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婦幼保健院 淮陽466700)
剖宮產產后出血(Post-Partum Haemorrhage, PPH)是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產婦出血量超過1 000 ml,是臨床剖宮產常見并發癥,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嚴重威脅產婦生命安全。數據顯示,PPH發病率為2.2%~8.2%,是我國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婦產科醫療糾紛的主要原因之一[1]。改良子宮背帶式(B-Lynch)縫合術為臨床治療剖宮產PPH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加強子宮收縮,控制出血[2];但部分患者獲益效果不理想。本研究旨在分析麥角新堿聯合改良B-Lynch縫合術在剖宮產PPH患者中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9例剖宮產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38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9.41±3.52)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55±0.61)周;分娩史:經產婦18例,初產婦20例。觀察組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30.27±3.48)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62±0.57)周;分娩史:21例初產婦,20例經產婦。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經臨床診斷為PPH;具有剖宮產史;免疫功能正常;行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臨床資料完整;無精神類疾病。
1.2.2 排除標準 伴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伴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合并嚴重妊娠期并發癥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接受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經腹腔拖出子宮,清理腹腔內積血,之后行加壓操作,使用可吸收線(1號),進針(在子宮切口下段2 cm左中外1/3交界處),至子宮肌層穿出,出針點為切口上緣對應部位,穿過肌層、漿膜層。完成出針后,進行垂直褥式縫合,從宮體中部開始,向宮底方向縫合,出針點為距離宮角3 cm左右處,繞過子宮底,至子宮后壁,縫合1針(在子宮后壁中部與前壁縫合的對應位置),方向為垂直方向,在中外1/3的位置出針。然后采用同樣的方法,但需注意方向為相反方向,由后壁向前壁行右半部分子宮縫合,出針點在切口外側中外1/3交界處切緣下方2 cm處,收緊縫合線,打結,確認止血效果,滿意后將子宮送回腹腔,關閉子宮切口;至子宮顏色恢復正常且陰道出血停止后,關閉腹腔。
1.3.2 觀察組 接受麥角新堿聯合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改良B-Lynch縫合術同對照組。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國藥準字H37022912)子宮肌壁注射,0.2 mg/次,根據患者情況可2~4 h注射1次,最多不能超過5次。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止血總有效率。(2)比較兩組出血量,包括術中、術后2 h、術后3~24 h出血量。出血量使用容積法、稱重法計算,兩者相加即為出血量。(3)比較兩組產褥感染情況。(4)比較兩組產后惡露排出情況。
1.5 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治療后,出血逐漸減少或停止,子宮收縮良好,質硬,尿量正常,生命體征平穩;有效:出血有所減少,出血量≤50 ml/h,子宮收縮情況有所改善,尿量正常,生命體征平穩;無效:出血未得到控制,子宮收縮差、持續性收縮乏力,質軟,尿量減少或無尿。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1.6 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計數資料(止血總有效率、產褥感染率、產后惡露排出率等)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出血量等)以(±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止血效果對比 與對照組(76.32%)對比,觀察組止血總有效率(97.56%)較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止血效果對比[例(%)]
2.2 兩組出血量對比 觀察組術中、術后2 h、術后3~24 h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出血量對比(ml,±s)

表2 兩組出血量對比(ml,±s)
組別 n 術中 術后2 h 術后3~24 h觀察組對照組41 38 t P 408.19±34.52 613.47±37.06 25.491 <0.001 951.29±20.43 1 178.63±23.07 46.442 <0.001 91.07±19.24 102.15±20.36 2.487 0.015
2.3 兩組產褥感染、產后惡露排出情況對比 觀察組產褥感染率(2.44%)較對照組(21.05%)低,產后惡露排出率(26.83%)較對照組(5.26%)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褥感染、產后惡露排出情況對比[例(%)]
剖宮產PPH引發原因較多,重度子癇前期、術前合并子宮瘢痕、子宮畸形等均可造成子宮肌纖維發生病理生理改變,導致子宮彈性降低,引起收縮乏力,從而出現大量出血,甚至引起繼發性失血休克、昏迷,危及生命安全。因此,探討有效的止血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臨床以往常采用藥物、子宮按摩、子宮動脈結扎術、髂內動脈結扎術等方法治療剖宮產PPH,但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子宮動脈血管分支較多、個別術式操作復雜、宮腔血管及組織解剖結構緊密等,導致失敗率較高,臨床有效控制出血的整體效果欠佳。改良B-Lynch縫合術在縫合過程中采用褥式縫合,無須穿透子宮內膜,并在子宮前后壁縫線加壓,能縱向擠壓子宮平滑肌,促使子宮容積迅速縮小,從而壓迫肌層血管,減少剝離面,有效擠壓子宮壁弓狀血管,進而減慢血流速度,增強子宮收縮,形成持續血竇壓迫,產生止血作用,還具有操作簡單,能避免損傷輸尿管等優勢[3~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止血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術中、術后2 h、術后3~24 h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剖宮產PPH患者接受麥角新堿聯合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的止血效果顯著,能有效減少出血量。與孫衛月等[6]學者研究結果類似。麥角新堿主要成分為馬來酸麥角新堿,可直接作用于子宮平滑肌,促使子宮頸及子宮底部收縮、子宮強直性收縮,從而發揮機械壓迫止血的效果,且具有起效快、藥效持久的特點,可發揮持續止血作用[7~8]。此外,麥角新堿可經機體代謝排出,能避免損傷機體。同時,麥角新堿與改良B-Lynch縫合術聯合治療,能有效發揮協同作用,產生雙重效應,從而有效減少患者出血量,發揮有效止血的效果。另外,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產褥感染率低于對照組,產后惡露排出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剖宮產PPH患者接受麥角新堿聯合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能降低產褥感染率,促進產后惡露排出。
綜上所述,剖宮產PPH患者接受麥角新堿聯合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能有效止血,降低產褥感染率,促進產后惡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