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鵬,李 榮,朱靜怡
(1.安徽大學 商學院,安徽 合肥230601;2.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十分重視本國的跨國經營,爭相搭上國際化經營的列車。中國更是早早地在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加快了本國的國際化步伐,同時也加速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化經營。然而,企業選擇國際化經營是否真的能給企業帶來機遇和收益?關于這一議題的討論,學者們看法不一,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例如,學者們在對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關系的討論中,證實了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負相關、U型、S型等等多種線性和非線性關系。這也揭示出了國際化研究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但從理論上探究出企業如何才能正確地做出國際化經營決策,對企業來說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現有國際化理論研究大多探索的是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的“目的”,而缺乏對國際化戰略實施“過程”的探討。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多數企業會通過資源利用來取得市場優勢。然而,企業僅靠利用活動是難以滿足其長期發展的需要,此時要想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就必須通過組織實施探索活動,來獲取創新所需要的新知識、新信息。但探索活動過多,也會產生大量的干擾信息,從而讓企業陷入“創新陷阱”。Prange和Verdier、Luo和Rui等將組織雙元理論思想引入到國際化理論研究中,強調企業在進行國際化時,應實施雙元戰略。[1-2]即企業在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時,要均衡地組織實施探索活動和利用活動,以實現兩種戰略的平衡發展和互補,從而降低過多的探索活動或者利用活動所帶來的創新風險,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吳航和陳勁等學者認為國際化雙元理論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但在企業的制度環境、知識體系、資源基礎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且尚未獲得大量的樣本數據來證實。[3-4]因此,對于新興經濟體環境下的后國際化企業而言,由于自身資源的有限性,企業通過實施探索型國際化和利用型國際化的雙元戰略時所帶來的創新效應仍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基于458家從事國際化經營的非金融類企業的樣本,同時借鑒Cao[5]等對組織雙元的研究成果,考察國際化雙元的平衡與聯合維度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及國外市場知識(國際化知識、制度性知識、業務性知識)對它們的調節作用。
傳統的國際化研究理論主要涉及的是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問題,它強調的是企業利用自身優勢進行利用式的國際化戰略,后期突出了新興經濟體國家在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時所需要的探索動機,認為企業能夠在國際市場中探索出自身經營所需的互補資產和經驗知識。[6]然而,企業在進行國際化經營時,由于資源的有限性,難以同時兼顧探索式國際化和利用式國際化這兩種不同機制的經營戰略,這也是一個需要學者們有效解決的問題。[7]
關于雙元理論的提出最早起源于1976年的Ducan,此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將其應用于各種領域,力圖解釋在經濟活動過程出現的復雜經濟現象。雖然雙元理論被眾多學者應用于組織學習、技術創新等領域,但是鮮有人將其應用于國際化理論研究,對于新經興濟體國家的國際化雙元理論研究更是匱乏。其中,Luo和Rui最早地將雙元理論思想運用于國際化研究理論中,為國內研究國際化理論增添了新思路。[8-9]在這以后的兩年,Verdier和Prange在自己的研究中明確的提出了國際化雙元的構念,認為企業在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時,應同時兼顧探索活動和利用活動以提高企業的知識學習與應用能力以及產品創新能力。
