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賽賽
邳州市中醫院腦外科,江蘇邳州 221300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嚴重腦血管疾病,因起病急、進展快、致殘率及致死率高而引起人們的重視、關注[1-2]。 保守療法和外科手術,均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常規方法,對于保守療法無明顯效果的患者,外科手術已成為首選,如常規開顱手術,是治療該病的經典術式,療效良好,然而患者致殘率仍較高,影響其生活質量[3-4]。 經翼點入路小骨窗經島葉手術,作為一項新型術式,逐漸被用于治療高血壓腦出血。 現階段經翼點入路小骨窗經島葉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有關報道較少。 為此, 該文隨機選擇該院2018 年3 月—2020 年3月期間收治的70 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在明確其臨床特點基礎上, 進一步探究經翼點入路小骨窗經島葉手術的有效性、可行性,現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①首次發病;②經影像學檢查、臨床表現等綜合檢查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 ③患者家屬已知曉研究,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顱腦外傷史、顱腦腫瘤等;②研究期間因個人原因而主動退出。
該研究選擇的病例已取得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現參照上述標準,隨機選擇該院70 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 經不同術式進行分組:A 組35 例,包括男 20 例,女 15 例;年齡為 30~70 歲,平均(53.61±15.20)歲。 B 組 35 例,包括男 22 例,女 13 例;年齡為32~70 歲,平均(53.43±16.11)歲。 經 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確定兩組基線資料(性別結構、平均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1 術前準備 入院后,所有患者接受速尿、降顱壓等治療,以及常規檢查,包括生化檢驗、凝血四項、心電圖、影像學檢查等,及時排除其他疾病,并制定相應的手術方案。
1.2.2 操作步驟 A 組采取傳統開顱手術,如下:①選擇顱鉆為工具, 鉆數個骨孔, 再用銑刀于骨瓣上取切口(6~9 cm),切開硬腦膜,在保護功能區、重要血管、神經基礎上,切開皮質,充分顯露血腫,直視下清除血腫、電凝止血;②縫合硬腦膜,常規留置引流管,結合腦組織塌陷程度、顱內壓,確定是否保留骨瓣。
B 組采取經翼點入路小骨窗經島葉手術, 如下:①結合影像學資料,確定出血量較多位置,并做好準確標記,估算出血中心、標志點之間的距離;②選擇外側裂顱骨投影線-顳磷逢前部為中心, 在發際內起自耳前1 cm 平顴弓水平, 以顳淺動脈發出額顳支之前為界,向上、向前并稍微向后取切口,呈弧形(8 cm),骨窗低且大小約3 cm×3 cm,以星形狀剪開硬腦膜,再剪開側裂蛛網膜間隙(2 cm 左右),牽開側裂周圍腦葉,見到島葉皮層向外膨隆;③用吸引器間斷式吸出血腫腔的腫塊,再電凝止血;④徹底清除血腫,取止血明膠/止血紗布填塞血腫腔,再輔以人工硬腦膜貼敷。
1.2.3 術后處理 按醫囑, 對兩組術后患者采取對癥治療,包括抗感染、止血、降顱壓等,同時叮囑患者出院后定期隨訪復查顱腦CT。
(1)分析所有患者臨床特點(出血量、出血部位、神經功能缺損等)。
(2)參照療效標準,評估患者治療效果,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如下:①治愈為:功能缺損評分降低91%及以上; ②顯效為功能缺損評分降低46%~90%; ③有效為功能缺損評分降低18%~45%;④無效為功能缺損評分降低<18%,死亡病例[5]。
(3)統計兩組并發癥(應激性潰瘍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腦心綜合征等)情況。
(4)參照 Karnofsky(KPS)功能狀態評分標準,評估患者健康狀況,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健康狀況越高。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表現出頭痛 (30.00%)、 意識障礙(25.71%)、嘔吐及偏癱(41.43%)、其他(2.86%)等癥狀,出血部位分別為腦干(2.86%)、小腦(11.43%)、基底節區(52.86%)、丘腦(21.43%)、其他(2.86%);出血量分別為<10 mL (5.71%)、10~20 mL (11.43%)、30~40 mL(40.0%)、50~60 mL (42.86%);GCS 評分分別為 3~5 分(21.43%)、6~9 分(38.57%)、10~12 分(28.57%)、13~15分 (21.43%);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 0~15 分(25.71%)、16~30 分(62.86%)、31~45 分(11.43%)。
B 組總有效率較A 組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B 組并發癥發生率較A 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n(%)]
術后,B 組 KPS 評分為 (86.30±6.11) 分, 較 A 組(71.25±4.17)分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036,P=0.001)。
作為常見的臨床疾病, 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生和多種因素有關,并且具有病情重、進展快、病死率高等特點,損害我國中老年人員機體健康安全,甚至加重家庭及社會負擔[6-8]。 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近些年高血壓腦出血相關研究的不斷增多, 使其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
與傳統開顱手術比較, 經翼點入路小骨窗經島葉手術因精準定位、 顯微手術等方面的優勢, 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療效確切、手術操作時間短等特點而被廣泛用于神經腦外科[9]。
該次研究結果發現所有患者均表現出偏癱癥狀,且GCS 評分為6~9 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6~30 分,基底節區最容易出血,出血量約為30~60 mL。 由此,認為高血壓腦出血的致殘、致死情況與出血的部位及量密切相關,積極清除血腫是改善其臨床結局、預后的關鍵。
李永康等[10]指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取經翼點入路小骨窗經島葉手術后的總有效率為93.1%較傳統開顱手術70.96%高, 而并發癥發生率6.89%、 住院時間(9.39±1.26)d 則少于傳統開顱手術 16.12%、(12.73±1.64)d(P<0.05)。 該文結果得出 B 組總有效率 94.29%較A 組71.43%高,但并發癥8.57%較A 組28.57%減少(P<0.05),和上述報道成果相符,表示經翼點入路小骨窗經島葉手術較常規開顱手術效果優, 可確保更多患者從中受益。 常規開顱手術雖然能夠在直視下清除血腫,解除血腫壓迫效應,但是該術式自皮層深入到基底核區血腫時,容易損傷皮層、白質、基底節區核團等組織從而引發并發癥。 而近些年顯微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微侵襲理念的普及,經翼點入路小骨窗經島葉手術得以運用,在操作選擇“翼點”為手術入路,并僅在島葉取一切口,可有效減少對基底節區的破壞,保護腦內重要功能區,以及徹底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使患者擺脫疾病帶來的困擾,早日恢復健康狀況[11-12]。 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經翼點入路小骨窗經島葉手術期間, 應加強臨床醫生的相關培訓,熟練掌握該術式的操作流程、腦部解剖結構及特點, 以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及精湛的操作技能。
綜上所述,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表現為偏癱、失語、認知障礙,常見出血部位為基底節區,出血量為30~60 mL,而經翼點入路小骨窗經島葉手術的施行可取的令人滿意的療效。 介于目前相關研究報道較少,再加上研究樣本量不足、結局指標不完善、未進行長期隨訪觀察等方面的局限性, 建議在今后工作中深入探究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微創治療狀況, 以明確經翼點入路小骨窗經島葉手術的作用價值,豐富研究成果,提升我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治療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