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釗強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主要以小學生的生活范圍為教學基礎,培養學生早實際生活中應該養成的道德與法治素養,使其健康的成長。目前,由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只是簡單地注重理論學習,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本位以“生活化”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為目標,通過“生活化教學”、教學方式與教學原則等三方面進行探究,并選取小學五年級課堂為研究對象,為“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2016年教育部門重新修訂《道德與法治》教材并投入使用,新教材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黨的革命等道德教育,同時也增加了憲法教育、國家安全觀教育等法治教育內容,明顯由“重理論化”向“重生活化”轉變,更加看中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小學生缺乏抽象思維以及社會經驗,“生活化”課堂教學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同時也能夠使得教學富有生動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水平。現實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通常重視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知識理解方面,往往忽略了學生在生活中的實踐。單一的教學方式也大大削弱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際教育功能。因此,探究如何構建“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將《道德與法治》課堂與“生活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對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以及推動《道德與法治》課堂新模式發展顯得很有必要。本文將以小學五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為例進行研究。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概念及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教育行業如何建設“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說過:“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究竟什么是“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以及怎樣建設“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怎樣保證“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始終成為人們思考與探究的問題。
“生活化”是指將一種抽象的東西轉變為人的實踐活動的行為。“教學生活化”即是將教育教學活動將人的生活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相互轉化,利用生活中的實踐活動來幫助教學活動,同時,教學活動也能更好地幫助人們進行生活活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必須要注意的是:“教學生活化”不是簡單將生活中的一些經驗直接引用到教學課堂中,而是在相關的“教學生活化”理念指導下,塑造生活化的教學課堂,并實施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構成生活化評價的教學過程,引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課程教學的最大價值。
“教學生活化”有著極為豐富的意義。通過改變單板枯燥的教學方式,“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建立良好的教學氛圍,將學生放在教學課堂的主體地位,把握課堂的教學方向,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師生之間經常互動,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學生的生活情景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讓學生站在主角的地位上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得出正確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充分融入知識中,各抒己見,獨立思考,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最后,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課堂學習,提高了教學質量,規范了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形成了高素質《道德與法治》的習慣。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運用生活化的方法
“生活化教學”的模式不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一種機遇,同時也是一種挑戰。如今信息化時代的可快速發展使得教師擁有更多的生活素材,并結合學生當下狀態以及未來的生活所必需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的學習,使得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戰,例如,如何使得教學課堂有著生活化的氛圍,如何在有限的課堂中開展深層次的“生活化教學”等等。“生活化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較為復雜,為增加研究的實際效果,結合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課本一些重要內容進行課題研究。
1.利用生活常識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引入
現實生活中有著普遍的生活常識,但是有些生活常識被科學的發展不斷推翻或者完善。生活常識的變化往往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的認知。《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傳授一些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常識,利用熟悉的生活常識取講解課程新內容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應該留心生活常識與課程知識點的聯系,結合學生的親身經歷進行新課程的引入與講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第一單元《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中第二課《學會溝通交流》課程的引入,學生在實際中經常說話聊天,但是到底怎么才能又快又好地給別人傳達自己的意思呢,這也是需要學習的地方。因此,可以利用生活常識進行引入。首先舉出例子,當你向陌生人問路時,采取下列哪些方式會得到陌生人的解答?“1.阿姨您好,請問到體育館的路怎么走?”“2.喂,到體育館的路怎么走?”對比較為鮮明的交流方式引起學生的探討,進而引入課程的學習。
2.利用學生興趣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引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往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該學會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并利用學生的興趣與新課程內容進行融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二單元《我們是班級的主人》中第二課《協商決定班級事務》的引入,利用學生的班級意識,激發學生對班級管理的看法,從而引入新課程的學習。
三、《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原則
針對“生活化教學”的模式發展,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才能促進其健康發展。首先是思想性原則,《道德與法治》本身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導向,教師應該在實際教學中思考要傳達什么樣的思想,是否體現課程的思想性,能否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其次是貼近性原則。“生活化教學”要求課程教學要從學生生活中汲取有用成分,并充分和課程相結合,讓學生直觀、主動的學習課程知識。進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后是適度性原則。“生活化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達到和諧的課堂氛圍。但是針對簡單的課程學習,講述式的方式也能到達更好的效果,同時也不能過于表現學生的主體性,立足實際教學,有度引導學生學習課程任務。
四、結論
《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效果。但是如何構建“生活化教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對于課程模式的發展以及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提高顯得至關重要。通過對其意義、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原則進行探究,為其發展提供了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房偉娜.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2019年教育與教師發展研討會,2019.
[2]姜洪昌.“教育生活”與“生活教育”[J].吉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