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國慧
一、信息反饋運用的必要性
體育教學過程的實質是教師通過傳遞各種信息刺激學生發生反應,再根據學生的反應(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從而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它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是信息輸出的過程,學生的“學”是信息輸入的過程,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啟發、引導學生自覺、積極的鍛煉身體,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培養良好身心素質。
我們從教師和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關系發現,“教”和“學”只是信息交流過程的一個分支,更重要的另一個分支是,教師應該積極地對教學效果加以了解和掌握,主動捕捉學生在教學中的反饋信息。實踐證明:經常性的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反饋信息,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信息反饋常用的幾種教學手段
(1)建立卡片。教師把學生的一般身體狀況、學習情況等指標定期地記存在卡片上,這樣可以取得因材施教的第一手資料,如身高、體重、胸圍、腿圍、肺活量等。通過卡片法,教師可以掌握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和生理狀況等,還可以發現學生訓練中的規律性和個體差異,以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使體育教學有針對性地進行。
(2)課堂提問。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提問,不僅能檢查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同時也能檢查階段教學效果,經常性的提問,還能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積極鍛煉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發現學習過程中帶有共性的問題,并確定各教學階段的重點和難點,有利于改進教學。如:在回答問題時要求學生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即學生既要口頭講述要領和自身體會,又要用動作來完成回答,教師根據回答的結果加以評定,并進一步強化教學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技術概念及掌握動作的方法。
(3)課堂觀測。教師在課堂中運用視、聽、本體感覺或用儀器來觀測學生的學習情況,身體狀況。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觀測學生的積極性,注意力集中過程,練習時的組織紀律性,動作完成情況,體力情況,面部表情等。上述內容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學生對負荷強度的適應情況和教學方法的可行性情況,在排除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針對普遍情況,采取調整和控制。如:在耐久跑訓練過程中,是加大訓練量還是增加訓練強度,是進行力量訓練還是實施技術指導,是繼續練習還是放松恢復等。在上述視聽觀察的同時,還可以通過秒表進行測定監督,測控練習的間歇時間,動作頻率,動作速度,動作持續時間和學生脈搏,呼吸頻率等情況。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增強對體育訓練的科學控制,減少教學中的盲目性。
(4)課后日記的觀察。課后日記是一種獲取學生教學訓練信息的有效方法,它具有不間斷性、即時性、內容廣泛等特點。首先由教師向學生布置某一訓練階段記寫訓練日記的內容。如:對訓練方法的感受適應程度;訓練后的生理反應,疲勞程度,傷病情況;一堂課完成練習的次數、組數;近期成績的提高情況等。學生按要求在每次教學訓練后記寫日記,教師定期收取日記本查看,并記錄下存在的問題,分清普遍存在的問題或個別情況,在下一階段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5)征詢是指體育教師在授課前后的適當時機,通過問答、走訪、召開調查會等形式,了解教學情況,征詢意見,實現反饋信息的方法。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可以從以下方面詢問。①運動前后的精神狀況,運動前后的心情。②不良感覺,睡眠、食欲、排汗量、運動后脈率、呼吸及傷病情況。
此外,教師還可以和學生共同探討改進教學訓練的方法,聽取學生反饋的意見和問題。對于積極的建議,教師要虛心接納;對于學生疑惑不解的問題要及時給以解答,使學生及時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和科學道理。
三、信息反饋運用要注意的問題
(1)信息反饋是體育教師調整訓練環節,改進教學方法的依據,具有重要價值。教師獲取信息的方法要力求準確無誤。這就要求教師要親自參加調查研究,整理信息資料,減少獲取信息的環節。同時要善于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捕捉信息。
(2)教師在捕捉教學信息時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普遍現象,注意排除個體差異因素的干擾,在控制教學過程中對于特殊情況要區別對待,因材施教,防止片面性的存在。
總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教學任務完成是否順利的關鍵。雙方之間信息交流面越廣、越頻繁,所產生的教學效果越明顯。所以,在實際的教學訓練中,教師要注意發揮主導地位的優勢,即要輸出準確的教學控制信息,又要捕捉準確的反饋信息,使教學訓練任務更加科學合理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