Luo和Rui認為單方面的衡量雙元能力限制了對它的理解和應用,不能夠真實地反應其本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繼而將競合理論和共演理論應用于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國際化行為研究,提出從能力協同、競合協同、演進協同和導向協同四個維度來衡量雙元能力。進而提出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實施國際化雙元戰略:雙元能力、雙元競合、雙元演化和雙元導向。基于此,吳航和陳勁同時借鑒March和Cao等的研究,將國際化雙元分為探索型國際化和利用型國際化,并用兩者的差異程度來表示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用兩者的乘積效應來表示國際化雙元的聯合維度,認為兩個維度均與創新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同時還在研究中證實了知識整合機制的中介作用。
基于此,本文將國際化劃分為探索型國際化和利用型國際化,并從平衡維度和聯合維度兩個維度來衡量國際化雙元,探究其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
國際化過程理論認為國際化經營是企業不斷積累東道國市場知識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企業不斷地獲取、整理和應用東道國市場知識的過程。該理論體系有兩個代表模型,即Uppsala模型(U模型)和國際化創新模型(I模型),且這兩個模型均聚焦于國外市場的研究。[10]其中,U模型強調企業需要通過不斷地積累東道國市場知識來升級企業的不同國際化經營階段,它認為母國和東道國之間的差異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國際化決策活動,提出在市場和企業邊界工作的人必須搜集、整合來自企業和市場內部的知識信息。I模型的核心思想亦是“經驗和知識”,它強調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需要通過積累經驗和知識來實現企業的穩步發展,但它更強調企業需通過一次次的組織變革創新來推進國際化經營發展的進程。[11]
基于U模型和I模型的研究,有學者指出國際化水平與知識之間的關系為一種絕對維度,這也被眾多學者們所認同。[12]在以后的研究中也證實了這一觀點,例如,有學者證實新技術公司所擁有的知識強度越高以及國外市場知識越多,他在東道國的市場銷售業績就越好。[13]他們指出市場知識在國際化新創理論中也扮演著重要的雙重角色,一方面為國際化的迅速增長提供物理上的可能,另一方面能給企業帶來更好的行業機遇。[14]這些研究支持了國際化過程理論的核心思想,同時能夠幫助相關學者們更好地理解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成長過程。
Eriksson和Chetty等認為市場知識是指企業在跨國經營中所學習到的一切知識經驗,并將這種經驗知識分為國際化知識、制度性知識和業務性知識。[15]而Autio則將這種從東道國所積累的市場知識分為經驗知識和非經驗知識兩部分,其中經驗知識是指企業在海外市場所積累的地理多元化(不同的國外市場)和管理者進入模式方面的信息知識,非經驗知識是指企業通過分析國外的市場競爭者、潛在的合作者和潛在的顧客所得到的信息知識。[16]本研究的企業類型較多,情況較為復雜,而I模型限制于中小型企業,因此U模型更加適合本研究,且用多維度來衡量國外知識能夠更加符合研究要求。基于此,本研究認為國外市場知識是泛指一切有益于企業跨國經營的知識,包括各種經驗知識和信息知識等,并分為國際化知識、制度性知識和業務性知識三個維度。
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是指運用協調機制,在探索國際化和利用國際化兩者之間保持均衡,即在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偏好。一方面,企業通過探索在國外市場上搜尋互補資源和創新信息來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及時掌握該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17]但企業若過度重視探索活動而忽視利用活動時,會導致企業搜尋到大量的具有差異性的信息,這不僅會為后期的信息整理帶來巨大負擔,也會增加企業搜尋知識的成本,從而降低企業的創新效率,讓企業陷入“創新失敗”的窘境。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利用自身優勢獲得規模經濟,以此提高企業績效。然而,過多的的利用活動,會讓企業缺乏創新,長此以往,企業產品或服務容易被新產品或服務代替,從而面臨淘汰出市場的危險。[18]利用型國際化戰略雖可以為企業帶來短期收益,但過多的此類活動易讓企業失去核心競爭力,最終導致陷入“創新失敗”的窘境。[19]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與企業創新績效正相關。
國際化雙元的聯合維度是指在國際化過程中,企業對于實施探索型國際化和利用型國際化的組合程度大小。一方面,探索型國際化能夠消除利用型國際化所造成的創新惰性。過多的利用性活動會降低企業的市場環境適應能力導致企業形成創新惰性,使企業失去核心競爭能力,阻礙企業進一步提升創新績效,但探索型國際化利用其搜尋來的新知識,與現有知識進行整合和應用,就能夠避免利用型國際化造成的創新惰性,提高企業的創新成功率,從而提升企業創新績效。[20]另一方面,利用型國際化能夠加速對探索型國際化所搜尋到的知識的整合和應用,減少探索型國際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進而改善企業的創新績效。[21]恰當程度的利用型國際化行為可以提高企業探索新信息的效率,同時通過現有知識的反復利用,企業管理者更加熟悉內部知識的功能,從而更加能夠將現有知識與在探索國際化活動中搜尋的新知識結合,發現新的創新機遇。因此,利用型國際化可以幫助企業在實施探索型國際化戰略時搜尋新知識,正是通過這種互補效應,進一步的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國際化雙元的聯合維度與企業創新績效正相關。
