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各地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該文總結了陽谷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措施及成效,提出了美麗鄉村的建設思路,以助力該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美麗鄉村;成效;建議;陽谷縣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9-0004-02
1 美麗鄉村建設背景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其農業發展的作用不可忽視。目前,我國農村地區人口占比在50.32%左右,因此要重視農村地區的發展,“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1]。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地區的收縮已成為一種常態,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土地資源的掠奪、“空心村”的出現、人居環境差、缺乏特色文化等,迫切需要立足于農村實際,積極實施美麗鄉村建設[2]。所謂美麗鄉村建設是指結合各地的實際要求,充分結合農村地區豐富的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地將人力、財力、物力等經過合理配置用于農村地區的發展,實現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3]。早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美麗鄉村的建設,有助于淳化民風、美化環境、提高農民幸福指數,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4-5]。
2 陽谷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陽谷縣地處魯西平原,為山東地區典型的農業大縣,境內東西長42.14km、南北寬42.59km,總面積1065km2。近些年來,當地積極響應中央的鄉村振興戰略,重點開展美麗鄉村的連片治理,重視村容村貌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步完善城市與鄉村功能,持續強化城市與鄉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全縣人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
2.1 重視農業生產廢棄物、蔬菜“尾菜”等的回收 結合陽谷縣近些年蔬菜種植快速發展,產生大量廢棄物以及“尾菜”的實際,積極在廢棄物、“尾菜”的回收工作上加大創新,成功舉辦了河南省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培訓會和全省無疫省建設示范縣現場培訓會,積極在河南省推廣“智慧畜牧陽谷模式”。2020年,陽谷縣共回收了33t左右的農藥包裝廢棄物,蔬菜“尾菜”綜合處理總量超過3.2萬t,漚制的有機肥量在3000t以上。
2.2 積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結合陽谷縣農村地區實際,開展了人居環境的整治工作,包括殘垣斷壁“清零行動”“雙潔”行動、廁所改造、污水處理、“美麗庭院”等。2020年底,陽谷縣清理的生產生活垃圾總量超過7萬t、清拆殘垣斷壁和破舊宅院6000余處,并對村里的超過1100口水塘、超過500km的溝渠進行了疏通清理。積極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示范村的建設,截至2020年底,陽谷縣通過市、縣驗收的示范村數量有89個。加大對農村地區水環境的保護,將該工作納入當地河長制、湖長制體系中進行管理。新建設的水廠日產2萬t左右,確保了陽谷縣城鄉一體化供水的實現,確保“同源、同網、同質”。截至2020年底,陽谷縣改廁共計達到13.5萬戶,涉及18個鄉鎮(街道)、812個村莊,為當地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的全覆蓋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結合陽谷縣自然村實際,超過300戶的村莊需要建設202個公共廁所,目前建設完成率達100%。截至2020年底,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完成的行政村已超過300個,達到了36%的完成率。美麗庭院建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中,根據表1可知,評上“三星級”美麗庭院的有82399戶,創建比例達57.08%;“四星級”美麗庭院46902戶,創建比例達32.49%,“五星級”美麗庭院示范戶15065戶,創建比例達10.43%。經過近幾年人居環境的改善,2020年群眾滿意度測評中,陽谷縣群眾的居住環境滿意度高,在聊城市各縣市中排名第1位。
2.3 重視人才建設,大力實施“四雁”工程 美麗鄉村的持續建設需要更多的有責任心的優秀人才加入,近些年陽谷縣積極引進人才,大力實施“四雁”工程。截至2020年底,陽谷縣選拔和培養的“頭雁”人才115名、“歸雁”603名、“雛雁”1989名、“鴻雁”175名;針對陽谷縣目前建設較為落后的自然村,公開遴選了40名優秀人才進村任職,對75名不擔當、不作為的村黨組織書記進行了調整撤換,實現了基層村級干部隊伍結構的優化。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的民主決策及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進一步對監督制約體系進行深度改革完善,對基層的小微權力運行進行規范化,并積極進行村莊積分制管理辦法的探索。
2.4 推動鄉村文明建設,振興鄉村文化 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文化振興、鄉村文明建設。近些年來,陽谷縣結合各地實際推動鄉村文明建設,振興鄉村文化。截至2020年底,陽谷縣建設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處、所18處,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四德榜”工程建設、村級志愿服務隊等均實現了100%覆蓋;建設的省級文明村、市級文明村、縣級文明村分別達到24、26、743個,文明村的覆蓋率達94.29%,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積極開展農家書屋的建設、不斷補充更新書籍,截至2020年底,農家書屋的書籍補充更新數量超過了2.7萬冊,配套超過300個以上的書架;并維修改造了共計40處文化廣場,2020年全年完成了600場左右的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演出,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完全發揮“旅游+”整合帶動作用,打響“打虎故地·英雄陽谷”研學游、景陽岡英雄酒文化觀光園研學游、景陽岡酒廠工業游等旅游品牌。穩步推進文化遺產工作的開展,在非遺工作方面成效明顯,“張氏柘木弓箭制作技藝”“顧氏紅木制作技藝”被評為第5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完成《會通河陽谷段2019年度監測年度報告》填報,順利通過山東省文物局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審核,做好坡里教堂、七級古街、沙河崖、阿城鹽運司及大運河文化公園等重點項目的保護與展示。此外,針對鄉村紅白事陋習等問題,陽谷縣所有行政村居(社區)全部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就婚喪中的一些落后習俗進行改革,目前公墓安葬已實現全覆蓋。
3 促進陽谷縣美麗鄉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九大上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針,在此戰略政策的指導下,陽谷縣積極開展了適合當地鄉村振興之路的探索。本文對未來美麗鄉村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進一步鞏固人居環境整治成果 建立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村生活垃圾、農村廁所糞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長效管護工作;積極推廣鄉村傳統文化振興、鄉村文明建設,以在廣大農村地區盡快培育文明新風。
3.2 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民的持續增收 以鳳祥集團等龍頭企業為帶動,融合發展農業“新六產”,對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進行不斷的優化提升。重視品牌的建設、積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廣“品牌+基地”“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將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效銜接起來,建立起發展的長效機制。
3.3 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深入推進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工作,就農業社會化生產服務工作方面進行積極的發展;對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制度進行不斷的完善,以形成長效的機制,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面做好檔案的整理,針對農村地區的土地糾紛等問題要依法予以積極的仲裁處理,加大法律方面的宣傳培訓。加大農村地區小微權力智慧監督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對小微權力的運行加大監督、實現規范化管理。
3.4 大力引進人才 在人才引進、培養方面進一步擴寬渠道,創造條件吸引更多的人才返鄉就業創業,持續推廣實施“頭雁計劃”“歸雁計劃”。
參考文獻
[1]張衛亮,郭玥,李博文.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創新模式探索與研究[J].農家參謀,2020(26):2.
[2]金燕.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探索[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29):4020.
[3]楊建彩.因地制宜,探索美麗鄉村建設模式[J].中國商論,2020(5):204-205.
[4]劉一流.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模式的探索[J].中外企業家,2020(29):110.
[5]姜燭,王遷,李馨.陜西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標準化,2020(9):113-116,12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