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楊曉萍
解放軍第960 醫院泰安院區消化風濕科,山東泰安 271000
消化道出血屬于臨床常見病之一,具有發病急、病情重、易反復等特點,給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影響[1]。 目前,及時且有效的治療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 而救治期間良好的護理配合對于保障患者治療效果與安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 近年來,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以及對醫療服務要求的提升, 傳統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已無法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3]。 零缺陷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該模式轉變了傳統“發現錯誤-處理措施”的服務模式,而是對常規護理內容給予有效的補充與完善, 事先做好防范準備,以便減少服務缺陷,確保患者的就醫質量。2018 年 3 月—2019 年 2 月該院對 45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用零缺陷護理措施,收效十分顯著,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方便選取于該院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90 例。 納入標準:根據9 版《內科學》確診;研究內容已告知患者知情;該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感染性疾病。 按照隨機數表法進行組別劃分,其中對照組與研究組各 45 例。 對照組:女性 21 例;男性 24 例;年齡42~73 歲,平均(54.5±4.3)歲;病程 2~20 h,平均(5.2±1.3)h;其中下消化道出血14 例,上消化道出血31 例。研究組:女性 20 例,男性 25 例;年齡 43~72 歲,平均(54.2±4.3)歲;病程 2~20 h,平均(5.3±1.2)h;其中下消化道出血15 例,上消化道出血30 例。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采取止血、營養支持、補充電解質等對癥治療措施。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包括將患者改為仰臥體位,頭部偏向一側,并清理口中嘔吐物,保持呼吸道暢通,預防窒息;遵醫囑落實各項檢查與治療項目;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與生命體征;及時清理患者分泌物;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養環境; 向患者進行疾病健康知識指導。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零缺陷護理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①出血期護理: 遵醫囑合理應用止血藥物,建立多條靜脈通路,做好輸血準備。 輸血期間應給予患者密切的監護,維持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做好相應的記錄。 ②加強病情觀察:加強對患者病情的觀察與監護,包括心率、呼吸指標、血壓等。 密切觀察患者嘔血、黑便的性狀、次數、量、色,以及尿量、意識狀態、腸鳴音、休克早期癥狀。 及時判斷是否有活動性出血或再出血問題。 ③用藥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遵醫囑備好急救藥品,并將其放置在患者床邊急救車內,以利于合理用藥。 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若有異常及時向醫生報告,以便調整用藥劑量與用藥方案。 ④飲食護理:出血期間絕對禁食,并向患者與其家屬做好解釋工作。 出血停止后24 h 可攝入清淡、溫涼的流質食物。 出血停止2 d 后逐漸過度至易消化、營養豐富、無刺激性的半流質食物, 以少食多餐為原則, 直至恢復正常飲食。 需要注意的是,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患者可給予高維生素、 高熱量食物, 但需要限制蛋白質與鈉攝入量,避免粗糙、堅硬、刺激性食物。 ⑤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及時了解其心理動態,判斷是否存在緊張、悲觀、焦慮等不良情緒,并以耐心的語言給予安撫與鼓勵。 同時,與患者共同分析病情,并向其介紹成功治愈的案例, 以便提高對治療的信心, 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配合各項醫療操作。 急救期間應注意減少不良噪音,及時清理污物、血跡,以便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 ⑥延續性健康指導:在患者出院時與出院隨訪期間,指導其注意臥床休息,加強保暖,日常生活中勞逸結合,避免長期精神緊張。 加強飲食衛生,規律飲食,戒煙戒酒,避免過度饑餓、暴飲暴食,以及攝入刺激或粗糙的食物。 向患者與其家屬講解疾病的誘發原因,以及相應的防治措施,教會患者盡早識別出血征象。
①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不良情緒的變化。 根據中國常模結果,SAS 與SDS 量表標準分界值為50 分,評分越高說明焦慮與抑郁癥狀越重。 ②參照9 版 《內科學》中內容對比兩組患者的止血效果,其中治療3 d 內嘔血癥狀與黑便癥狀消失,內鏡觀察下出血消失,大便潛血呈陰性顯效;治療5 d 內,嘔血與黑便癥狀改善,內鏡觀察下出血基本停止,大便潛血呈陰性為有效;治療5 d 后,嘔血與黑便癥狀無變化,內鏡觀察下仍有出血,大便潛血檢測呈未轉陰為無效。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③通過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護理滿意度給予評價。 調查表分值范圍在0~100 分,其中評分在90~100 分為十分滿意;80~89 分為滿意;70~79 分為基本滿意;70 分以下為不滿意。 總滿意率為十分滿意、滿意、基本滿意患者的發生率之和。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SDS 與SAS 評分對比中, 兩組患者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在 SDS 與 SAS 評分對比中,研究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不良情緒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不良情緒對比[(),分]
組別SAS干預前 干預后SDS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45)對照組(n=45)t 值P 值49.5±2.3 48.6±2.5 1.777 0.079 25.6±3.5 38.6±4.0 16.407<0.001 49.0±2.6 49.5±2.4 0.948 0.346 24.6±4.0 39.5±3.4 19.039<0.001
研究組止血的總有效率為95.56%高于對照組8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止血效果對比[n(%)]
研究組護理總滿意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8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對比[n(%)]
消化道出血屬于臨床常見的癥候群, 可由多種疾病所致,臨床表現為乏力、頭暈、口干、冷汗、發熱、腹痛、血便、嘔血等癥狀,甚至休克,嚴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4-5]。 因此,針對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及時且有效的救治與護理措施十分必要。
傳統護理主要以疾病為中心開展護理操作, 各項服務十分被動,無法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致使整體護理效果有所欠缺[6]。 零缺陷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該模式改變了傳統護理的被動服務模式,事先做好防患準備,以便保障患者的治療效果,促進康復進程。其中出血期護理通過一系列急救配合與對癥處理措施,進一步保障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加強病情觀察可以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動態,為治療提供可靠的參考;用藥護理能夠促進合理用藥, 保證用藥治療的及時性與安全性[7];飲食護理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患者恢復飲食,為機體康復提供了有利的支持[8];心理護理通過加強溝通、耐心疏導、介紹成功治愈案例、減少不良噪音、及時清理污物等方式,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表現,減少不良刺激與應激反應[9-10];延續性健康指導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以便減少誘發原因,抑制疾病復發[11]。 鐘燦華[12]將52 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上消化道出血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采取常規護理聯合零缺陷護理后SAS 量表(29.40±3.98)分、SDS 量表(13.49±3.49)分,低于行常規護理對照組的(29.40±3.98)分、(21.33±3.09)分(P<0.05)。孟祥珍[13]對31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用了零缺陷護理服務模式,結果顯示該組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常規護理組83.87%(P<0.05)。該研究中,干預后研究組 SAS 量表評分(25.6±3.5)分、SDS 量表評分(24.6±4.0)分均低于對照組(38.6±4.0)分、(39.5±3.4)分(P<0.001),止血總有效率為 95.56%高于對照組 82.22%(P<0.05)。 有研究發現[14],心理狀況與消化道出血發病、進展密切相關。實施零缺陷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負性情緒,繼而抑制不良心理狀況所導致的應激反應,保證止血效果與依從性。 此外,研究組護理滿意率較對照組更高(P<0.05)。零缺陷護理措施不僅對常規護理措施進行了補充與完善,且周到、規范、全面、細致的服務進一步提高了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 零缺陷護理措施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適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