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俊杰
【摘要】健康觀念進一步影響著現代人們的生活,社區(村區)體育設施的數量與質量影響著人們運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筆者著力從現有文獻研究,從場地數量、配置情況、規模和使用情況等角度分析得出,各地體育設施的現狀并不盡如人意。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通過研究各地社區體育設施并進行對比,探究各地區所出現的問題并提出改善社區體育設施的方案。
【關鍵詞】社區體育;體育設施;困境;瓶頸
一、引言
社區生活硬件設施受經濟水平影響,其職能主要為人們提供相對應的服務,其中生活配套對人們生活質量影響最為明顯。社會經濟質量的提高,生活方式多樣化,相對應地社區也要有相適應的改變,社區配套設施要跟隨民眾需求趨勢。現代樓宇建設配套標準,不是單一的中國風俗元素,而是考慮了現代年輕人生活方式,日趨多樣化。現代樓宇的賣點都在于空氣質量,因此,樓與開發商以打造青山綠水的環境為主,卻簡略粗糙地保留了一小部分體育設施區域。經濟效益下的現代建筑風格逐漸邊緣化社區體育設施。據調查,北京市的郊區社區大部分小區都沒有設置體育設施區域,有相當一部分只有小型的體育場地,如乒乓球臺、棋牌室等;據了解,以上海這一線城市為例,每人的社區體育運動區域平均也只有0.1平方米,樓價高的城區地區少之又少;調查還發現天津、杭州、寧波、蘇州、無錫等城市都顯示社區體育設施配套不足。
社區體育設施反映著一個社區公共服務質量的高低,也是構成城市體育設施不可或缺的必要部分。城市化水平也是受到公共體育設施數量、質量、使用時間等因素影響,更加影響到人們對體育的意識與身體健康水平,影響到人們日常閑暇時間的分布。各地社區現有體育設施的殘缺情況越來越嚴重,既不美觀又降低民眾運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石磊指出,大連市部分社區體育設施存在器材不足、健身場地區域過于狹窄、健身器材偏舊、損壞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最大的原因是社區的建設理念與建設時間、規模,缺乏長遠規劃,為增加經濟效益弱化體育設施,其次民眾健身觀念不強等;張建哲認為,保障社區體育設施的健康發展,其首要本質在于建設,其核心內容在于維護與引導合理使用。調查表明,大部分社區體育設施由于人們使用不當而有不同程度的損壞,社區體育設施也沒有得到較好的管理,缺少管理規章制度。體育設施完好的僅存在小部分社區中。在很多的社區中,并沒有發現專門管理體育設施的工作人員,其管理制度的缺乏是主要原因;董金博提出,一線城市以深圳市為例,其社區體育設施的布局,以居民的體育認知、出行使用途徑和地點距離、區域的劃分、地形環境、出行道路交通情況、體育場館的大小和其它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明確了深圳市社區體育設施合理分布的有效性,即公平性質、有效的管理和最大限度發揮該地區服務作用;劉同眾指出,日、美兩國都對各層次的社區體育相應的設施場地建設有嚴格的標準,同時對每一個不同層次的社區體育體系管理有嚴格規定和要求,社區體育服務體系具有層次性的功效顯而易見:第一,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范圍、層次的社區體育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第二,滿足不同人群的體育需求,諸如年齡、經濟條件、文化與社會層次等。關于社區體育設施管理制度、公共體育服務意識和管理體系指標等方面,大部分的文獻研究均以立法、標準和條例的方式呈現在社區體育當中。而國外則對于社區體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管理和投資運營等方面。國內外在社區體育設施方面的差異在于中國實施的舉國體制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了。該如何去改變則需要相關的政府部門實行調控。
二、社區體育的邊緣化特點
1.體育設施不足
