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甘泉小學 方長梅
在數學學習中,概念是基本知識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概念教學往往被我們所忽視。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將概念應用到解決問題中,促進學生建構有意義的概念。本文以“負數”教學為例,從課前追問、課堂導入、課堂探究、課后拓展四個層面來呈現數學概念,讓學生自然習得。
數學中的概念是對數學本質屬性的反映,也是認識數學、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點。在學習“負數”時,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什么叫負數?為什么要學習負數?“負數”有何價值?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與“負數”有關?通過設置追問,抓住概念教學的關鍵點。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認識了自然數、分數、小數,并從數學解題中學會了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的能力,但對于一個數,從表示“數量”,到表示“相反意義的量”,學生還是有些難以理解。什么是“負數”?“負數”的本質是什么?從內涵上來看,“負數”表示數量上與正數相等但意義卻相反的數。“0”正好介于正數與負數的臨界點。從先前所學的正數,延伸到今天所要學習的“負數”,讓學生體會最基本的辯證關系:有正就有負,有奇就有偶,體會了樸素的哲學觀。接著,引出“負數”:究竟什么樣的數是“負數”?生活中,溫度計是學生所熟悉的,我們觀察溫度計上的溫度數值,在“0”攝氏度以上為正數,在“0”攝氏度以下表示為負數。學生幾乎都能夠理解溫度計的正負數關系。在師生訪談中,對“-3”“-25”等數字形式,均表示為“負數”。有學生能夠將生活中電梯上的“-1”“-2”,聯系負一樓、負二樓,逐步認識到負數的表示方法:在數字前面添加一個“-”號。總體而言,學生對“負數”的認知還處于表層化,并未深刻理解“負數”的意義,對正數、負數、“0”等數學意義還較為模糊。由此,我們在構建“負數”概念教學活動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喚醒學生對“負數”的認知經驗,在數學情境中對比分析正數與負數,讓學生認識和學會表征“負數”。另外,通過畫圖、語言表達等方式,鼓勵學生說一說對“負數”的理解,為課堂探究教學做好鋪墊。

在“負數”一課的教學中,對負數的認識、讀法以及應用的探討,我們可以拓展與之相關的數學史料,利用微課教學來展示負數的演變歷史。知道了正數與負數,會讀正數和負數,還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使用負數”。我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借助于語言、圖示、符號等方式來表征負數,理解負數的意義。我們還可以介紹數學史,讓學生充分感受、認識負數的由來,體會“正數”與“負數”表示意義相反的量。舉例來講:在同一天,北京最低氣溫為-3℃,哈爾濱的最低氣溫為-19℃,請同學讀出這兩個氣溫值,并比較哪個地方更冷。顯然,兩個數都是負數,負數也有大小之分。為什么說“-19℃”比“-3℃”氣溫更低?再如,以世界不同城市的時刻為例,悉尼時間為“+2”,而倫敦的時間為“-8”,表示什么意義?當我們將北京時間看作“0”時,悉尼的時間比北京早2小時,倫敦的時間比北京晚8小時。通過拓展練習活動,讓學生從認識“負數”到逐漸體會和解決與負數相關的實際問題,促進知識的習得與生成。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對概念的教學要聯系學情,突出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探究中體會數學,促進學生數學經驗的內化,提高數學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