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兵,王 煜
(貴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起步階段,要“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1]。其中的“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的“變”思維是切合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而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四個全面”就是在“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也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變”,更是立足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上“變”。正如有學者龔培河研究“四個全面”的內部的關系,認為其內在邏輯嚴密,具有矛盾的對立性統一性,提出要以動態的全景視角探討“四個全面”的理論邏輯關系和實踐原則。[2]基于此,辯證分析“四個全面”,在“變”與“不變”的過程中,保持聯系性、堅守發展性、遵循規律性,不是一味否定過去,固化其本質和核心,而是揚棄過去,展望未來,以科學精神理性思維謀全局求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等會議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新一代黨中央逐步明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尤其是在黨的十九大上,把“四個全面”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并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當前,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容有了新的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渡,其中有變的目標內容和更高的發展要求,也有沒有變的基本理念、方針及原則。正如恩格斯認為:“辯證法被看做關于一切運動的最普遍的規律的科學”,而且“辯證法的規律無論對自然界和人類歷史中的運動,還是對思維的運動,都必定是同樣適用的”[3]。因此,這里的“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不變”是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富內涵,“四個全面”的“變”和“不變”實現了聯系的辯證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發展的新時代。這“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4]。而2020年決勝全面小康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階段戰略目標變成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里不僅是戰略目標名稱的提法變了,也有了新的發展意蘊和新的內涵深度。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時期有新成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觀國家發展大局,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百萬億元,脫貧攻堅成效顯著,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新增的城鎮就業人口六千萬人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社會保障體系,擁有覆蓋超過十三億人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和近十億人基本養老保險。更為重要的是,突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得到控制,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1]這些新成就在2021年兩會政府報告的各項數據中得到證實,國民生產總值穩定增長2.3%,各項指標達到發展預期。由此可知,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黨帶領人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實現了總體小康、全面小康,接下來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一步步在發展進步,不斷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靠攏。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對十八大以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超越,首先在經濟上綜合國力、人民收入大幅度“躍升”,邁上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跨越性的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5]。其次在政治、法治上,堅持民主中國、法治中國理念,建設有法可依的服務型政府,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主平等權利,從嚴治黨,強化監督,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再次在科技方面,立志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突破科技核心技術,重視人才,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而不再是簡單“進入創新型國家”。接著在社會方面,重視民生,建成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使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此外,重視生態環境,形成綠色的生產生活理念,基本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因此,“四個全面”之“變”符合時代要求,是“五位一體”的整體系統的全方面的具體的變革。
根深才能蒂固,源遠才能流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提出2035年的遠景目標,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繼續延用了黨的十九大提出“第二個百年”的奮斗目標上的兩個階段的安排。雖然“四個全面”的一個方面內容變了,但是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質內容沒變,其根本理念、總目標、總任務、方針和原則的理論基石等沒有變。
首先,“四個全面”面臨的國內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主要矛盾沒變,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沒有變。此階段的變化調整,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做出的主動抉擇。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范疇下的“四個全面”,始終貫徹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擁有民主集中制的優勢,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唯有保證其根本政治立場,堅定革命信仰,堅守底線,守護革命的初心和使命,奉行真理,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再次,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指出,新時期中國建設的指導思想、遠景目標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并沒有變化,“四個全面”依然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續用新發展理念和系統理念深化改革,穩中求進,力爭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爭取在“第二個百年”建成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且,在此階段仍然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兩個維護”、“四個自信”、“五位一體”,實現共同富裕,保障公民的各項權利,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總任務。可見,此時的“變”終究是為了確保實現“不變”的共產主義社會終極目標,只是在方式方法、體制機制范圍內的“微變革”,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本質沒有變。總之,經過實踐論證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的方針戰略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發展的“根”和“源”,是“四個全面”無論如何也不能輕易更改的內容。
變則通,通則達,變是事物運動的常態。發展無止境,實踐無止境。“四個全面”依托實踐上的發展、發展中的實踐,不是單個的個人或某一部分人的主觀上決定的,是主體符合客觀現實的變化、尊重客觀聯系規律、抓住了核心本質的“變”。