社區公共服務包括了公共體育服務、經濟效益收入、文化影響、公益性質的社會活動,使得社區發展有一個良好健康的環境。使社區公共服務真正落實到以服務人們為主要性質,構建一個健康良好的社區環境。但是,從各文獻資料看來,它們的共同特點都反映出體育設施配套不足的情況。在社會經濟發展面前,社區體育設施的發展受到經濟效益的制約,成為社區規劃中忽視的內容。在農村發展成城中村的道路上,或鄉鎮城市化的主題下,社區體育被忽視的情況愈加嚴峻。在大城市城中村中的社區體育場所被占用尤為明顯,其用途多被用作停車場,本來體育運動的區域就少,被占用的頻率又高,這就使得社區體育更加難以健康發展。新興體育運動項目相應于傳統體育項目更加有吸引力,而傳統的體育運動慢慢地被人們所淘汰。廣州屬于經濟發達地區,體育活動成為一種時尚的消費,中、低收入者難以享受高昂的體育鍛煉項目。廣州市、深圳市等一線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占地面積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的小區為25.11%。
2.指導員的不足
雖然說每個社區要配套一名或多名社區指導員,但到真正落實的時候卻不是一回事,在社區中很難見到有人在指導人們進行體育鍛煉,有的都是要收費的場所。設施殘缺、不達標,指導員不專業等因素都是制約社區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影響著群眾的參與性與組織性。如,我國各村居、居委、城中村等社區體育場地專職管理者人員僅只有小部分,大部分社區體育場地管理人員以兼職為多,在運動項目指導層面就難以開展,更不用說存在專業性的指導。
3.社區體育文化的失落
在現代城市當中,人們可以實現以及有想進行的運動項目越來越少,特別是城中村,流動人員特別多、房屋特別擁擠、可用地面積少,使得社區難以發展全民健身。居民進行體育鍛煉的場所多以免費為主,其中河堤環境、空氣質量較好的地方,是人們經常進行鍛煉的場所,社區公園、空曠草地也是人們首選場所,而收費型的場所則沒那么受歡迎,其實質顯示出人們有一定體育鍛煉的主動性,也反映出完善社區體育設施配套的重要性。
三、擬擺脫邊緣化的對策
1.老城區增建擴建體育設施
維護與保養原有的社區體育設施,在合理的城市配套下,適當增加體育設施,緩解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衍生問題。在微觀上,社區管理者規劃好各場所用地,合理分配用地比例。設立必要的社區體育器材管理制度,有專門的管理人員與維護人員,引進先進的管理觀念。
2.設施場地的組合型
合理配置社區體育場地,使各個項目都能相對應地滿足各部分人群。合理分布體育器材,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人文交流,使社區更加和諧。根據不同人群的運動項目選擇,融合社區文化發展,使體育運動為社區文化提供發展契機。合理的場地規劃不僅能夠滿足不同人群需求,還能促使體育運動反作用于社區文化的發展。
3.增加資金的投入
增加資金的投入,使城中村人員可以實現在家鍛煉。各街道部門可以購買一些簡單的健身器材,在社區定期發放和提供維修服務,這樣使得人們進行個性化的體育鍛煉。既可以增加人們對體育的認識,又增加了社區體育文化交流,更增加了人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同時,也可以減少高峰期鍛煉擁擠的情況,又可以提高鍛煉人群的運動質量。
4.充分發揮社區協調作用
對社區、城中村內的學校體育設施實行合理的對外開放,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服務意識。開辟更多的體育鍛煉場所,創新更多的體育項目,在社區場地有限的條件下,新型運動項目的開發顯得尤其重要。在閑置空地和樓群間合理地規劃、布置簡易的健身區域、設施。
四、結語
在體育運動促進健康意識普及的今天,社區體育設施的嚴重不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生活質量的提高與人們體育健康之間存在一定矛盾,我們應該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本土資源,挖掘更多的新興體育運動項目。社區體育應符合全民健身的發展趨勢,做到公平、高效等原則,充分利用場地。在普及社區體育的同時,應更多地關注體育消費偏低的人群。
參考文獻:
[1]雷哲,侯斌.我國公共體育健身場地設施規劃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0(7).
[2]王喬君.城市居民住宅區體育設施規劃的構想[J].體育科學,2004(2).
[3]王育林,李曉丹,王麗君.對社區體育設施規劃設計的探討[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4,24(3).
[4]石磊.大連市社區體育設施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
[5]張建哲.河北省社區體育設施研究[J].河北學刊,2010,30(4):221.
[6]董金博.深圳市社區體育設施配置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