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嘉玲



沙藝的創作材料來源于生活,而藝術也來源于生活。作為一名東莞本土的美術教育工作者,筆者希望帶領學生們對東莞本土事物進行一系列的沙藝創作,意在傳承東莞的本土文化和發揚沙藝藝術特質。希望通過這樣的創作融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沙藝創作的樂趣,也能讓學生更熱愛我們的城市,感受本土文化氣息。
一、東莞的傳統美食
以下創作的是東莞的傳統美食(咸丸,燒鵝瀨粉,糖醋甩等),食物是一座城市獨有的文化,也擁有著城市的獨特氣息。在現代孩子的記憶中,對本土的傳統食物了解的并不多。還記得有一次,筆者問本地生:“你們知道什么是冬團?”學生們紛紛都表示不知道是什么。在東莞有著“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東莞人則吃“冬團”的傳統飲食習慣。隨著東莞的迅速發展,很多傳統的文化習俗都逐漸丟失了。傳統小吃記載著這座城市的成長,是一代人心中的牽掛。當選用這個東莞本土美食為題材時,筆者都讓學生先去品味這種美食,了解它的寓意等。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先構思畫稿,黑沙構邊干后,學生提問“我吃過的糖不甩是圓鼓鼓的,而版上的是平面的,能否將它立體起來?”接著我們運用沙子的體積感,用堆積的手法畫出了一個個圓嘟嘟的半圓浮雕感的糖不甩。為我們的技法上進行了創新。再利用沙與膠干透后可再次疊加的手法,出現了多重疊加的效果。運用沙藝作畫時,便加深了他們對傳統飲食的印象,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動手能力。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講解如何更好地進行創作,更要注重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與感受,由此才能持續成長。
二、東莞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活動,而龍舟競渡是東莞最熱鬧的景致。每年農歷五月 , 東莞市水鄉各鎮區都有自己的龍舟節目。也正是這種耳濡目染的情景與節日的氣氛,讓筆者選取端午節進行沙畫制作。想要制作出生動的節日畫面,首先要學會感受,感受每一個節日的特殊意義,感受它的歷史故事,感受它的人文氣息。讓學生親身經歷龍舟競渡的刺激感,在體驗的基礎上,學生在構圖時采用了兩支隊伍爭先恐后地進行競賽中的畫面進行構圖。生活中的經驗有利于學生將自己的思想融匯進畫作中,使畫面不再顯得單調,更具有生機。也正因為參與了端午節活動,還啟發了學生繪畫出了一家人圍繞著餐桌前一起包粽子的溫馨場景。走入生活,我們能多維度地去觀察節日,以沙藝為載體將節日的精彩記錄下來,多方文化與知識的融合,讓文化學習與藝術學習更加得豐富多彩。
三、東莞的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折射,它們的存在為我們的城市添加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也正因為它含有巨大的藝術魅力與文化涵養,吸引著人們前來駐足欣賞。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于本土的古代建筑并不了解。東莞古代建筑可園是嶺南四大名園之一,以“小巧玲瓏,設計精巧”而文明,為了能讓學生更直接地感受可園的魅力,筆者帶著他們來到可園進行實地觀察。學生們觀察后,總是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什么古時候的橋是運用這樣的構造的?庭院為什么會用圓形拱門?在聽取講解員的講解與查閱資料后,不禁感嘆古代人對于美的探究是如此的深沉。我們運用直接觀察的方式,讓學生現場進行采風起稿,后期回校再繼續完成沙畫創作。在完成第一張《涼亭》寫實創作后,學生再結合日常生活的感受,聯想到在中秋時節自己與家人穿越到古時的可園進行賞月,得到了一種從“觀察-寫實繪畫-整合-聯想-想象創作”的新型繪畫創作形式。
四、東莞的現代建筑
這幾年東莞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歷史是變遷的,建筑風格也在變遷的過程中不斷發生改變,東莞的建筑方式也在不斷演變,這是對文化的創新,對城市的認同。在了解了東莞本土的古建筑后,學生們再去創作有關東莞現代建筑的題材時,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兩種不同的風格,展現的是時代的演變。感受每一個工作崗位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力量去為祖國的繁榮與強大而努力。所謂“少年強,則國強”,感受所生的這片熱土的過去與未來,激發學生為之而奮斗,譜寫祖國的未來華麗篇章,也為發展本土特色為己任。在本次的創作中,為了繪畫出建筑物的立體感,學生采用了明度推移的方式,運用了同色系的顏色進行了漸變色的運用,營造了建筑物的真實感。還創造了新技法的運用,采用了在漆畫制作時所使用的螺鈿片鑲嵌的技法,在沙畫中將螺鈿片與沙進行結合,使用形成了新的技法,使畫面效果更加豐富,除了有沙子凹凸的顆粒質感,還有閃閃折射出彩色光芒的平滑質感,兩者呼應。這種使用與其它物體疊加運用的技法,也為我們后續的沙藝創作激起了一個新的創作空間,讓沙子和各類物體進行融合,產生不同的畫面效果。
五、總結
想要讓眾多人喜歡一座城市,離不開人們對本土文化的傳承,想要讓他人認同,首先自己應該認同家鄉。沙藝,給了東莞人教育孩子傳承和發揚當地特色文化的一個契機,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學生學習沙藝時,可將東莞本土特色文化向學生娓娓道來,學生是具有無限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他們會將自己的想法通過沙藝表現出來,這是他們對自己家鄉的看法,同時也是傳播文化的方式。
藝術是需要學生運用感知、記憶、知識等來對作品進行感受、繪畫、分析等,從而獲得審美的享受和美術知識的一個過程。沙藝是我校美術課中的校本課程,學生學習沙藝,可以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以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美術就是一個傳播知識很直觀的表現方式,我們將人文、飲食等通過畫者手中的畫筆給繪畫出來,再展現給世人,向世人展示東莞本土的文化,從而得到了文化的融合并得到雙贏。除了傳授繪畫技法、技巧的同時,邊思考、邊觀察、邊整合的學習方式,也為拓展了學生的思考模式,讓其在實踐中成長、在制作中總結、在思考中創新。
小學生學習沙藝,能自覺、大膽的運用美術素材和方法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想法,再結合東莞的本土文化進行創作,即能不斷地追求更高的審美品味還能保持自己獨特的藝術趣味。美術工作者教學沙藝,不是以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專業的美術工作者為目標,而是讓學生學習沙藝的同時,領略感受東莞本土文化,使兩者進行交融與升華,讓學生能在學習、感受、創作中,成為一個有見解、品味的生活者。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