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決勝全面小康的勝利,中國的科技水平有了提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社會現實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向目標的大國強國又邁進了一步。并且,事物處于普遍聯系中,新的國際和國內局勢是新的社會存在,要求社會意識必須做出相應的變革調整,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從生產力的發展實際出發,重視經濟發展等社會現狀,這賦予了新時期“四個全面”的變革的客觀必然性。同時,在“四個全面”的變化中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立志于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為中心,走群眾路線,以人民的利益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行深化改革調整,進行現代化生產,不斷展示出其發展為人民的本質特色。況且,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領部分。“四個全面”是一個整體系統,居于目標引領的內容發生變化,其余三個“全面”的內容也應該隨之發展,隨之提高。因此,“四個全面”實現了一變俱變的整體性發展,在階段目標調整上,整體系統地對其他三個“全面”實行范圍內、體制機制內、方式方法上調整,保證階段目標的順利實現,補短板,齊頭并進,體現出了大局思維,突出了帶有整體性系統性的社會主義特色。簡而言之,唯有這樣實現“四個全面”整體系統協調推進,才能更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動力支持、制度保證和法律保障。
總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黨的十八大后,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建成全面小康,帶來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方位變化。在此基礎上,特別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的遠景目標的內容中,反復出現的“更”字充分體現了“變”:更高要求、更高水平、更公平、更有活力、更完善、更美好等等都是系統的“變”的具體展現。并且,這里是立足“不變”的根本性原則上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的“變”,是在面臨現有國情世情和主要矛盾范圍內的體制機制調整,根本上為了實現人民幸福、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遠景目標,也體現了國家富強后的更高要求、人民富裕后的更高需求。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決勝全面小康勝利在即,“十三五”規劃收官在望,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克服種種困境,復興大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發展,向更高更強更好邁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新舊“四個全面”的變化過程,分析其理論和實踐邏輯,能更好在全局上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
恩格斯提出:“當我們通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有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生成和消逝。”[6]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處于普遍聯系之中,聯系引起事物的運動發展。事物的發展,新事物必然取代舊事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理論組成,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的奮斗目標的重要理論部分。正因為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具有歷史階段性,跨過這個發展時期,達到相應的目標,則必然在邏輯上被更高水平的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取代,在歷史上、邏輯上共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論不僅來源于實踐,而且亦是對規律和本質的反映,更是循序漸進地發展的認識。中國共產黨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總結了建黨、建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新衍生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在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兩次理論的“飛躍”,構造了理論自信的基石,構筑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管是“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還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以及改革開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基本國策,甚至“四個全面”發展戰略和“五位一體”發展布局等,始終都在奉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理論發展品質。鄧小平就曾提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7]新時代“四個全面”的目標理論更迭就是符合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做法,唯有適時而改,而不是過猶不及,才能恰到好處。既然國家“十四五”發展前景大好,那就順勢而為,抓住天時地利人和,達到國強家和民富,在理論上做好準備,繼而在發展戰略、思想路線、發展階段、國際戰略等方面邏輯演進,豐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推進“四個自信”的理論創新,最終引領指導中國實踐創新。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肩負著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實現了中國“站”起來的目標,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人,帶領中國人民實行改革開發,展開了“三步走”戰略謀篇布局,解決了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實現了總體小康,以及人民收入的提高。到了第三步全面建成小康,是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人的指引下,中國人民齊心協力,補短板,調供給,保民生,終于在“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之際,順利開啟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兩個階段”建設的實踐新征程。
“十三五”后,國家進入全面高質量發展實踐期。若要奔赴“全面”高質量進步,就不能再是經濟單方面的“高質量發展”,而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全角度全方位的“高質量發展”。因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把“六個新”作為“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個五年內的實踐發展目標。首先,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要求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對農村和城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開放有更高標準,并且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資源優勢,發揚國內的市場比較優勢,用需求帶動發展,改革不適合的政治經濟體制,擴大開放,實現更加公平,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有活力。其次,在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方面,把依法治國、從嚴治黨和人民當家做主有機結合,黨的組織領導把自治、德治、法治結合,建設新型城鄉治理體系,提升黨的治理能力,把法治滲透于國家安全、社會治理、人民利益保障、生態環境、環境資源保護、軍隊治理等方方面面,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然后,全面從嚴治黨,“嚴”為主基調,以批評和自我批評增強自我凈化完善、自我革新與提高的能力,用黨內外監督、政治監督、法律監督等的全方位監督體系,制約公權力的行使,營造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態。
以此可知,新時代的“四個全面”,是順應中國發展的新局勢下的具體的歷史的實踐變革。“十三五”規劃即將過去,獲得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等各方面的成就,以及決勝全面小康取得的決定性的成果為新“四個全面”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新時期“四個全面”的更迭,凸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看家本領。習近平更是明白指出:“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8]中國共產黨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世界、解釋世界、改變世界,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理論和實踐的變革,其非片面地推進“四個全面”的更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領導下的實踐創新。