企業在實施探索型國際化戰略和利用國際化戰略時,可以通過均衡兩種戰略和發揮兩者之間互補效應,降低創新的不確定性,提升創新成功率,從而增加創新的績效收益。然而,許多學者已證實了市場知識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它是通過提高新產品出口量來增加企業創新績效收入。[22]本研究認為國際化雙元戰略所帶來的創新效應必然取決于探索和利用市場知識,這意味著,國際化雙元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必定會受到國外市場知識的影響。其中,本研究將國外市場知識分為國際化知識、制度性知識、業務性知識三個方面,并分別探討這三個方面對國際化雙元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的路徑作用。
1.國際化知識
國際化知識表示的是與促進國際化過程相關的包括適應東道國市場環境和資源調整等在內的一切能力,它反應的是國際化過程中“Know-how”的相關知識。國際化知識可以促進企業充分應用內部資源來進行相關的國際化經營活動,例如,它可以幫助企業識別不同經營階段的國際化組織機構需要哪些知識以及如何搜尋這些知識,進而幫助企業有效的組織和管理跨國經營活動。[23]但企業若缺乏此類知識,就會缺少對東道國競爭對手、市場環境等的了解,從而無法識別和發現市場中存在的商業機會。這便會增加企業實施雙元國際化戰略失敗的幾率,讓企業在實施國際化雙元戰略過程中屢屢受挫,陷入創新失敗陷阱,進而妨礙企業進行國際化的生產經營活動,造成實際創新目標與預期創新目標背離,導致企業創新績效下滑。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a:國際化知識在國際化雙元平衡維度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中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H3b:國際化知識在國際化雙元聯合維度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中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2.制度性知識
制度性知識是指與政府、制度構架、法律法規、價值觀等有關的經驗知識信息。一方面,企業在進行國外市場的擴張時,若能夠了解東道國的有關政府、行業法律法規等知識信息,就能夠讓企業在實施雙元國際化戰略時,利用這些知識來處理相關問題,例如貨物或服務的進出口、關稅、地方稅、市場的一般情況等有關問題。對體制問題的了解,能夠有助于企業了解當地市場的需要和市場的要求,從而減少企業在進行國際化創新活動過程中的感知成本,讓企業獲得一定的市場優勢,并間接地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24]
另一方面,企業若缺乏制度性知識,將會讓企業在實施國際化雙元戰略帶來很多大問題。因為企業不能理解東道國市場相關的行業和商業法律法規,這就會帶來包括市場整體形勢和產品出口或進口的相關稅率等在內的一系列問題,增加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的感知成本,從而增加企業進行創新的風險性,降低企業實施創新行為的可能性,這將導致企業無法達到預期的創新績效,甚至無法進行國外市場的擴張。[25]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a:制度性知識在國際化雙元平衡維度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中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H4b:制度性知識在國際化雙元聯合維度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中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3.業務性知識
業務性知識表示的是有關市場、競爭和客戶的信息知識,它反應的是企業對市場問題和機會的了解程度。相對于國內公司,國際化公司更加容易獲得更多的客戶和東道國業務的差異化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公司能夠積累到它真正需要的信息知識,并將此知識在企業范圍內傳遞。隨著公司對客戶、市場和需求情況的經驗知識的增加,企業更能感知到國外市場的機會,從而減少國際化競爭中的不確定性。具有豐富業務性知識的企業在特定市場中發展了自己的地位,它們對特定市場的參與度也就越高。
企業若擁有豐富的對外業務聯系知識,便可讓企業拿到第一手的有關海外市場信息的參考資料,結合企業的特定背景對信息進行詮釋,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從而能夠減少實施國際化雙元戰略的成本,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然而,企業若對有關此類的業務性知識匱乏,就會缺乏海外新市場和特定外國客戶的經驗,企業就必須通過自己的資源來獲取國外市場的經驗知識,而這個過程的成本是很高的。也就是說,這會提高企業在尋找市場機會和投入資源上的成本,增加企業創新的風險性,降低創新成功率,從而降低企業創新的績效收益。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a:業務性知識在國際化雙元平衡維度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中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H5b:業務性知識在國際化雙元聯合維度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中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由此構建了本研究的概念模型,見圖1。

