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基礎理論體系構建的影響探源

2021-06-21 22:56:19羅健鄧湘琴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1年5期

羅健 鄧湘琴

〔摘要〕 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諸多中醫哲學思想、基礎理論體系起源于《周易》《道德經》《尚書》等。這些著作中樸素的哲學思想和科學的思維方法與中醫文化、中醫基礎理論體系是一脈相承的,其中包括陰陽五行學說、整體觀念、辯證思維、藏象學說、運氣學說等理論,形成了獨特的中醫基礎理論系統。其中包括生理、病因病機、診斷、治療及預防等完整的中醫基礎理論體系和方法,為中醫學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基于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的原則,系統地梳理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關聯,探索《黃帝內經》的基本理論觀點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對了解中醫文化的源流,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對傳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大有裨益。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文化;周易;道德經;尚書

〔中圖分類號〕R229?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05.026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UO Jian1, DENG Xiangqin2*

(1.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2. Hunan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Changsha, Hunan 410006, China)

〔Abstract〕 Many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basic theoretical syste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presented by the Huangdi Neijing originated from Zhouyi, Tao Te Ching and The Book of History. The simpl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 in these works are in line with the culture and bas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including the Yin-Yang Wu-xing, holism concept, dialectical thinking, doctrine of viscera state, Yunqi Doctrine, forming a unique bas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It includes a complete basic theoretical system and methods of TCM, including physiology, etiology, pathogenesi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which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CM.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ectifying the source and keeping the innov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sic theoretical viewpoints of Huangdi Neijing and Chinese culture.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TCM culture, the origi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and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cause of TCM.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uyi; Tao Te Ching; The Book of History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以《周易》《道德經》《尚書》為核心代表的傳統哲學思維方法和科學方法理論體系,對事物之間的關系、變化過程、對立統一規律都有深刻的論述,涉及天文、地理、氣象、數學、物理、歷法、音律、醫學等學科領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影響,為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醫文化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自信”涵蓋了中醫文化的自信。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精髓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文化,奠定了醫易同構的格局,開啟醫易匯通之先河,成功地將《周易》的陰陽學術思想、《道德經》的辯證思維及《尚書》的五行學術思想等成功地運用到醫學之中,形成和發展了中醫完整的基礎理論體系,為后世醫家研究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千年來,歷代醫家在《周易》《道德經》《尚書》的基礎上,運用《黃帝內經》不斷地研究和完善了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由此可見,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支脈,是一脈相承的。

觀其源可以知其流。深刻了解中醫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實現中醫基礎理論的正本清源,對中醫藥事業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本文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探討中醫文化的起源和《黃帝內經》的哲學思想的形成和他們之間的關系,以便更深刻理解和掌握《黃帝內經》的內涵。

1 《周易》學術思想對《黃帝內經》的影響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周易》因博大精深的內涵和廣泛深遠的影響,流傳至今,被譽為“群經之首”和“大道之源”。《周易》吸引著無數學者在多個領域對其進行研究、探索和應用,也構建了龐大的易學研究體系。《周易》對《黃帝內經》的主要影響包括陰陽學說、藏象學說、氣化學說等理論體系的形成。

1.1? 陰陽學說

《周易》中陰爻、陽爻所代表的陰陽關系,以及《周易》卦象中所蘊含的陰陽哲理是中醫陰陽學說的起源。《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易經》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陰陽的概念,但其中卦爻、剛柔等已經包含了陰陽。《易傳》已經明確提出陰陽的概念,如《易經·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表明陰陽矛盾運動是事物發展的動力[1]。《周易》是以陰爻“- -”和陽爻“—”體現陰陽的對立、統一和消長轉化關系。《周易》認為陰陽的矛盾運動存在于天地萬物中,其中也包括社會現象,這就擴大了陰陽的意義,陰陽是對立統一的,陰陽的消長轉化決定著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轉化,如陰陽消長到極點,會出現“重陽必陰”“重陰必陽”的現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物極必反”。

