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桂芳,孫建萍,李玉平,楊支蘭,孫瑞麗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030619;2.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挑戰。盡可能避免失能和維持生活質量是護理的2個主要目標[1]。失能為軀體功能受損、活動受限和社會參與受限的總括性術語,是個體健康狀況測量的重要指標[2]。COPD病人因肺功能下降出現呼吸困難、活動受限、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下降,出現不同活動領域的失能[3],相較其他疾病,COPD病人失能更嚴重[4]。Mcmillanboyles等[5]研究指出,人們所理解的失能通常表現為可以看到的,如需要輪椅或拐杖的身體限制。隱性失能指除非在特殊情況下,或由失能者、其他外界人士透露,否則觀察員不能立即注意到的失能,COPD失能作為一種隱性失能常被忽視。自我管理是疾病管理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將探討老年人COPD病人自我管理與失能的相關性,從自我管理角度為預防失能的發生提供依據。
于2018年12月—2019年2月,采用便利抽樣法在太原市2所綜合三級甲等醫院呼吸科和老年科進行調查。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確診為COPD病人;③無溝通障礙,病情穩定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心、肺、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及腫瘤病人;②肌肉骨骼疾病導致肢體活動障礙者。
1.2.1 一般資料問卷
自制問卷,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有無配偶、月收入、有無醫保、慢性病數量、COPD病程、呼吸困難程度、是否吸煙、運動情況。
1.2.2 老年失能評估量表(EDAS)
該量表由楊茗等[6]編制,主要評估老年病人軀體功能、活動和社會參與功能狀態,包括精神功能(4個條目)、交流(2個條目)、器官功能(3個條目)、自理(8個條目)、活動(6個條目)、家庭生活(2個條目)、經濟和社會生活(3個條目)7個維度,28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1~7分分別代表“完全依賴他人”至“完全獨立完成”,總分28~196分,分值越低,失能程度越重。28~83分為極重度失能,84~139分為重度失能,140~167分為中度失能,168~195分為輕度失能,196分為無失能。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0.80,重測信度為0.949。
1.2.3 COPD自我管理問卷
該量表由張彩虹[7]編制,包括癥狀管理(8個條目)、情緒管理(12個條目)、日常生活管理(14個條目)、信息管理(8個條目)、自我效能(9個條目)5個維度,51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5分分別代表“沒有”至“總是”,總分51~255分,總分越高,表示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越高。依據得分情況將自我管理能力水平進行分級:<124分為低水平,124~180分為中等水平,>180分為高水平。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2,重測信度為0.87。
在征得科室領導和調查對象同意后,選擇治療較少的時間,由3名經過統一培訓的護理研究生采取一對一的方式協助病人填寫問卷,并當場回收,共發放問卷203份,回收有效問卷197份,有效回收率97%。
應用SSPS 22.0軟件,采用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探討自我管理與失能的相關性,檢驗水準為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97例老年人的年齡為(72.84±5.27)歲。老年COPD病人自我管理問卷總分為(141.58±11.20)分;各維度均分由高到低分別為日常生活管理[(3.35±0.23)分]、情緒管理[(2.99±1.69)分]、癥狀管理[(2.84±0.31)分]、自我效能[(2.50±0.42)分]、信息管理[(2.30±0.37)分]。老年失能評估量表總分為(153.02±25.05)分;各維度均分由高到低分別為器官功能[(6.83±0.58)分]、自理[(5.90±0.84)分]、精神功能[(5.41±1.05)分]、活動[(5.29±1.16)分]、交流[(5.24±1.32)分]、經濟和社會生活[(4.43±0.83)分]、家庭生活[(4.07±0.78)分]。納入的197例老年COPD病人中,無失能者6例(3.0%),輕度失能者62例(31.5%),中度失能者76例(38.6%),重度失能者52例(26.4%),極重度失能者1例(0.5%)。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老年COPD病人自我管理與失能的單因素分析(n=197) 單位:分