圖1 概念模型
本研究所涉及的問卷題項均采用國內外已有成熟量表,且均采用李克特七級量表,7代表非常同意,1代表非常不同意。在問卷正式發放之前,首先根據以往文獻選擇了信度和效度均很高的問卷作為參考;然后咨詢了商學院相關專家,讓他們對問卷的設計提出建議,同時隨機選擇30家當地企業做預調研;最后根據得到的專家建議和預調研結果來修正問卷題項,使其更加符合國內企業實際情況,確保填寫人員可以充分理解每個題項的含義。
本次問卷調查涉及了農業、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等多類從事跨國經營的非金融類行業。問卷的收集采用以下3種形式:①通過本團隊的教授在MBA課堂上發放120分問卷,共回收57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31份。②通過問卷星,向滿足條件的企業發放網上問卷,共發放800份,回收647份,其中有效問卷363份。③通過向導師的同學朋友以及團隊成員的同學朋友發送E-mail和郵寄兩種方式發放問卷,共發放186份,回收78份,其中有效問卷64份。在整個的調研過程中,共發放問卷1106份,回收782份,反饋率為70.71%,剔除存在缺失值的問卷324份,得有效問卷共45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41.41%。問卷調查的樣本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樣本特征(N=458)
該樣本均取自非金融行業,從表1填寫人所居職位看,以中層居多,填寫人為高層人員的最少,這也符合企業中中下層員工占絕大數的事實;從填寫人的工作年限看,以2—5年居多,這表明填寫人員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有足夠的了解。總體來看,調查樣本可以較好地體現跨國企業的整體特性。
為避免數據的不一致性,本研究通過方差分析法來對這三類不同來源的數據進行差異性檢驗。研究結果發現,三種不同來源的數據在企業所屬行業、企業性質、企業規模等企業的基本特征上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表明數據具有一致性,能有效反應研究問題。
1.因變量
本研究的因變量是企業創新績效。因為本研究樣本范圍涉及到多個行業的多個企業,而它們之間對于獲得的創新績效的客觀評價標準存在較大差異,從而導致查詢與創新標準相關的信息任務十分困難,所以本研究人員傾向于使用主觀評價來衡量企業創新績效。[26]通過梳理發現,現有研究中主要從創新的過程績效和產出績效來衡量企業創新績效。[27]本研究對這兩方面均進行了測量,從而能夠相對準確地衡量出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過程績效和產出績效。本研究在Zhang等[28]和Wu等[29]的研究基礎上用五個題項來測量企業創新績效,分別用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率和技術人員占員工人數總數之比來測量創新的過程績效,用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數、行業標準數以及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比例來表示創新的產出績效。
2.自變量
本研究的自變量是國際化雙元。國際化的測量采用了Makino等的研究量表,分別使用五個題項來測量探索型國際化和利用型國際化,詳細的探索型國際化和利用型國際化測量題項見表2。本文借鑒Cao等、吳航和陳勁對于組織雙元的平衡維度和聯合維度的計算方式,用5減去探索型國際化和利用型國際化的絕對離差來表示平衡維度,并用探索型國際化和利用型國際化的乘積來表示聯合維度。
3.調節變量
本研究的調節變量是國外市場知識。借鑒Eriksson和Autio等人的研究,本文用12個題項來測量國外市場知識(包括國際化知識、制度性知識、業務性知識)。其中,國際化知識主要包括對外業務的管理經驗、判斷商機、營銷計劃的制定與執行經歷、設立負責出口的分支部門或機構四個題項,制度性知識主要包括對國外的法律制度、行業標準和語言方面的了解程度三個題項,業務性知識主要包括對國外銷售的發展動態、消費者需求、業務聯系、分銷渠道、競爭者情況的了解程度五個題項。
4.控制變量
在跨國經營過程中,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除了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國際化雙元和國外市場知識外,還包括幾種控制變量,這些控制變量可以幫助判斷理論模型的正確與否和拒絕實證結果的其他解釋。本研究借鑒國內外相關學者的方法,把企業所屬的行業、企業的性質、企業的規模、企業去年的銷售額作為控制變量。其中,企業所屬的行業設置為啞變量,0設置為非制造業,1設置為制造業;企業性質也采用虛擬變量,0為非國有企業,1為國有企業。本研究通過主觀測量創新績效,而非單一的財務性指標,因此將去年銷售額設置為控制變量不會影響實證分析結果。
