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碩果
【摘要】在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學生的教育活動必須要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才能引導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讓學校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關鍵詞】心育;引領;實效
馬克思說過:“心靈的素質,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大人為孩子塑造一個美好、充滿活力的心靈,等于為孩子鋪就一條灑滿陽光、鋪滿鮮花的成功大道。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所以,我們用真誠贏得心靈,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心靈,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成功的港灣。
一、建立活動基地,創設育人氛圍
(一)舉辦“紅領巾小廣播”專題節目
我們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發揮“朋輩教育”作用,培育少先隊干部當起心靈小導師。設立一周一次的“紅領巾小廣播”專題談話節目——“助人為快樂之本”“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每天保持好心情——學習進步秘訣”“我快樂,我自信,我進步”等話題,并配以輕松快樂的音樂,讓談話在融洽的氣氛中進行。這些主題活動里,我們指導少先隊大隊干部教給同伴優化心理品質的辦法,或者是針對同學的困惑進行解答,我們還請優秀學生介紹成功經驗,引起同學們的共鳴,激發向先進看齊意識。“紅領巾小廣播”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心靈寬松和諧、積極健康的良好氛圍。
(二)設立“心靈的港灣知心信箱”
如果每個學生都能把心里的問題真實向別人傾訴出來,那么便能擁有像陽光一樣的明媚燦爛的心理世界。因此,我們利用“志愿者義工進校園”和在校教師中擁有兩位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的優勢,開展了“心靈的港灣知心信箱”。細心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耐心聽取學生的困惑,專心研究學生提出的問題,熱心幫助學生解答問題,誠心給學生滿意的答案。想方設法以各種形式,如回信、寫字條、個別談話、做游戲、猜謎語等進行幫助指導,解開學生心里枷鎖。
二、結合主題班會,提高育人技巧
主題班會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好途徑。在心靈教育的過程中,通過主題班會,滲透心靈教育內容,增強心靈教育的效果,是一種好方法。在組織主題班會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把外在的灌輸教育有意識地與學生的心理需要結合起來。
(一)榜樣激勵正能量
每個學生心中都有自己的榜樣,但是這個榜樣必須和自己息息相關才真正對他們起到教育作用。在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時,學校創造條件邀請從母校畢業已考上大學的師姐師哥們回來參加。主題班會上,學長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從不同的角度談自己的奮斗過程:有的談自己在小學階段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的講自己如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幫助自己收獲進步、成功跨入大學;有的談自己的學習經驗;也有講自己怎樣一步一步蛻變的……學長們的真實經歷,樸實話語,精彩演說,既是一堂樹立理想的教育課,也是一堂生動精彩的心靈教育課。
(二)夢想編織立志向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童年的夢想。為了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通過“二十年后來相聚”的主題隊會,引導學生進入“夢想”,暢想未來,展示自己在若干年后的工作情況和科研成果,有的夢想當醫生,有的夢想當老師,有的夢想當警察,有的夢想當科學家,有的夢想當作家,有的夢想當畫家……讓學生明白,要實現心中的夢想,就必須從小為夢想而辛勤付出、努力奮斗,要像登山一樣,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到達頂峰。
(三)名著引領潤心田
“書香校園”的創建為學生接觸古今中外文學和藝術名著名作創始了條件。但由于受年齡和知識范圍的限制,如果教師不進行引導和講解,學生會漸漸對名著名作敬而遠之。為此,我們就開展“讀中外名著,做優秀學生”的主題活動,先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或欣賞某篇作品,然后在主題班會上,組織學生用各種形式展示自己讀書的收獲,開展“朗讀者”活動,組織讀書沙龍談感受和體會,等等。教師在一邊及時點撥,加深學生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或欣賞水平,有效地抵制社會不良文化對學生的影響。
三、拓展活動形式,強化育人效果
(一)以游戲優化關系
游戲是學生熟悉且喜愛的一種合作性很強的活動形式。游戲既包含著合作,也存在著競爭。有競爭,也就意味著有成功也有失敗,一次次合作成功的喜悅或競爭失敗中的不甘心,都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的一次磨練、一次考驗。所以我們在組織游戲活動時,既把它作為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的需要。因此,平時我們注重以各種各樣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踢毽子、兩人三足、動作猜謎語等游戲,讓學生在集體中正確認識自己的同時理解他人,在游戲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他人相處、交往,感受集體給自己帶來的歡樂與微笑,從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以實踐鍛煉膽量
學校成立了一個“手拉手,心連心”協會,專門幫助不夠自信的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戰勝自我,找回自我,在實踐活動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和別人的認同感。并且還有意識地把性格表現不同的學生編在一個小組,通過測試了解自己性格的優劣,然后針對自己的弱勢,有目的地進行“提高自我”。如性格內向,不善表達的學生,通過“我是環保小衛士,我為環保出一分力”“我是民族英雄的后代,我要爭當小英雄”等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走上街頭宣傳環保知識,勸止不良的行為習慣,進行“鍛練膽量,提高口才”訓練;對文靜乖巧,不夠自信的學生,進行“發現自我,展示才華”訓練等等。這樣的一些活動,不僅活躍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使學生的心理品格在活動中得到了潛移默化的優化訓練。
(三)以藝術陶冶情操
愛唱愛跳是兒童的天性。抓住學生這一特點,開展社團活動,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入手,促使學生個性特長得到最充分發揮的同時,促進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在不同的“領域”中找到用武之地,找回自信與自尊。每年舉辦藝術節,搭建展示社團成果的平臺,每個學期通過家長開放日的形式,向教師、家長、隊員們匯報展示。對在藝術活動中,涌現出的一大批“校園小作家”“校園小百靈”“ 校園小畫家”“ 校園書法家”“校園小導游”等,促進了學生的進取之心。
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培養了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長,同時也提高了學生鑒賞美的能力,陶冶了學生情操,促進了學生提高心理素質。
教育,從心靈出發,用心靈去喚醒心靈,讓每個學生都沐浴著人性的光輝,讓每個學生的成長充滿幸福的體驗。愿每個學生都擁有健康的、豐富的、充滿活力的心靈。
參考文獻:
[1](法)盧梭,愛彌爾.論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出版,2001.
責任編輯? 胡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