解決新的問題,發展操作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既長知識,又長智慧,還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輕松愉快感,不僅使學生對圖形之間的聯系和變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富有個性地探索和嘗試,又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