本研究用AMOS22.0和SPSS25.0對假設模型進行驗證,表2為變量的信效度檢驗結果。由表2可得,所有變量的的標準化因子載荷值均在0.6以上,AVE值均在0.5以上,且CR值大于0.8,說明各變量的效度良好;Cronbach’s α系數均在0.6以上,說明各變量的信度良好。同時,六因子模型的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X2=305.457,X2/df=1.087,GFI=0.954,AGFI=0.938,CFI=0.995,NFI=0.941,IFI=0.995,RMSEA=0.014)顯示模型模擬良好。

表2 信度與效度檢驗結果

表2(續)
由表3可知,除控制變量和因變量均值小于4以外,所有變量的均值均高于4,這表明各變量的利用率較高。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對企業創新績效的系數為0.122,并具有顯著正相關性;國際化雙元的聯合維度對企業創新績效的系數為0.332,并具有顯著正相關性;各變量(不包括控制變量)對企業創新績效的系數均在0.120以上,且相關性為顯著,這初步驗證了研究假設。此外,為了檢驗交互項,我們對變量做了中心化處理。

表3 相關性分析結果
表4為各模型的層次分析的結果。假設1和假設2分別提出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和聯合維度可以正向促進企業的創新績效。由模型3可以看出,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正向促進企業的創新績效,且相關系數在5%水平下顯著(β=0.091,F=17.437);國際化雙元的聯合維度也正向促進企業的創新績效,且相關系數在在1%水平下顯著(β=0.192,F=17.437)。同時,與模型2相比,R2顯著提高,假設H1和假設H2得到驗證。
假設3a和假設3b分別提出國際化知識可以增強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和創新績效、聯合維度和創新績效的正相關關系。由模型4可以看出,平衡維度與國際化知識的交叉項正向促進企業創新績效,且在5%水平下顯著(β=0.097,F=15.619);聯合維度與國際化知識的交叉項正向促進企業創新績效,且在5%水平下顯著(β=0.113,F=15.619),假設H3a和假設H3b得到驗證。
假設4a和假設4b分別提出制度性知識可以促進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和創新績效、聯合維度和創新績效的正相關關系。由模型5可以看出,平衡維度與制度性知識的交叉項正向促進企業創新績效,且在5%水平下顯著(β=0.096,F=15.608);聯合維度與制度性知識的交叉項正向促進企業創新績效,且在5%水平下顯著(β=0.110,F=15.608),假設H4a和假設H4b得到驗證。
假設5a和假設5b分別提出業務性知識可以正向調節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和創新績效、聯合維度和創新績效的正相關關系。由模型6可以看出,平衡維度與業務性知識的交叉項正向促進企業創新績效,且在5%水平下顯著(β=0.084,F=15.748);聯合維度與業務性知識的交叉項正向促進企業創新績效,且在1%水平下顯著(β=0.132,F=15.748),假設H5a和假設H5b得到驗證。

表4 層次回歸分析結果
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本文在Cavusgil[30]的研究基礎上,增加企業年限這一變量作為新增的控制變量指標放入模型1-6中進行回歸分析,表5為層次回歸分析結果。由表5中的模型3可以看出,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聯合維度均與創新績效正相關,且分別在5%和1%水平下顯著(β分別為0.091和0.195),假設H1和假設H2仍然成立;由模型4可以看出,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與國際化知識的交叉項、聯合維度與國際化知識的交叉項均正向促進,且均在5%水平下顯著(β分別為0.098和0.110),假設H3a和假設H3b仍然成立;由模型5可以看出,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與制度性知識的交叉項、聯合維度與制度性知識的交叉項均正向促進,且均在5%水平下顯著(β分別為0.097和0.107),假設H4a和假設H4b仍然成立;由模型5可以看出,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與業務性知識的交叉項、聯合維度與業務性知識的交叉項均正向促進企業創新績效,且分別在5%和1%水平下顯著(β分別為0.084和0.131),假設H5a和假設H5b仍然成立。由此可見,本研究模型具有較好的穩健性。

表5 穩健性檢驗分析結果(因變量:創新績效)
本研究借鑒國際化過程理論和組織雙元理論,并基于458家從事國際化經營的非金融類企業問卷數據,通過實證分析,建立了國際化雙元、國外市場知識與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模型。研究發現:
1.國際化雙元的平衡維度可以正向促進企業的創新績效。這說明企業在實施國際化戰略時,不能單向地將資源用于組織探索活動或者利用活動中,而應該均衡發展兩種活動,以此來降低企業創新的風險性和惰性,提高每次創新成功的概率,從而增加創新收益。
