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麗,柯巧敏
韶關學院醫學院,廣東512026
溝通,即雙方進行信息傳遞的雙向活動。護患溝通指臨床工作中護士向病人就護理、治療的目的及方法進行有效的解釋,使病人接受治療,并自愿接收信息的傳遞,同時護士可對病人所提出的問題做出病人可接受的回答,雙方互相理解,并共同形成服務與被服務關系的過程。臨床溝通能力是護士在臨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能在護理工作中培養和促進和諧的護患關系,提高病人的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從而提高護理質量[1-2]。1998年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協會(AACN)將溝通能力定義為護理專業教育的核心能力之一[3-4]。有研究表明,臨床上80%的護患糾紛是由于護患之間溝通不良或溝通不當造成的[5]。作為臨床護士的后備軍,在校本科護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臨床溝通能力[6-8]。本研究對某醫學院低年級在校本科護生進行調查,評估低年級本科護生人際溝通能力水平,分析影響低年級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因素,為提高護生人際溝通能力提供理論依據,為后續臨床護理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提供參考。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韶關學院醫學院2018級(二年級)和2019級(一年級)共190名在校本科護生。納入標準:①2018級和2019級全日制普通院校在校本科護生;②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
1.2.1 調查方法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群抽樣,對研究對象發放問卷進行填寫,由研究者講解填寫注意事項后開始回答問卷,問卷當場發放當場回收,共發放問卷190份,回收190份,剔除明顯隨意填寫和漏答問卷,獲得有效問卷167份,有效回收率為87.9%。
1.2.2 調查工具
閱讀相關文獻,參考曾凱等[9]撰寫的《醫學院校溝通技能教學現狀的量化評估》與楊芳宇[10]撰寫的《護生臨床溝通能力測評量表的初步研制》自制調查問卷,并通過專家導師評改,最終確定人際溝通能力調查問卷,通過修改并發放問卷進行預調查,問卷預調查結果顯示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827,內容效度各條目得分與所屬因子領域得分的相關系數均>0.7。調查問卷由一般資料調查表和一般溝通評估表組成。
1.2.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包括性別、年級、前置學歷、是否獨生子女、是否擔任學生干部、性格、對臨床溝通的看法、網絡聊天時間。
1.2.2.2 人際溝通調查問卷
包括語言表達能力(9個條目)、傾聽能力(6個條目)、解決問題能力(8個條目)、傳遞有效信息能力(3個條目)、驗證感受(3個條目)及溝通方式(3個條目)6個維度,共32個條目。各條目均選用隨機排列的順序,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每個條目按“非常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一般”“比較符合”“非常符合”分別計1分、2分、3分、4分、5分,總分32~160分,得分越高,表明溝通能力越強。按照一般統計分數檢驗的方法,得分80%~100%為優秀,60%~<80%為中等,<60%為差。

2018級及2019級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總分為93~150(121.71±12.49)分,本科護生的一般資料及人際溝通能力得分見表1,人際溝通各維度得分見表2。

表1 本科護生的一般資料及人際溝通能力得分 (n=167)

表2 本科護生人際溝通各維度得分 (n=167)
2.2.1 性別(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各維度得分比較 單位:分
2.2.2 年級(見表4)

表4 不同年級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各維度得分比較 單位:分
2.2.3 前置學歷(見表5)

表5 不同前置學歷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各維度得分比較 單位:分
2.2.4 是否為獨生子女(見表6)

表6 是否為獨生子女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各維度得分比較 單位:分
2.2.5 是否擔任學生干部(見表7)

表7 是否擔任學生干部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各維度得分比較 單位:分
2.2.6 網絡溝通時間是否長于當面交流時間(見表8)

表8 網絡溝通時間是否長于當面交流時間護生人際能力各維度得分比較 單位: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生的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子女、是否曾擔任過班干部及網絡聊天時長都影響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問卷一般資料調查了護生對人際溝通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結果70.7%的護生認為“很重要”,28.1%護生認為“重要”,1.2%護生認為“一般重要”,沒有護生認為溝通在臨床中“不重要”,可見大部分護生認同溝通在臨床工作中是重要的,但就本科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總分[93~150(121.71±12.49)分]來看,護生人際溝通能力整體得分不高,總體仍處于中等水平,且分值跨度大,可見個體差異性較大。由此可見,雖然,護生認同溝通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卻沒有有意識地去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存在“理論聯系不上實際”的情況。
3.2.1 年級對本科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一年級本科護生語言表達能力、傾聽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傳遞有效信息能力、驗證感受得分及人際溝通總分均高于二年級護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該校的人際溝通相關課程在一年級開設,學生在課程中學習了關于人際溝通的理論知識并在實踐課程中進行了演練,對于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具有一定影響。而二年級護生因為學習相關課程時間較長,而又未開始臨床護理專業課程的學習,使得人際溝通的相關理論知識已逐漸遺忘,又未能在臨床護理課程的實踐中進行復習鞏固。因此,本研究結果顯示,一年級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高于二年級護生。
3.2.2 有無擔任過學生干部對本科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影響
擔任過學生干部護生的溝通能力各維度得分及總分高于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張揚等[11-12]的研究結果一致。學生干部比其他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的人和事,承擔更多額外的工作,擔任學生干部的護生在完成這些工作時需要與不同的人進行溝通交流,在接觸事情中對技能進行適應和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在鍛煉和提升著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13]。故擔任過學生干部的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相對高于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護生。
3.2.3 網絡溝通時間過長對本科護生人際溝通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網絡聊天時間過長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得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網絡聊天時間過長不利于本科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與張金桐等[14]的調查結果一致。快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是最好的代名詞,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給生活帶來許多便利,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又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學生極易沉迷網絡虛擬世界而疏離了實際的人際溝通[15-16]。網絡雖然便捷,但網絡聊天時由于無法識別對方的表情及動作表現狀態,容易帶入主觀意識進行互動,而面對面交流更多呈現出來的是雙方交流的神態與動作,如果網絡聊天時間過多時易產生焦慮和難以應對的心理,降低護生人際溝通能力。
綜上所述,目前本科護生人際溝通能力仍處于中等水平,還不足以達到臨床要求,為提高護生人際溝通能力,一方面,醫學院校應重視該方面的培養,除開設相關人文溝通課程外,在后續的臨床護理專業課程的學習中,也應不斷通過模擬演練,在實踐中培養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另一方面,護生需提高自我意識和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生活和學習中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