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徐莊實驗小學 李 凡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通過對合情推理的學習,掌握歸納與類比的方法,從而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當創設合理的情境,引導學生有效融入其中,從而為教師的教學提供積極的促進作用。
合理的推理要以數學知識為基礎,以嚴謹的邏輯為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展開正確的引導,教給學生正確的推理方法,讓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培養。例如,教師提出了一個十分新奇的問題:13億粒米的重量是多少?讓學生對其展開推理。假如學生隨意猜測,不進行任何嚴密的推理,他們就會隨口說出“15克”“25千克”“400噸”等各種奇怪的答案,而這些答案一看便知是毫無根據的,經不起推敲,沒有一個與“13億粒米大約重26噸”的正確結論相符合。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推理這一問題:“既然無法一粒一粒地數出13億粒米,那么我們運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出正確答案呢?”經過教師的悉心引導,學生開始認真思考和推理,并且積極嘗試,也就能找到合理的推理方法。
教師要從學生的感性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性和總結性的練習,逐步增強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在進行“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教學時,教師向學生展示這樣一道乘法練習題:“填一個合適的數字到□里,使等式能夠成立:□□×□□=1800。”在思考和推理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將計算分為三個過程:“30×20=?”“21×50=?”“25×8=?”列出這三道乘法后,教師啟發學生思考:以上三個乘法算式的計算結果存在怎樣的共同點?這三個乘法算式的乘數存在怎樣的共同點?如果兩個數的乘積最后兩位都是0,兩個數之間的特征是什么?在此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按照共同特點歸納隱藏規律,并且利用規律開展推理論證,接著通過乘法口訣總結出結論。在以上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的感性經驗設計教學內容,培養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師創設合理的推理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猜想,運用直覺與經驗來分析相關事物,再用類比和歸納推導出所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重難點在于怎樣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規律,于是教師營造出這樣的情境:在課件上展示出一個圓,以這個圓的直徑為邊長生成一個正方形,再展示出兩只蝸牛,向學生提問道:“假如這兩只蝸牛由兩個圖形的邊開始爬行,哪只蝸牛將最先回到起點?”學生開始討論這一問題,教師繼續提問:“課件中圓和正方形的周長各自取決于哪一條件?”經過教師的步步引導,學生就會發現這樣的規律: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存在關聯,于是進一步推理出圓的周長可能也與邊長存在關聯,接著提出猜想:圓的周長可能是以直徑為條件的,最終,教師將圓的周長公式呈現在課件上。這樣的推理情境,對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數學是一門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處處體現出數學知識的生活化色彩,強化教學的實踐性與綜合性。

總之,要想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應當從培養推理能力開始,逐步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思維縝密性。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讓學生學習合情推理的相關方法,通過創設情境、聯系生活的方式,讓學生的推理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