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琳,金平,李晴,張蕾
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婦科,廣東深圳 518048
宮腔鏡治療是利用鏡體的前部進入宮腔內, 通過放大要檢查的部位對疾病進行直觀觀察, 從而找到最佳的治療方法。 對于治療宮內病變以及婦科出血性疾病具有顯著效果。 在放置宮內節育器、人工流產等治療中經常會用到計劃生育手術, 此過程具有較高的風險性,術后會出現感染、出血、子宮穿孔、疼痛等并發癥,要進行迅速的診治[1]。 醫療技術在不斷發展,腹腔鏡、機器人輔助腹腔鏡、 宮腔鏡等微創手術逐漸應用于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的診治中,而宮腔鏡技術憑借其診斷結果準確、安全性高等優點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2-3]。 該研究在2018 年7 月—2019 年7 月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120 例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患者, 旨在評價分析宮腔鏡應用于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診治中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婦科收治的120 例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n=60 例)和觀察組(n=60 例),常規組采用B 超診治,觀察組采用宮腔鏡診治。 常規組患者年齡22~41 歲, 平均年齡為(29.31±4.62)歲;其中有 28 例患者藥流不全,21 例患者人流不全,11 例患者中孕引產術后殘留。觀察組患者年齡 23~42 歲,平均年齡為(28.76±4.59)歲;其中有 29 例患者藥流不全,22 例患者人流不全,9 例患者中孕引產術后殘留。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被確診為計劃生育并發癥的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治療依從性較高的患者;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該次研究。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交流困難的患者。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行常規檢查, 若患者出現生殖系統炎癥, 先給予治療再進行診治。 常規組行B 超診治,讓患者保持平臥位,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多維度掃描患者子宮,對宮腔狀況進行探查,后對宮腔中殘留組織的大小進行測量并記錄,隨后進行刮宮術治療。 觀察組行宮腔鏡診治,讓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將宮頸充分暴露擴張至7 號, 把宮腔鏡緩慢放置其中, 對宮腔形態、宮腔壁、子宮異常等情況進行觀察,并對宮腔內殘留組織的大小進行測量并記錄,然后將宮腔鏡撤除。 隨后進行刮宮術治療:通過刮匙、卵圓鉗等工具將殘留組織著重刮除, 并通過異物鉗與活檢鉗將粘連部位反復鉗夾,進行鏡檢觀察,直至將粘連部位與殘留組織徹底刮除。
對兩組治療效果、手術指標進行比較。 治療效果判斷標準如下:①有效:患者的陰道出血量顯著減少,B 超檢查宮腔內未出現殘留組織, 且治療后3~5 d 沒有出血。②無效:患者的陰道出血量沒有減少甚至增多,B 超檢查顯示有較多的盆腔積液。 手術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
用前稱干紗布重量,再稱血紗布重量,兩者差為紗布上血量,再加上切口周圍敷料上的血量、吸引器瓶內的血量,即為總失血量。
數據以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治療有效共48 例,無效共12 例,治療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治療有效共57 例,無效共3 例,治療有效率為95.00%。 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71,P=0.013)。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20.11±5.42)mL 低于常規組,手術時間(32.46±7.19)min 及住院時間(2.29±0.73)d比常規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常規組(n=60)觀察組(n=60)t 值P 值37.92±6.31 20.11±5.42 16.585<0.001 53.18±7.63 32.46±7.19 15.309<0.001 3.08±1.24 2.29±0.73 4.253<0.001
計劃生育手術患者不斷增加, 并發癥的發生率隨之上升,人工流產、宮內節育器放置、節育術等是常見的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主要包括出血、疼痛、盆腔異物、異位妊娠、子宮穿孔、胚胎物殘留、感染等,其主要影響因素是人工流產或清宮術后難以去除宮內殘留組織[3-4]。 盲目刮宮是傳統的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治療方式,非直視的特點會降低治療效果,若患者存在子宮畸形、子宮過度屈曲等情況,很難將殘留組織一次性的清除, 而多次的刮宮操作會損傷到基底膜, 容易導致不孕、閉經、宮腔粘連等并發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5]。 臨床診斷的主要方式之一是B 超,操作簡單、費用低,但存在誤診、漏診情況,降低了診斷正確率,醫療技術在不斷發展, 后宮腔鏡逐漸應用于計劃生育手術的診治中。 宮腔鏡手術在診治過程中能降低患者的痛苦,對宮腔內殘留組織的形態、大小及位置進行探查,通過鉗夾行刮宮術治療, 能將殘留組織進行準確干凈的清除,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6-7]。 作為常見的并發癥,殘留組織很可能會導致患者不孕,而B 超僅能對宮腔中的強回聲進行顯示, 對殘留組織的大小及位置很難進行判斷,宮腔鏡則避免了這些問題,能將殘留組織準確的夾出, 此外宮腔鏡還能對宮腔中的節育環進行觀察,對其取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8]。
宮腔鏡在計劃生育并發癥的診治中具有優異的效果,但仍可能引發子宮損傷、盆腔感染、心腦綜合征等并發癥的出現, 故醫生在診治時應嚴格遵守相關的禁忌證與適應證,完善術前檢查及手術風險評估工作,在腹腔鏡和B 超的輔助下進行操作,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在楊玉芳[9]的研究宮腔鏡技術在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診治中的應用效果中, 對宮腔鏡應用于計劃生育術后并發癥的優勢也做出了同樣的分析, 指出對減少術后出血、縮短術后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具有顯著效果。 宮腔鏡組治療有效率 (95.2%) 高于 B 超組 (73.8%)(P<0.05)。 宮腔鏡組手術時間 (33.5±8.6)min 低于 B 超組(54.7±8.0)min,出血量(20.3±5.7)mL 低于 B 超組(30.8±7.4)mL,住院時間(2.3±0.8)d 低于 B 超組(3.1±1.0)d(P<0.05)。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95.00%)高于常規組(80.00%)(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20.11±5.42)mL 低于常規組,手術時間(32.46±7.19)min 及住院時間(2.29±0.73)d 比常規組短(P<0.05)。 可見與B 超相比, 宮腔鏡在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的診治過程中能對診斷正確率及治療有效率進行顯著提高,同時改善了患者的手術指標, 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0-12]。
綜上所述, 在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癥的診治中應用宮腔鏡技術,能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在臨床推廣使用中具有較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