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均源
【摘要】當下學生,特別是農村中學生作文中,反映出有一大部分學生在寫作時常遇到思想淺俗、情感枯涸、美感缺失等問題。要解決這些“老大難”的問題,豐富多彩的視聽覺藝術資源無疑是一個可供開采的寶藏。文章以書法為例,通過挖掘運用視聽覺藝術故事、人物、技法和哲思,豐富寫作素材,拓寬寫作視野,增強作文張力,深化作文主旨。將視聽覺藝術融入作文,是生活化作文的一種有效方式,能激發學生寫作靈感,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關鍵詞】視聽覺藝術;書法;生活化作文
根據加德納 “多元智能論”,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興趣愛好、審美情趣和個性的差異。寫作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藝術形式,張揚個性,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隨著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身邊文化藝術氛圍愈來愈濃,家長對小孩的培養,基本上都會涉及到藝術,越來越多的學生身懷多項藝術愛好和特長。這是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的作文資源,如果能夠對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視聽覺藝術進行挖掘利用,可以激發學生寫作靈感,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眾多視聽覺藝術中,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瑰寶,從古至今無數書法名家以自己獨特且富有情感表現力的書法作品感染和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和學子;他們的故事帶給我們生活的啟示;他們的人品給我們精神的啟迪。當我們回眸這一段徜徉書法天地的歷程,就會發現,這些素材不正是寫作素材的“優質糧倉”嗎?
一、視聽覺藝術故事,豐富寫作素材
在浩瀚如煙的歷史上,藝術家們流傳下來很多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這些故事,要么是他們學習藝術的經歷,要么是他們創作作品的趣事,要么是他們做官處世的逸聞。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入木三分”的故事,“王羲之與天鵝餃子”“蔡邕偶創飛白”“顏真卿寫乞米帖”“柳公權發奮練字”等。當我們熟知這些故事之后,就可以按照寫作需要排列組合,巧取適合的素材為己所用。
以2018年廣東中考語文作文題目《恒》為例,可以以“恒心成就更好的自己”立意,用三個小標題或是中心句展開:羲之苦學墨當飯;張芝勤練衣當紙;獻之潛心水作墨。分別寫出王羲之沉浸書法,把蘸了墨汁的饃饃吃了下去;張芝不分晝夜,在衣服和被子上劃來劃去,把家里用來做被的料子也用來練字;王獻之潛心苦學,用盡了18大缸水;用以上三個具有共性的故事來表現本文的主題——恒心成就更好的自己。如此,作文還擁有了文化的高度,讀來更具韻味。
在議論文中,這些藝術家的故事也能成為有力的事實論據,服務于文章論點。藝術家的言論和詩句同樣是非常好的道理論據,力證文章中心論點。將視聽覺藝術故事,巧妙運用于作文中,即可以充實文章內容,又可增強文章的可讀性。
二、視聽覺藝術人物,拓寬寫作視野
古今中外藝術史上,很多藝術人物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有獨特的個性和成就。教師可以教會學生如何解讀人物,從人物的行為出發,結合生活背景,理解人物行為背后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從而獲得更為深刻的感悟,這也將成為學生寫作極好的素材。比如,蘇軾的樂觀,如果只是通過一兩篇文章讓學生理解蘇軾的樂觀,大部分學生只能接觸到他樂觀的表面。倘若學生能深入品讀蘇軾的文學作品,了解創作故事,便能勾勒出一個形象更加全面的蘇軾;欣賞蘇軾的書法作品,去體會他那種“氣勢欹傾而神氣橫溢”的大家風度;品讀他的書論寓意之說,更覺他的獨到精辟。正是這樣一個具有大家風度,見解獨到的大文豪,才能寫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邁,才能吟唱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的豁達。帶著這樣的解讀,學生會對“蘇軾式”的樂觀有更深刻的理解。
再如顏真卿,這位著名的書法家,為官有道,為人正直果敢。他的一生得到了世人很高的評價。教師帶領學生解讀顏真卿,能讓學生對他有更全面的認識,對做人做事有更深刻的理解,對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這些不也是非常好的寫作素材嗎?倘若在形式上創新,發揮想象,“另類”構思素材也能很出彩。比如,寫美麗人生,“我”伏在書桌前思考如何創造美麗人生,突然一個衣袂飄飄的身影出現在眼前,原來是大書法家顏真卿,他與我親切對話,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于是“我”明白了美麗人生是要堅守自己的內心。
藝術是人類精神財富的寶藏,藝術人物是發現美創造美的榜樣。解讀藝術人物的性格、言行、思想和作品等,可以拓寬寫作視野,提高作文層次。
三、視聽覺藝術技法,增強作文張力
表達思想情感和講究節奏,是藝術的共性。如果能在寫作和視聽覺之間搭一座橋梁,找到結合點,引導學生在欣賞作品和創作的同時,借鑒視聽覺藝術中的一些技巧方法,這對于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將大有裨益。
比如,書法創作中“留白”技法的運用。欣賞書法藝術不僅看黑的墨跡,也看被墨切割成各種形體的空白。在留出的空白中讓人想象,品味無窮之趣。因為有了留白的空間,才能給人一種視覺的沖擊力,整體更美觀,可謂“計白當黑”。作文教學可以以此為例突出留白藝術,或細節留白,或結尾留白。比如,在《守住心靈的綠茵》的作文里,學生采用“留白式”結尾:“守住心靈的那片綠葉,便守住了整個春天的綠茵。我抬眸遠望,青山綠樹,都在朝我微笑……”“青山綠樹”何以微笑?言盡于此,無需多言,留給讀者去思考。言已盡而意無窮,這是留白的魅力。
此外,篆隸楷行草五種書法字體,就如文學中的詩歌散文小說等各種題材,雖然表現手法不盡相同,但本質上是相通的。書法中的“四法”:字法、筆法、墨法和章法,很多在寫作中都可以借鑒。如,行草書章法節奏講究流暢與變化,運用到作文中可引導學生注意語句通順行文流暢,長短句交替變化使用;又如,書法創作結體要奇而穩,即注意重心平衡,運用到作文中可引導學生詳略要得當,表現主題的素材要詳寫,確保緊扣文章中心來寫作,不要偏離寫作重心;再如,書法中要求正文、落款和蓋章三要素完整,字與字要前呼后應,寫作中也需結構完整,內容前后照應,情節合情合理等。
視聽覺藝術技法均講究虛實、對比、主次、呼應、節奏和留白等,這些技法巧妙借用到寫作中,可以增強作文的張力,令讀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