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學校 王紀歡
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有的教師只注重課本知識的講解,并不注重知識背后數學思想的挖掘,致使學生不能深入、透徹地掌握所學知識,也無法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應改變以往的做法,做到傳授知識和植入數學思想并重,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使他們的思維更靈活、更嚴謹、更深刻,實現全面發展。
轉化是最基本的數學思想,也是幫助學生突破解題障礙的有效利器。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前后的知識點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后續的知識往往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溝通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完成新知的吸納和內化,將所學知識及時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真正將所學的知識連成線、織成網,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教師首先出示了一個三角形,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180°。”學生脫口而出。緊接著,教師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四邊形,詢問學生: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學生沒法回答,教師選擇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動手探索。很多學生拿出量角器,對每個角進行測量,然后將測量結果相加,但在測量的過程中出現了誤差,得出的結果并不一致;也有學生將四邊形的4個內角撕下來,看可以拼成一個什么角,但學生的結論也沒有達成一致。這時,有學生提議,可以連接四邊形的對角線,這樣四邊形的內角和就轉化成了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這樣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而且方便、快捷。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借助此方法,探究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的內角和,得出了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方法:(n-2)×180°。
數形結合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滲透這樣的思想,幫助學生將抽象、深奧的數學問題轉變為形象、可視的圖形,讓學生在觀察圖形的過程中探尋出有效的解題思路,從而降低學習的難度,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積累學習經驗,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在教學“探索規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應為學生搭建探究的平臺,幫助學生降低學習的難度,讓學生順利地掌握規律。而滲透比較思想就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讓學生進行比較,有助于學生在變與不變中掌握規律,進而應用規律,更好地感悟所學知識的意義,取得“1+1>2”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三位數乘、除以一位數”時,為了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就為學生設計了比較題:
100×3×3= 200×2×4= 320÷2÷4= 300÷2÷3=
100×9= 200×8= 320÷8= 300÷6=
教師先出示左邊的4道算式,讓學生口算。學生解答后,發現上下兩道算式的結果一樣。如果此時教師就向學生詢問有什么規律,學生肯定無從談起,因為他們的思維還是困頓的。于是教師讓學生繼續列舉類似的算式,然后再歸納發現:三個數相乘,前兩個數先相乘,再與第三個數相乘的積,等于第一個數乘后兩個數的積。那么在除法運算中呢?緊接著,教師出示了后面幾道題目,因為學生有了先前探索的經驗,通過比較,很快就得出了除法的運算性質。為了驗證結論的廣泛性,教師引導學生列舉相關例子進行了驗證,深化了學生對所學計算性質的理解。
總之,滲透數學思想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思想,做到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并重,激活學生的思維,助推高效小學數學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