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霞
新汶礦業集團萊蕪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科,山東濟南 271103
甲狀腺結節是內分泌疾病的常見病型, 是由多種因素引發的甲狀腺體腫塊,在吞咽過程中,腫塊可隨甲狀腺組織移動,是中年婦女的頻發性疾病[1]。 臨床多通過彩超或是冰凍病理檢查等手術鑒別結節的良惡性,有調查顯示,BTN 占比95%左右。 其常規療法是手術或是藥物治療,但藥物保守治療的周期較長,患者的依從性差,可能導致治療不徹底等情況[2]。 與此相比,手術的認可度更高。 甲狀腺切除術是最為常用的術式,作為有創性操作會不可避免地遺留瘢痕, 影響身體外貌。 為此, 臨床建議選擇美觀度佳且療效確切的手術方式[3]。低位小切口手術的切口位置偏低、偏小,可利用褶皺基本掩蓋切口,且康復效率佳。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 年1月—2020 年1 月間該院治療的 77 例BTN 患者, 用于分析低位小切口手術在BTN 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方便選取該院治療的77 例BTN 患者。納入標準:經CT、B 超等檢查確診為BTN;腫瘤直徑不超過5 cm;對研究知情且同意;該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以后允許開展。排除指標:合并結節性甲狀腺腫;伴有心肝腎等疾病;伴甲狀腺手術史;存在意識或精神類障礙。 根據抽簽法分組后,A 組 39 例, 男 13 例, 女 26例;年齡 40~79 歲,平均(58.35±1.37)歲。 B 組 38 例,男14 例,女 24 例;年齡 41~76 歲,平均(58.02±1.26)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B 組予以傳統手術: 術前備好手術物品與器械,告知患者保持平臥頭高腳底位。 進行頸封聯合局麻處理,切口位置在胸骨以上, 于頸深筋膜、 頸闊肌間游離皮瓣,分離甲狀腺與其帶狀肌,將其上提,用高頻電刀對甲狀腺組織與其周圍血管行切割操作, 次全或部分切除甲狀腺,縫扎殘留組織。
A 組予以低位小切口手術:麻醉法同上,切口位置在胸骨切跡偏上1.0~1.5 cm 部位, 沿著頸前皮紋做一長為3~5 cm 的橫向切口, 切開皮膚組織后游離皮瓣,對帶狀肌行鈍性分離處理, 并游離甲狀腺組織的前側腺葉,使甲狀腺下極充分暴露,再將甲狀腺下方血管切斷,注意保護喉返神經。 游離腺葉的背側組織,發現腺葉松動則可處理甲狀腺的上極組織。 若瘤體偏大,內部有囊液,則將囊液抽搐,而后處理。 若為實性瘤體,可從切口牽出腺葉與瘤體, 瘤體偏大遮擋術野時可使用小拉鉤對甲狀腺進行適度牽拉,以擴大視野。 上下極處理完畢則于甲狀腺被膜內部進行次全或是部分切除術。間斷封閉腺體殘面,止血后從切口一側將引流管引出,連接負壓吸引盒,而后使用可吸收線逐層縫合皮膚組織。
記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手術耗時、24 h 引流量、 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等圍術期指標。 觀察聲音嘶啞、切口粘連、切口感染和呼吸困難等并發癥。 利用自制評價表測評切口美觀滿意情況, 包括切口大小、瘢痕、隱匿性等,共計 10 分,7 分以上為滿意,4~8 分為基本滿意,4 分以下為不滿意。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除手術耗時與住院費用外,A 組的其他圍術期指標均優于 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
組別A 組(n=39)B 組(n=38)t 值P 值術中出血量(mL)48.98±8.26 81.56±8.14 17.429<0.001切口長度(cm) 手術耗時(min)24 h 引流量(mL)4.26±0.69 8.16±0.72 24.271<0.001 70.65±8.22 69.15±8.13 0.805 0.423 28.16±5.33 64.19±5.27 29.821<0.001住院天數(d) 住院費用(元)3.49±0.61 5.11±0.67 11.100<0.001 3 904.35±81.15 3 941.01±82.06 1.971 0.052
A 組的并發癥率為5.13%,B 組為23.6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A 組的切口美觀滿意度為92.31%,B 組為73.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切口美觀滿意度對比[n(%)]
BTN 的治愈率高, 通過個體化手術后可徹底清除病灶,復發率較低[4]。 傳統手術容易損傷甲狀腺周圍結構,且切口較大,美觀度差,會在無形中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5-6]。 低位小切口手術可部分保留甲狀腺組織的頸前肌群,損傷性小,而且不易導致頸前肌群粘連或是皮下結節等不良事件,切口愈合快,滿足年輕患者的切口美觀度需求。 手術所采取的切口小且位置較低,因此較難暴露甲狀腺上極[7]。 為此,該研究先處理下極血管,對于瘤體偏大者在切除操作時緊貼瘤體, 并于甲狀腺內膜內進行分離, 可直接切斷并結扎該部位的動靜脈與其分支,不易損傷喉返神經[8-9]。 切口縫合之前,先在甲狀腺殘面放一引流管, 將其于切口一側緩慢引出后再連接負壓吸引盒,可充分引流皮下滲液或是積血,減少感染情況[10]。 可吸收線縫合不會在體內遺留異物,因此瘢痕的形成率低,切口更為美觀。
結果中, 除手術耗時與住院費用外,A 組的其他圍術期指標均優于B 組 (P<0.05)。 說明低位小切口手術可減少手術期間的出血量,縮小切口長度,利于病情康復。 同時不會延長手術耗時或增加治療負擔[11]。 A 組的切口美觀滿意度 (92.31%) 高于 B 組 (73.68%)(P<0.05)。說明低位小切口手術可提高切口美觀度,患者的認可度更高[12]。 切口美觀不滿意的3 例患者中,其中1例為瘢痕體質,術后切口部位出現較明顯瘢痕,使其滿意度下降。1 例屬于肥胖患者,手術部位的脂肪層偏厚,切口愈合效果欠佳。 另1 例為術后護理不當,未完全遵照醫囑進行自我管理, 使切口末端出現細小的硬結組織。 A 組的聲音嘶啞發生率為2.56%,B 組為10.53%;A組的切口粘連與切口感染發生率為0%,B 組分別為5.26%和2.63%;A 組的呼吸困難發生率為2.56%,B 組為 5.26%;A 組并發癥總發生率 (5.13%) 低于 B 組(23.68%)(P<0.05)。說明低位小切口手術的安全性更理想,不會導致切口粘連、感染等嚴重并發癥,更具有實用價值。 此結果與張紅星[13]研究結果[觀察組的切口粘連發生率為0.00%,呼吸困難發生率為0.00%,切口感染發生率為0.00%,聲音嘶啞發生率為5.26%,總發生率為 5.26%, 低于對照組的 5.26%、5.26%、10.53%、10.53%和 31.58%(P<0.05)]基本一致。 說明該次研究的信度較高,能夠作為臨床治療的理論性依據。
綜上所述, 低位小切口手術可作為BTN 患者的首選術式,其手術流程簡化,精準度高,且利于術后康復,不易產生并發癥,可獲得患者的高度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