《黃帝內經》在吸納《周易》陰陽哲學的基礎上,也發展了《周易》陰陽哲學,主要體現于《黃帝內經》將陰陽哲學運用于醫學,使之成為中醫的基礎理論,促進了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2]。《黃帝內經》對陰陽的論述較多,如《素問·陰陽離合論》以陰陽離合概括了陰陽的辯證關系,寓含了陰陽對立統一觀點,對立則離,陰陽分為二,統一則合,陰陽合為一,并提出了“陽予之正,陰為之主”的觀點,進一步明確了陰陽之間的主導關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外,《黃帝內經》還把陰陽理論融合于自然四時、人體之中,創造性地提出了四時五臟陰陽的觀點,把陰陽理論拓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并應用于人體醫學,是對陰陽特殊性的發展。陰陽學說是《黃帝內經》的不凡成就,意味著對《周易》的超越[3]。

1.2? 藏象學說

《周易》爻象、卦象是中醫藏象學說的導源。藏象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是中醫對人體生命功能結構的根本認識。《周易》全書的編寫以卦爻象為結構框架,爻象、卦象構成了《周易》的基本形式,也是事物的象征。《易經·系辭》云:“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世間萬物雖然紛繁復雜,變幻莫測,但是如果掌握了象的規律,便能摯簡馭繁,系統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及規律。因此,法象便可知常達變,掌握自然規律。

《黃帝內經》在學習《周易》“象”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中醫藏象學說,為中醫學基礎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基。中醫藏象學說中“藏”是指藏于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包括各個內臟實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于外的各種征象。因此,以象測臟的方法被運用于診斷疾病,這也體現了中醫藏象學說的巨大價值。中醫藏象學說主要是根據以象測臟的方法,研究人體外象與內臟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生理病理規律,中醫藏象學說的特點在于:一是天象和藏象相結合,如春木應肝,夏火應心,長夏應脾,秋金應肺,冬水應腎。二是神象與藏象相統一,如五神藏理論,即五神內藏于五臟,所以情志失宜可傷及五臟,在此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可以通過五神的外在征象,觀察五臟的狀況。三是卦象與病象相聯系,如效法《易經》既濟,既濟卦代表水火既濟生理,未濟卦議心腎不交病理,乾、坤卦議陰陽偏盛病理,巽卦以觀肝病等。因此,《黃帝內經》把《周易》“象”應用于中醫領域,創建了藏象學說,極大地推動了中醫的發展。

1.3? 氣化學說

《周易》的“爻”象征著陰陽氣化,因為“爻”之升降變動而導致卦象發生變化,故“爻”是中醫氣化理論之源。《周易》“生生之謂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說明了中醫氣化學說孕育于《周易》。易,即變,是指變動、變化和轉變。變易是《周易》的重要內容,主要表現于卦變,但其根源還是在于爻變,由于爻變而產生陰陽氣化的變動,如因為爻的升降、增減變化而導致“潛龍勿用”“亢龍有悔”等[3]。

《黃帝內經》氣化學說起源于《周易》,以《周易》陰陽氣化為基礎,結合人體特點,發展了運氣學說及氣機升降說。運氣學說認為自然界有五運六氣的變化,人體也有五臟之氣和六經之氣的運動,自然界的氣化與人體的氣化是內外相通應的關系,因而自然界的五運六氣,可以影響人體五臟六經之氣的生理、病理。氣機升降學說主要論述人體臟腑精氣的升降。中醫氣化學說以《周易》陰陽氣化理論為基礎,不斷升華和發展,成為了貫穿中醫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全過程的重要基礎理論。

2 《道德經》學術思想對《黃帝內經》的影響

《道德經》被世人認為是對中國影響最深遠的3部思想巨著之一。全書約5 000字,81章,分別為《道經》和《德經》上下兩篇。該巨著中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學術思想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世人概括為事物存在和發展變化的普遍法則。許多思想和觀點被《黃帝內經》所引用。

