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娟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貴陽 550025)
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云貴高原地區,總面積約17.62 萬平方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該省一直以農業等為基礎產業發展。近年來,隨著貴州省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農產品生產種植、流通、再加工以及銷售各環節不斷優化,尤其是結合互聯網技術建設農產品信息化平臺,完善電商銷售渠道,繼續推行“黔貨出山”,開展農產品銷售工作等[1]。
貴州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潤,四季溫度適宜,且晝夜溫差大,高原地帶光照充足,對于農產品來說擁有較好的生長條件。2019年,貴州省挑選出包含辣椒、食用菌、刺梨、茶葉、中藥材、漁業等在內的12 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17—2019年貴州省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及烤煙在此期間均有減產減量的趨勢,2019年全年全省糧食種植面積2 709.41 千公頃,比上年下降1.1%,糧食總產量1 051.24 萬噸,下降0.8%;同年油料作物和烤煙的種植面積分別下降8.3%和4.6%,產量分別下降8.5%和5.2%。作為有名的貴州特色農產品,蔬菜及食用菌和果園的種植面積有較大的增長,2019年兩者種植面積分別增長2.5%和18.1%,蔬菜及食用菌和水果的產量分別增長4.6%和19.8%,其中貴州省的食用菌還被列為全國第一梯隊,質量和實用價值較高。另外,2019年雖然茶園的種植面積減少了0.3%,但是當年產量卻增加了9.7%??偟膩碚f,貴州省農產品極具特色,產量也較為充足,為黔貨走出大山奠定了基礎[2-3]。

表1 2017—2019年貴州省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千公頃)

表2 2017—2019年貴州省主要農作物產量(萬噸)
總體來看,貴州省在農產品的生產種植方面有著自身特色和天然的優勢,農產品定位明確,種植技術和產量也趨于穩定增長,市場認可度也較高,市場需求較旺盛。另外,政府各部門也不斷出臺助農政策,2019年為進一步推進脫貧攻堅戰,在貴州省內開展企業和農產品種植基地的精準對接、設立83 個貴州省特色食品超市等助農措施。然而,在產業化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貴州省農產品產業鏈各環節仍面臨著嚴峻的問題,一是農戶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信息差,以及農戶來不及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尤其農產品生產還具有很強的季節性特征,很容易造成產品囤積或者供需脫銷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等;二是農產品的保鮮技術要求較高,尤其是農產品銷售出山至其他省份地區時,對于保鮮技術、冷鏈技術要求高,帶來的成本的增加;三是農產品產業鏈中對物流要求高,農產品流通的效益和規模往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產品物流能力。尤其在不同區域對于農產品的需求不同的情況下,這種流通速度和產品保管能力更為重要,針對貴州特殊的地形特征,交通運輸方面是短板;四是農產品供應鏈上涉及眾多環節,而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參與者,所提供產品的數量較多且質量品種不一,僅僅在產品供應環節,大量的農產品分布在貴州省內各地區,就算是同類農產品也存在分散、品種不一、質量差距等問題,由此帶來農產品種植供給結構的復雜性,帶來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上的集約性較差,都給接下來的各環節的銜接帶來困難。
供應鏈是一種由眾多參與者構成的復雜的網絡,通過采購、制造、運輸、銷售等活動,將供應源、加工企業、批發企業、零售企業直到最終用戶連接成一個整體的網鏈結構模式。農產品供應鏈的產生是農產品不斷市場化發展的結果,一般認為其是供應鏈管理模式在農產品領域的拓展和運用,該模式以農產品為對象,貫穿農戶農產品收購、加工企業加工、物流運輸,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整個過程。如圖1所示,供應源環節包含供應主體和供應客體,具體是指為市場提供初始農產品供應的主體農戶、種植基地及合作組織等主體,提供的各類農產品即為供應客體。流通環節是比較寬泛的劃分,其中包含供應鏈核心企業在內的加工和再加工企業、物流運輸企業、包裝、倉儲、批發商及零售超市等。需求源就是市場上各需求消費者。

圖1 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圖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建立有效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制機制,通過農產品供應鏈快速、高效、低成本地將農產品推送到需求市場中,暢通農產品供需之間信息流、物流等體系。將農村地區優質豐富的特色農產品通過這種便捷的產銷一體化體制遠銷省外其他地區,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加快農產品的流轉和銷售速度,激發當地農戶種植積極性,增加農民收益,帶動當地加工企業等企業的發展,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通過對貴州省農產品種植和產銷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的闡述,為推進農產品市場化運作、緩解農產品供應方與市場需求方存在的直接矛盾,現從供應鏈各環節節點上的主體角度出發,提出相關可操作的建議,以期望能對貴州農產品更好地“出山”、完善農產品產銷體系及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首先,農產品供應源主體方面,農產品供應是整個供應鏈的起始端,也是整個鏈條的基礎。因此,在供應源方面,要對農戶、種植基地人員等主體進行組織培訓,引導規范化生產和管理。對于家庭單位的農戶和分散,且規模較小等主體,組織一定區域內如所在行政村的農戶集中起來,發揮該村內農戶們的積極主動性,根據市場需求,統一優先種植該區域內適宜生長且市場需求較大的農產品,發展集中化規模生產,擴大優勢農產品種植面積,提高產量。對于已經發展起來的種植基地或者成立的專業種植合作組織等,該部分主體承擔著區域內農產品供應的主要任務,意義重大,自身需要繼續完善其相關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結合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提高產品質量,達到標準化生產和規范化管理的綜合目標,不斷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定價權。
其次,在農產品供應源客體方面,建立良好的農產品供應鏈離不開標準化的供應鏈客體,具體指的是農產品在品種、質量、規格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明確的標準。標準化的農產品管理有助于其更好地在市場上流轉和后續銷售,對于質量的把控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這需要建立和完善當前的農產品標準體系、質量檢測體系等,制定相關規范,尤其是完善“三品一標”質量認證體系,并嚴格執行,改變目前貴州省農產品品類繁多、產量豐富但是市場并未打開的困境,提高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水平,提升自身競爭力。
再次,農產品流通環節方面,重要的是培育貴州省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對于農產品生產加工及再加工企業,完善相關管理制度,科學規范管理,引進先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水平,實現多元化生產,以滿足市場不同需求;對于流通過程中的運輸、倉儲、冷鏈等環節,需要不斷完善相關基礎設施。貴州屬于山區,交通受限,雖然近年來高速公路不斷修建通車,但是農村地區的交通建設仍是需要重視的地方。
最后,統領農產品供應鏈全過程,還離不開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努力。在貴州省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在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中發揮統籌規劃的主導作用,防止盲目推進,扶持優良農產品,整合區域資源,加強交通、冷鏈及物流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構建農產品信息管理平臺,提高供應鏈節點各主體信息的傳遞與反饋速度,減小市場變化引發的不確定性風險。另外,社會公眾作為最終農產品的實際消費需求者,對于農戶農產品走出鄉村,也應給予充分的包容和支持,共同促進農產品供應鏈向著更加完善的方向發展[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