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下原鎮下原初級中學 許波琴
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學生的思維。追問更是效果明顯,它能夠催動學生進一步思考,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剖析。由此,教師要善于開發利用追問這一資源,催動學生更進一步地思考、探究,增強學生學習的廣度與深度,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精彩、高效。
數學學習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重要過程,有效的數學課堂并不是教師教了多少,而是學生自己學了多少。教師要更多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思考,而很多時候,學生思考得不夠深入,也會滿足于表面的一些淺顯的成就,這樣的學習模式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越來越低。此時就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可以在學生思考的表層處進行適當的追問,促使學生深入思考。

在這一數學案例中,教師在學生思考的表層處進行一定的追問,有效打開了學生的學習思維,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思考,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恰當的追問能夠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幫助學生深化學習思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聯系具體學習內容,設計一些一題多解問題,在學生思考不全面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適當的追問,讓學生可以多角度、全方面地思考問題,這樣不僅有效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還能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時,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一直角三角形的兩條邊的長度分別為5厘米和12厘米,現在要以它的斜邊為邊長做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很多學生直接利用勾股定理的知識得出結果為52+122=169(平方厘米)。顯然,學生思考得不夠全面,想當然地認為12厘米是其中的一條直角邊長。于是,教師適時追問:這個問題就只有這一種結果嗎?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下繼續思考,并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很快便想到這一問題中并沒有明確給出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的長度,所以題目中的12厘米不一定指的是直角邊長度,也可能表示的是斜邊長度,所以又得出另一種結果:正方形的面積為12×12=144(平方厘米)。學生也從這一問題的解決中,意識到思考問題要更加全面、嚴謹一些。
在這一數學案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追問,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很多時候,這些錯誤都是源于思考得不透徹,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可以在學生的學習錯誤點處進行合理的追問,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積極探尋出正確的解題思路,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教師在課堂中,根據學習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20=?30=?40=?學生很快給出答案,這幾個式子的結果都是“1”。此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到規律:所有數的0次方都是1。很明顯,學生出錯了,這時,教師追問:所有數的結果都一樣嗎?0的0次方呢?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下繼續思考,發現0的0次方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并不是任何一個數的0次方都等于1。于是學生重新整合自己的認知,了解到除0以外的所有數的0次方的結果都為1。學生從中加深了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記憶,提升了學習效率。
上述案例,教師恰當的追問有效打開了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反思,從中意識到在今后的學習中不能想當然,而要掌握知識的本質內涵。
總之,追問的作用不容小覷,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提升學習能力,讓數學課堂學習更加高效。在今后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一教學方式,催動學生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