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春香
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人民醫院兒科,廣東陽江 529500
手足口病為一種兒童時期常見的急性傳染病,其發病率逐年增加,其感染途徑可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及接觸傳播。 腸道病毒為較強傳染性的病毒,傳播途徑快且復雜,極短時間內便可在較大范圍內流行,且隱形感染的患兒比例很大,為患兒家庭帶來了一定壓力[1]。 臨床治療配合適當的護理干預對患兒病情的控制有良好效果, 但常規的護理干預后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效果不能達到預期,且對癥狀的緩解效果不夠。 延續性護理干預為整體護理的一部分, 是住院護理的延伸[2]。 該文方便選取該院 2019 年 3 月—2020 年 3 月收治的52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延續性護理運用于手足口病患兒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于該院治療的手足口病患兒52 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 每組26 例。 常規組患兒男11例,女 15 例;年齡為 1~3 歲,平均(2.01±0.76)歲;就診時平均體溫(38.41±0.26)℃,平均病程(26.94±4.65)h;實驗組患兒男 12 例,女 14 例;年齡為 1~4 歲,平均(2.43±0.73)歲;就診時平均體溫(38.29±0.25)℃,平均病程(27.83±4.72)h。 兩組患兒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同意,所有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符合手足口病診斷者[3];②年齡為1~5 歲者;③精神面貌可,神志清楚者。 排除標準:①存在先天性疾病的患兒;②有嚴重精神障礙的患兒;③存在心、腦等重要臟器損害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患兒。
常規組患兒行生命體征監測、 健康宣教及用藥指導等常規護理,并對患者家屬介紹病房環境,對于患兒的病情進行說明,消除患兒家屬的緊張情緒。 實驗組患兒在常規組的基礎上行延續性護理,具體:①成立延續性護理干預小組。 由護士長任組長,5 名高年資護士為組員。 對每個小組成員進行專業的延續性護理相關知識培訓,并進行理論及技能考核,考核成功后才能行臨床延續性護理干預。②日常生活護理。完善科室消毒隔離措施,做好每個患兒的消毒隔離。 遵醫囑對患兒的體溫進行有效控制,做好患兒的口腔護理及皮膚護理,并進行合理的飲食指導。③建立網絡端口。建立微信公眾號或微信群,正確記錄患兒家屬的電話,邀請患兒家屬加群。 護理人員在群里發送相關知識及常見護理問題,并給出預防及治療措施, 同時及時采集患兒家屬反饋回來的護理問題、治療效果及其它意見,護理人員及時給出處理方法。④健康知識宣教。對患兒家屬行手足口病發病原因、臨床表現、主要治療、預后及如何有效預防的相關知識。 加強對患兒及其家屬行良好衛生習慣的指導,有效減少疾病發生的誘因。 ⑤電話隨訪。 由責任護士進行,每天對患兒家屬行電話隨訪,及時掌握患兒病情的變化。
①觀察比較兩組患兒護理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評分的情況; ②觀察比較兩組患兒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情況; ③觀察比較兩組患兒護理干預后體溫恢復正常及皮疹消退的時間情況。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治療依從性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及皮疹消退時間均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進行 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 兩組患兒的治療依從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兒的治療依從性評分均升高, 且實驗組高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評分的比較[(),分]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評分的比較[(),分]
注:* 分別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干預后 1 周比較,P<0.05
組別 治療依從性干預前 干預后1 周 干預后3 周實驗組(n=26)常規組(n=26)t 值P 值11.40±2.09 11.12±2.13 0.478 0.634(25.87±1.54)*(20.15±1.69)*12.756<0.001(29.76±1.81)*△(24.86±1.73)*△9.979<0.001
干預前,兩組患兒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升高,且實驗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
注:* 與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生活質量干預前 干預后3 個月 干預后6 個月實驗組(n=26)常規組(n=26)t 值P 值29.07±3.18 30.61±3.26 1.724 0.091 46.35±4.63 32.39±4.12 11.485<0.001(67.28±6.51)*(53.20±4.84)*8.850<0.001
干預后, 實驗組患兒皮疹消退的時間及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皮疹消退時間及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的比較()

表3 兩組患兒皮疹消退時間及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的比較()
組別 皮疹消退時間(d) 體溫恢復正常時間(h)實驗組(n=26)常規組(n=26)t 值P 值5.78±1.46 7.69±1.41 4.798<0.001 37.65±4.67 46.32±3.13 7.864<0.001
手足口病多見于年齡<5 歲的兒童, 患兒臨床表現主要為低熱、口痛和小型皰疹、潰瘍,其皰疹和潰瘍多發生于手部、足部和口腔。 大部分手足口病患兒病情在1 周后可自行緩解,少數患兒會發生肺水腫、心肌炎、腦膜炎等嚴重并發癥, 個別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病情發展迅速,最終導致死亡。 及時正確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控制患兒病情的發展, 減輕患兒家庭的經濟負擔及精神壓力。
常規護理干預只解決了患兒住院期間存在的護理問題,在患兒出院時便終止,忽略了患兒出院后存在的部分健康問題, 故運用常規護理對手足口病患兒行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不能達到理想狀態[4]。 延續性護理通過系統性的護理計劃能滿足患者在不同健康場所的護理需求,其主要是指由醫院至患兒家庭的延續,包括了醫院制定的出院、 轉診計劃和患兒回歸家庭后的跟蹤隨訪及健康指導。 延續性護理可包括信息、管理及關系的延續,使患者在不同場所都能接受到系統的、有計劃的護理。 其重點不在于為出院后的患兒家庭直接提供長期有效的護理,而是通過對藥物、飲食、生活環境及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幫助患兒及其家屬提高自我護理能力,使其了解疾病的病因及主要表現,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選擇正確的處理方式[5-6]。 在醫院內,能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而在患兒出院后,又能使患兒及其家屬避免疾病發生的因素,減少患兒發病的幾率。 研究示[7-9],實驗組患兒干預后的治療依從性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 說明與常規護理相比, 延續性護理能有效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 且實驗組患兒皮疹消退的時間 (5.78±1.46)d 及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37.65±4.67)d 明顯短于常規組(P<0.05),這與陳銘學者[10]在相關研究中得出,給予患兒延續性護理后,患兒皮疹消退時間(5.88±1.48)d、體溫恢復正常時間(37.69±4.68)d,明顯優于常規護理,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 說明延續性護理能有效緩解患兒病情的發展,減輕患兒的臨床癥狀。 分析原因是由于與常規護理不同, 延續性護理使住院時的常規護理得到延伸, 出院后的患兒可以繼續得到專業的護理及衛生指導,能進一步促進患兒的康復,減少疾病復發再次入院的風險, 且延續性護理全程強調干凈的生活環境及良好的衛生習慣對疾病發生的影響, 進一步減少了患兒的發病次數。
綜上所述, 運用延續性護理對手足口病患兒行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同時能有效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