2.國際化雙元的聯合維度可以正向促進企業的創新績效,且它的的正相關程度高于平衡維度。這說明同時實施探索型國際化戰略和利用型國際化戰略可以實現互補效應,通過這種互補效應為企業的發展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進而推動企業的創新發展。
3.國外市場知識的三個維度——國際化知識、制度性知識和業務性知識均可增強國際化雙元平衡維度與創新績效的正相關關系,亦可促進聯合維度與創新績效的正向效應。當企業擁有豐富的國外市場知識時,企業進行國外市場擴張的可能性更大,也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組織和管理國際化經營活動,消除創新壁壘,從而促進企業創新成功。
1.研究意義
(1)本研究揭示了國際化經營中探索活動和利用活動的均衡關系與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以實現探索型國際化戰略和利用型國際化戰略的兩者之間的有效整合和平穩發展。這意味著將國際化雙元延伸至了國際化非金融類企業創新績效的新情境,從實證層面支持了Luo和Rui的理論觀點。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國際化績效、天生國際化、研發國際化、國際化程度等視角,較少有研究將雙元思想引入國際化的研究中,而有關國際化雙元各個維度的作用機制的研究更加匱乏。本研究拓寬了國際化研究理論和組織雙元理論的研究邊界,豐富了國際化雙元理論體系。
(2)本研究揭示了國際化經營中探索活動和利用活動的聯合關系與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以實現探索型國際化戰略和利用型國際化戰略兩者之間的有效組合和互補效應。這種組合效應和互補效應為探究其他相似情境因素提供了新思路,例如探索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關系研究。因此,本研究不僅可以進一步完善國際化雙元理論,還可以為類似雙元理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供參考。
(3)本研究從國外市場知識視角細化了國際化雙元的路徑研究,指出國外市場知識是國際化擴張過程中重要的知識和經驗積累,是企業在跨國經營中的競爭力來源。現有研究多從環境、制度、競爭等情境因素出發,研究其在國際化和創新績效兩者之間的作用機制,而少有學者從市場知識視角來研究它的作用機制。本研究創新性地從國外市場知識視角建立了其與國際化雙元、企業創新績效的機理模型,成功地打開了國際化雙元與企業績效間的“黑箱”。因此,本研究結果從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國際化和創新績效的調節變量的研究,同時完善了國際化過程理論和國際化雙元理論。
2.研究啟示
(1)資源相對有限的國際化企業應該盡量維持探索和利用的均衡,將創新風險性降到最低。該類企業可以將生產基地直接建設在國外,不僅可以降低運輸成本,還可以直接利用國外市場的低廉勞動力和物質資源,結合自身的技術優勢,生產出滿足國外顧客消費需求的產品,以此來拓展企業的發展空間。此外,將生產基地建在國外,可以更加接近國外的創新環境,更容易獲取創新知識成果溢出。為了減少創新資源的緊張,更應該發揮探索和利用的協同效應,以實現卓越的創新績效。
(2)資源相對豐富的國際化企業應該同時聯合實施探索和利用,力圖將互補效應帶來的利益最大化。首先,企業可以利用自身豐富的財力資源購買良好的研發硬件基礎設施,以幫助企業員工更好地實現創新工作。其次,企業應加強對高層次研發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視,可以利用其在海外市場的優勢,招攬高水平的研發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分發揮和利用企業在東道國的市場優勢。最后,企業可以與當地的行業領先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以此獲取創新所需要的某些特定技術資源和營銷資源。
(3)國際化企業經營者要注重自身的國外市場知識儲備,這有助于避免國際化過程中的“谷歌效應”。國外市場知識不僅包含對東道國市場知識的一種搜尋和利用,而且還包括對企業內部有關東道國市場知識的梳理和整合。對于國外的市場知識匱乏的企業,應加強對國外的銷售發展動態、消費者需求、業務聯系、分銷渠道、競爭對手情況的了解,同時需要加強對東道國市場的法律制度、行業標準的了解;對于自身內部有關國外的市場知識匱乏的企業,可聘請具有豐富管理對外經營業務經驗和具有國外市場營銷工作經歷的人員,加強對相關工作人員的語言培訓,甚至可以在企業內設置專門負責出口的機構或者部門。管理者應通過有效的管理策略來豐富企業的國外市場知識資源,以此來支撐國際化雙元戰略的實施。
本研究僅涉及國際化雙元、國外市場知識與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的研究,未來還需對相關情境因素做出更加深入的探討與研究。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均采用主觀數據,研究的是國際化雙元和企業創新績效的一種靜態關系,未來可通過其他研究方法來探索各變量間的作用機理,如縱向的案例研究法。其次,本研究模型僅考慮國外市場知識單個情境因素的影響作用,未來可引入其他單個情境因素或多個情境因素,如競爭因素、制度因素等,以此來深入研究其與國際化雙元和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最后,本文只是驗證了國際化雙元和創新績效的調節影響,還有其他變量發揮調節作用和中介作用值得進一步發現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