2.1? 整體觀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認為人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黃帝內經》在吸收“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礎上,建立了“天人一體”的整體觀[4]。《素問·六微旨大論》中提出“與道合同,惟真人也”,認為“道”是宇宙生命中應當遵循的自然規則,人與天地萬物共處于自然界的整體之中,人采納天地之精氣孕育產生,根據自然變化的規律生長發育。人與自然的整體觀是中醫整體觀的重要部分。隨著天地陰陽二氣的消長,人的生理活動也會根據這種變化適應和調整。一年的氣候變化規律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人體也遵循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長發育規律,人體的脈象也會出現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規律性變化。《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白天人體陽氣多趨于表,因而臟腑機能活躍,夜間人體陽氣多趨于里,則需要睡眠,說明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是根據晝夜陰陽二氣的變化做出相應調整。《靈樞·歲露論》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體在預防保健、診療疾病過程中,都需要考慮人與自然的整體性。順應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規律,采用遵循自然規律的養生方法,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2.2? 辯證思維

《道德經·四十章》云:“反者道之動。”老子認為相互矛盾的事物是會相互運動轉化的,提出了以辯證思維認識事物的觀念。《道德經·四十一章》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聲音的最響亮狀態可能回復為無聲狀態,最大的影像可能歸于無形,在一定條件下事物有可能會向對立的方向發展,正是事物的相反才相互成就。《黃帝內經》運用道家“辯證思維”,提出辨證論治的醫學思維,是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臨床診療的重要思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寒極生熱,熱極生寒。”認為寒熱變化是一種相反相成的運動。中醫對疾病中的邪正虛實關系的認識,也體現了這種辯證思維。《醫宗必讀·卷之一·疑似之證須辨論》云:“至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所以,中醫學在臨床診療中提倡仔細分辨各種運動變化,強調辯證思維,找到事物變化真正的原因,才能做到辨證論治,治其根本。

2.3? “損有余而補不足”治則

《道德經·七十七章》云:“天之道,其猶張弓乎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老子提出“損有余而補不足”,并通過吐納、導引、辟谷等一系列行為,達到人體平衡。《黃帝內經》根據老子“損有余而補不足”的理論,將其指導中醫治療法則的確立,通過治療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從而恢復健康。強調治療的關鍵在于“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針對不同的病因,采用相應的治療法則。《素問·至真要大論》言:“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折之,不足補之……治寒以熱,治熱以寒。”通過調節人體陰陽,以“損有余而補不足”為法,使人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是中醫治病求本的重要體現。

2.4? “治未病”理論

《道德經·六十四章》云:“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老子主張防微杜漸的思想推動了中醫學“治未病”理論的發展和形成。《黃帝內經》“治未病”理論主要體現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其一,未病先防。《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是老子“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思想運用于中醫“治未病”的重要體現。《黃帝內經》還提出了順應自然的養生法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其二,既病防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要做好最基礎的防治工作,就一定要掌握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和傳變方式,做到早診斷、早治療,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5]。《素問·八正神明論》云:“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侯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黃帝內經》認為能否掌握好疾病的治療時機是區別醫生醫術高低的重要依據。

3 《尚書》五行學說對《黃帝內經》的影響

五行學說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洪范》。與《易經》一樣,《尚書·周書·洪范》用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來解釋自然現象。“五”指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即水、火、木、金、土。“行”,乃街衢道路,四通八達。《尚書·周書·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并對五行所屬五味也作了說明。《尚書·周書·洪范》云:“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認為這五種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最基本的元素,也是人們生活中的最主要元素。以此五者去解釋自然現象,包羅萬象。主要內容包括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乘侮及五行制化等幾個方面,幾千年來指導著人們探索萬事萬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黃帝內經》對五行學術思想運用更加靈活、更為豐富。《黃帝內經》以人作為研究的主體,以五臟為核心,結合五行生克乘侮理論,將人體各個部分與五行屬性相結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模式。

3.1? 五行學說與五臟的關系

《黃帝內經》將五行學術思想運用于中醫學,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人體臟腑,認為人體的生理病理系統是以五臟為中心,建立了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一是以五行特性類比五臟的生理特點。《素問·示從容論》云:“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其中“援物比類”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法度。如木有生長、升發、舒暢、條達的特性,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生理機能,故以肝屬木。二是以五行特性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6]。將自然界方位、五味、五色等與人體五臟相聯系,強調天人一體。同時又將自然界的方位、五氣、五味等與人體的五臟聯系起來、建立了以五臟為中心的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內外環境聯結成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以心為例,“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主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是以知病之在脈也。”(《素問·金匱真言論》)。《黃帝內經》把自然界的南方、赤色、熱、苦等按照五行分類,再與人體心、脈、耳相聯系,構建了人體內外的心火系統,體現了天人一體的整體觀。