老年COPD病人自我管理除信息管理維度外,其余維度得分均與失能總分呈正相關,即自我管理水平越高,失能程度越輕。各維度與失能得分相關系數分別為:癥狀管理,r=0.816,P<0.01;日常生活管理,r=0.847,P<0.01,自我效能r=0.754,P<0.01;信息管理,r=0.117,P=0.271;情緒管理,r=0.356,P<0.05;自我管理總分,r=0.883,P<0.01。
以失能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分層回歸分析,將一般資料分析對失能有意義的因素:年齡、疾病數量、有無配偶、COPD病程、呼吸困難程度、運動情況進入第一步,自我管理的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自我效能、情緒管理4個維度進入第二步。結果顯示:呼吸困難程度、年齡、有無配偶、運動情況對失能有影響,控制一般變量后,自我管理是影響失能得分的因素,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緒管理可解釋失能得分48%的變異增加。詳見表2。

表2 自我管理對失能得分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中,老年COPD病人自我管理問卷總分為(141.58±11.20)分,處于中等水平。高于蔣勝華等[8]的研究結果[(122.61±11.92)分],低于張娣等[9]的研究結果[(164.77±11.10)分],可能與選取的研究對象不同有關。各維度條目得分最高的是日常生活管理,最低的是信息管理。此外,不同年齡、學歷、有無配偶、月收入、合并疾病數量、COPD病程、呼吸困難程度及運動情況的老年人,其自我管理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中89.8%以上老年人有4年以上病程,對疾病了解程度逐漸加深,能在生活中注意避免誘發疾病的因素,其日常生活管理能力逐漸增強。COPD病人多數生活在社區和家庭,且患有多種慢性病,老齡使其信息獲取渠道及理解能力逐漸降低。因此,醫院及社區護理工作者應為老年COPD病人提供連續的衛生服務,強化其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理解,家屬也應參加到老年COPD病人疾病的管理過程中,給予其精神支持,以便更好地管理疾病。
本研究中,老年COPD病人失能評估量表總分為(153.02±25.05)分,處于中度水平。在失能各維度得分中,經濟和社會生活及家庭生活2個維度條目得分較低,說明老年COPD病人外出購物、做家務、走親訪友等問題受影響最為嚴重。國外COPD病人失能模型顯示:COPD病人自主活動(社交休閑)最易受影響,義務活動(社會角色)次之,必要活動(生存必需活動)受影響最小[10]。但目前對COPD病人失能描述主要從必要活動角度進行,低估了COPD失能的影響范圍[11]。因此,衡量老年COPD失能程度時,應避免只關注必要活動,而忽略其他失能問題。不同年齡、有無配偶、合并疾病數量、COPD病程、呼吸困難程度、運動情況老年人其失能狀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回歸分析顯示:呼吸困難程度、年齡、有無配偶及運動情況對失能有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相關研究[12-14]結果一致。因此,護理人員及老年COPD病人均應加強對失能的重視,配偶及子女應給予病人更多的情感支持,增強其控制疾病的信心,鼓勵其參與功能鍛煉,預防失能的發生。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自我管理除信息管理維度外,其余各維度及自我管理總分均與失能總分呈正相關,即自我管理水平越高,失能總分越高,失能程度越低。 回歸分析顯示:自我管理中的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緒管理對失能得分有影響,可解釋除一般資料外失能得分48%的變異增加。表明提高老年COPD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可有效降低失能程度。老年人罹患多種慢性病,增加了疾病管理的復雜性。因此,護理工作者應綜合評估老年人健康狀況,識別導致失能的危險因素,為老年人制定針對性的自我管理方案,改進健康教育模式,便于老年人接受,使其做好癥狀管理與日常生活管理。有研究顯示,隨抑郁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的失能率呈上升趨勢[15]。老年COPD病人發生失能后,會通過限制活動、優化軀體功能(如休息)、補償失去功能(如使用設備)及尋求幫助來適應,病人的獨立感越強,其適應行為和結果也越好[16]。因此,護士應指導病人在不同活動時使用不同的行為策略,使病人體會到高度的獨立感,既可提高病人日常生活管理能力,也可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可減輕老年COPD病人失能程度。首先需提高對COPD導致失能的重視;其次,作為護理人員應優化健康教育方式,為老年COPD病人制定針對性疾病管理措施,使其掌握更多疾病管理知識與技能;此外,應增強病人獨立意識,并發揮配偶、子女及親友的作用,使老年COPD病人獲得更多情感支持,提高疾病管理的信心,從而減輕甚至預防失能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