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躍
(1.上海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433;2.合肥財經職業學院 學生發展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秉持這一初心和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在華夏大地上創造了百年逐夢的壯麗史詩。回顧過去一百年的崢嶸歲月,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就在于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思想理論實現了三次歷史性飛躍。在百年輝煌歷史的重要時間節點上,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已經產生并在中華大地上繼續發展,成為開啟第二個百年歷程和實現本世紀中葉奮斗目標的指導思想。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這樣的歷史性時刻,我們用革命導師馬克思分析人類歷史的“向后思索”的方法來總結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思想理論創立形成和發展歷程,對于新時代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統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政局動蕩、戰亂不已、民不聊生,貧困的夢魘更為嚴重地困擾著中國人民。擺脫貧困,成了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舊中國是一個擁有幾億人口的農業大國。要解決中國面臨的現實問題,擺脫積貧積弱的局面,農村問題不可忽視甚至關系到革命事業的全局。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農村問題的重要性,創造性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路線,從此中國革命迎來了光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業大國的現實地位依然沒有改變。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要解決中國問題還是要從農村找突破口,一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從此掀起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中成長起來,從在農村基層工作一直到走上國家領導崗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中國現實問題,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以實踐和事實證明了山溝里也能出得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得了馬克思主義。可以說,歷史驚人的相似,中國共產黨在思想理論上取得的三次歷史性飛躍其思想理論創立時期都是立足中國農村當時發展現實需要。
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在經歷了多次挫折之后,深刻認識到農村問題的重要性。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通過進行農村調查,弄清了中國的基本國情,深刻認識到農民占中國人民的絕大多數,要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落后現狀,就必須調動農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路線。這為順利開展土地革命和中國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在土地革命的偉大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民主革命的任務、步驟和策略等發表了一系列理論成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這一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初步確立。
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初,盡管中國人民已經翻身作當家作主,但是中國積貧積弱的落后局面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中國何去何從,是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關鍵抉擇。就在這時,安徽小崗村的十八戶農民為了解決生產積極性問題,秘密按下了紅手印、分了地,在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支持和推動下,很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中華大地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中國要想發展,先要讓人民吃飽肚子,貧窮落后不是社會主義,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調動人民的積極性,才能為改革發展創造條件。以此為突破口,中國的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逐步擴展到城鎮和各個領域,開始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探路的實踐過程中,鄧小平理論得到創立。到了江澤民時期,中央提出“三農”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首要問題。從1992年開始,中國改革開放正式對農業體制進行改革,2006年廢除延續千年的農業稅,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標志中國農村進入改革開放轉型新時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得到創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盡管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前列,然而中國的發展依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別是在中西部的邊遠地區,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在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得到創立。習近平同志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中成長起來的,從在梁家河農村基層工作一直到走上國家領導崗位,他一直心系農村、農村群眾,深知農村發展的短板,提出包括“精準扶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廁所革命”等一系列農村改革發展的戰略舉措,因地制宜發展產業,黨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這對于農民群眾增加農業收入,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形成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格局,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形成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等具有重要意義。今天全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如期實現。
通過分析可以看到,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的三次歷史性飛躍在創立時期都是從農村開始萌芽的,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這和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和中國近代以來的現實國情也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共產黨從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開始就十分重視土地問題。此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也都高度重視農村土地問題。正是中國共產黨根據歷史發展的形勢需要適時調整,改革優化農村的土地政策才取得了今天中國農村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三次歷史性飛躍中得到了深刻體現和詮釋。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創立形成發展的鮮明特點,就是從農村開始的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正確道路的確立為思想理論的確立創造了條件。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一次理論飛躍,中國革命有了全黨統一的正確的思想理論作為指引,為接下來的土地革命等一系列現實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二次理論飛躍,中國改革開放有了全黨統一的正確的思想理論作為指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等改革開放一系列現實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又陸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三次理論飛躍,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全黨有了統一的正確的思想理論作為指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等一系列現實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澤東向大會作題為《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黨的七大提出黨的政治路線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1]254。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為接下來中國革命中現實的土地革命問題,提供了解決辦法和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在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1]257。
鄧小平理論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它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鄧小平理論的形成為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改革開放進程中許多現實難題的解決提供了整體思路。沿著鄧小平所確立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江澤民提出21世紀頭二十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的發展階段,形成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繼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針對中國面臨的現實發展難題,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進行謀篇布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有力指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
思想理論創立形成之后,在指導中國各領域全方位實踐中得到快速發展。建國以后,毛澤東思想在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鄧小平理論在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領域建設的全方位實踐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指導中國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各領域建設的全方位實踐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
1945年,中共七大上把毛澤東思想寫入了黨章,毛澤東思想從此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特別是建國以后,指導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和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思想得到不斷發展。毛澤東提出的對人民內部的民主和對反動派的專政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毛澤東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正確思想和方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農業、統一戰線等各個方面。所以,毛澤東思想在發展時期指導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領域全方位實踐。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鄧小平理論從此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領域全方位實踐中得到不斷發展。鄧小平理論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1]814。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黨章,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2007年,中共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將其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領域全方位實踐中得到不斷發展。所以,鄧小平理論在發展時期指導改革開放各領域全方位的偉大實踐,并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領域全方位實踐中得到不斷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它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機貫通起來,聚焦“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歷史追問,系統闡述了民族復興的深刻內涵、歷史方位、實現路徑和戰略步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標注了正確前進方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發展時期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領域全方位實踐中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
總的來看,在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各個歷史階段,思想理論之所以能夠不斷創立、形成和發展,實現三次歷史性飛躍,根本就在于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始終立足于中國的現實國情,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通過整風運動,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正確出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真理標準大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領導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繼續推進改革開放,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推向21世紀。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新時代把改革開放推進到更加深入全面的階段。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遵義會議之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實踐中遭受了一系列挫折和損失,其根本原因在于,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還很年輕,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識還不夠全面,在一些領域沒有完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存在教條主義的傾向。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1]158。遵義會議后,黨的路線已經走上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軌道,但對曾經給黨的事業造成嚴重危害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還沒有來得及從思想上進行認真的清理。為此,中國共產黨以延安為中心,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一場整風運動[1]247-248。通過整風運動,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正確出路。正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才有了中國革命的一次又一次偉大勝利。
1978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發表,標志著真理標準大討論的開始,經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到恢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從中央到地方都按照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平反冤假錯案,先后為“文化大革命”中的各種冤假錯案平反[1]668。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一致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作出了實事求是的評價,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1]656-666。實事求是發展到江澤民時期成為與時俱進,發展到胡錦濤時期成為求真務實。正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才有了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成就,才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陸續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系列學習教育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全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在全黨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明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習近平強調,空談誤國,實干才能興邦。習近平在多次講話中強調,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明確,才有了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化。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到,歷史驚人的相似,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的創立、形成和發展的三次歷史性飛躍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這也和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的歷史狀況是一致的,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可以說,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偉大實踐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之源。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取得的歷史功勛和創造的歷史偉業,是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的體重體現,是獨具特色、實事求是、高度負責思想精神的集中展現,是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發展邏輯的生動表現。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史中,結合中國國情,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未來,在鄉村振興道路上,中國共產黨必將領導中國人民繼續推進理論創新,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傳好接力棒,創造一個又一個偉大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