3.2? 五行學說與疾病傳變

《黃帝內經》用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說明疾病的傳變,病理狀態下臟腑之間的相關影響,對疾病的診治也有指導作用[7]。根據五行相生關系,疾病傳變主要分為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種方式。《素問·玉機真藏論》云:“五藏受氣于其所生,傳之于其所勝。”以肝為例,“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氣舍于腎,至肺而死”(《素問·玉機真藏論》),即指肝木為心火之母,腎水為肝木之母,心病傳肝,肝病傳腎,皆為子病及母的傳變。《素問·陰陽別論》云:“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肺之腎謂之重陰。”肝木為心火母,肝病傳心,故為母病及子,所以這屬于母病及子的傳變。根據五行相克關系,疾病傳變主要分為相乘和相侮兩種方式[8]。《素問·五運行大論》云:“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已所勝輕而侮之。”乘是所勝行對不勝行的一種過度的克制,侮是所不勝行對所勝行的反向克制。

3.3? 五行學說與疾病診斷

《黃帝內經》運用五行學說確定五臟病變的部位,主要是運用了五行屬性歸類和生克乘侮規律,以此診斷疾病。

“司外揣內”指導疾病的診斷[8]。五行學說將人體五臟和自然界五色、五味等相聯系,人與自然為整體,可通過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外在表現,依據事物的五行歸屬和規律,確定五臟病變的部位,以診斷疾病。《靈樞·本藏》云:“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病位在肝。

3.4? 五行學說與疾病治療

五行學說指導臟腑病的治療。根據藥物的色、味,可以按五行歸屬以指導臟腑病的治療。藥物的五味、五色與五臟之間關系是各有所喜,各有所入,各有所生[9]。“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分別對應肝、心、脾、肺、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腎。”《靈樞·五味》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根據五色、五味入五臟的理論,赤色、苦味入心,治療上可以用味苦色赤的丹參治療心病以活血養心。

五行學說指導情志病的治療,人的情志是五臟之氣所化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由于五行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情志與五臟之間也同樣存在著生克關系[10]。《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因此,利用情志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通過“以情勝情”的方法可以達到治療情志疾病的目的。

4 結語

《黃帝內經》是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防治疾病的奠基之作,其中醫基礎理論源自于中國傳統文化。在吸收《周易》《道德經》和《尚書》五行學說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了中醫學思維方法,構建了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用以說明人體生理病理,指導中醫臨床診療,成為了中醫學理論的重要部分。探索中醫文化起源,為中醫基礎理論和實踐找到源頭活水,為利用好中醫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增強中醫文化自信,助力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 熹.周易本義[M].廖明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12-26.

[2] 楊? 力.周易與中醫學[M].4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30-126.

[3] 趙會華.醫易養生心理學思想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2-4.

[4] 朱? 葉,王小平.《道德經》的自然觀與《黃帝內經》中醫理論體系的構建[J].中醫雜志,2019,60(18):1535-1538.

[5] 盧? 強,欒海蓉,周風華.淺述《道德經》與《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7):148-149.

[6] 汪逸嵐,王? 彤.《黃帝內經》“天人相應”理論中的中醫哲學內涵[J].中醫學報,2020,35(10):2101-2105.

[7] 陳吉全.《黃帝內經》五行學說源流及應用的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31-32.

[8] 唐雪梅,梅曉云.《內經》疾病傳變理論探析[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0(1):17-19.

[9] 張登本,孫理軍,李翠娟.論五行理論在《黃帝內經》建構中的作用及其意義[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7,22(1):13-18.

[10] 王媛媛.《內經》情志相勝法及后世運用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0:30-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色综合狠狠操|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女主播|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色网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影院|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无码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黄| 国产夜色视频|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亚洲天堂区|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国产天天射|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97视频在线| 欧美性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亚洲成肉网|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91精选国产大片| 波多野结衣二区|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久久一级电影|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久亚洲色|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久久不卡精品|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国产91蝌蚪窝|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播五月综合|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中文网|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美女亚洲一区|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