運動是物質存在的根本屬性,擁有時間和空間的存在形式。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對立統一于事物及其發展的始終。“四個全面”屬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時期新發展理念的新布局,其發展變化的過程也反映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變化。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的過程中,習近平說過,“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并且“社會總是在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總是層出不窮的,其中有一些可以憑老經驗、用老辦法來應對和解決,同時也有不少是老經驗、老辦法不能應對和解決的。如果不能及時研究、提出、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理論就會蒼白無力”[8]。通過理論和實踐創新,突破老經驗、老辦法的限制,肯定動態求真思維,否定僵化的一層不變,在新時期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指導實踐追求真理,是利用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觀點,符合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性。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被載入憲法,寫入黨章,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結合的新理論成果,其深刻的理論內涵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動態發展的過程,也是在不斷發展充實。其核心在“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主要是圍繞解決兩個主要問題,即新時代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怎么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問題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運動發展的過程,要解決這個問題,更需要運用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的關系原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的絕對運動的過程中,存在很多的“相對靜止”的階段目標,比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全面建成小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這些相對靜止的短期目標的替代變換,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絕對運動的實踐理論發展,也通過歷史的具體的實踐帶來相對的階段的理論的變革,詮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的“時間上”的動態發展,達到了相對靜止和絕對運動的真理性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在當前的一定時期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四個全面”是其重要關鍵組成部分,因而,“四個全面”部分意義上的“變”即達到整體意義上滿足人民需要的“動”。尤其是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制約整體的發展,“四個全面”的理論調整,必將帶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整體發展,達到從理論到實踐、從時間到空間、從人民到國家的動態性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4]“四個全面”的新舊變化,體現理論和實踐的動態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繼承和創新,也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繼承和創新,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特色。
列寧說過:“馬克思主義是以事實,而不是以可能性為依據的。”[9]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更是從現實的國內和國際情況出發,制定方針政策,調整戰略布局。以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待全面建成小康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取代,以及“四個全面”的整體協調推進的過程,是貫徹了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分析法,用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分析探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好體現。在這“十四五”開局之時展望未來,總結“十三五”的成就,結合實際作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的新變革,是我國現在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做出的適時調整,對我國“五位一體”的國家建設有重要意義。
第一,打鐵必須自身硬,內因是發展的關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四個全面”的調整變換,是應對中國自身形勢發展、國內主要矛盾變化的需要,遵循了矛盾分析法,貫徹了對立統一的規律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中國的發展根本在自身,也只能靠自己。事物普遍具有矛盾,而各個矛盾各有不同,必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特有的國情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矛盾特殊性,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決不能照搬前蘇聯,也決不能簡單借鑒其他國家。在中國發展道路的各個時期也是有著各自的矛盾,新時期“四個全面”的目標調整,繼續深化對外開放,正視我國發展的外部大局,不放棄外部循環,應對中美貿易戰挑戰。同時,深化對內改革,重視內部大循環,依托科技自立自強進行大國強國建設。對“四個全面”進行適時調整,尤其是對外關系和對外政策的變革,化被動為主動,有利于正確應對國際局勢變化,增強預見性,才能化解國際危機,在危機找到機會,把危機變為發展的機遇。
第二,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新中國過去七十多年以來積攢的點點滴滴發展成果都成為了發展壯大的基石,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沒有這些量的積累,沒有總體小康的目標實現,沒有全面小康的最后奮力前行,是無法達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質的變化。隨著國家國內經濟總值的不斷增加,人均GDP超越1萬美元,處于跨向中等收入國家的關鍵時期,需要不斷積累量變,更需要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切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積攢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讓中國今非昔比,人民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包括更好的教育、更大的住房、更有水平的教育和養老等美好的生活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把滿足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奮斗動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補足短板,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第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遵循規律是發展唯一的選擇。發展的過程也不可能會一帆風順,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中國發展要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階段,進而達到生產力新飛躍、生產關系的新變革。辯證解析“四個全面”過程的規律性,肯定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以來的建設成就,吸收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建設經驗,揚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建設成果與不足,有助于應對多變的外部局勢和國內局勢。當今世界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日益增多,外部環境的挑戰和機遇前所未有,形勢嚴峻。比如,應對中美貿易問題,只有主動出擊、增強遇事預見性,才能真正面對目前的新機遇新挑戰,否則只能被動落后挨打。黨和政府面對世界動蕩期,應有戰略眼光,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局,要以問題為導向,提高科學的思維能力,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
總之,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用辯證視角看待問題,用辯證思維做充分準備,很有必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看到國際國內形勢中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從壞處著想,做最充分的準備,爭取較好的結果。”[10]“四個全面”的更迭,順應時代發展,是分析權衡中美貿易戰利弊,應對國際國內局勢,從挑戰危機中抓住機會機遇的正確選擇。這個變換的過程,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符合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要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動態發展,真正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聯系性、發展性、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