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長春市婦產醫院特需療區,吉林長春 130052
新生兒黃疸指的是新出生的嬰兒在28 d 內, 機體膽紅素代謝異常引發膽紅素提高, 進而出現新生兒皮膚和黏膜、糞便、鞏膜變黃的一類疾病。 該病的發病率較高,且病因復雜,多分為病理性黃疸與生理性黃疸兩種,生理性病情較輕,經過一段時間即可達到自愈,但病理性黃疸卻有發展快、時間長的特點,并易反復,如不及時給予其有效治療,則可能造成新生兒智力障礙、中樞神經損傷等嚴重的并發癥,嚴重者還會致死[1]。 現階段, 臨床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多以藥物和藍光照射為主要治療手段,療效較為顯著,不過在此過程中,新生兒可能有躁動、抗拒、哭鬧等影響治療的表現,一旦看護不當,則可能出現皮膚損傷、眼罩脫落等不良事件,不利于治療,并給患兒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2]。因此,盡早對新生兒實施優質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促進黃疸消退、保證新生兒健康至關重要。鑒于此,方便選擇該院2018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66例為研究對象, 針對新生兒黃疸應用早期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 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66 例為研究對象, 根據單盲分組法進行1:1 比例分組, 每組33例。 參照組男 18 例,女 15 例;日齡 1~26 d,平均(14.28±2.09)d。 研究組男 19 例、女 14 例;日齡1~25 d,平均(14.22±1.98)d。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兒經臨床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符合病理性新生兒黃疸診斷標準;患兒家屬均知曉該次研究,且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先天性缺陷者;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存在光療照射禁忌證者;合并其他先天性病癥者;嚴重感染者。
參照組患兒予以常規護理,方法為:護理人員將患兒放置于藍光箱內,對眼部和會陰位置進行遮蓋,接著予以患兒藍光照射, 給予其新生兒日常護理、 營養支持,保持患兒水電解質與酸堿性平衡,對患兒生命體征予以嚴密監測[3]。
研究組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早期護理干預,方法為:①喂養護理。 護理人員根據患兒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小號軟奶嘴,調整患兒體位為右側臥位,并將床頭位置抬高30°,喂養時確保奶瓶奶水充足,避免患兒吸入空氣或者吐奶。②撫觸干預[4-5]。保持室內溫度在24~26℃范圍內,護理人員在進行撫觸干預前應對指甲進行修剪,利用雙手摩擦方式提升手部溫度,以輕柔的手法進行撫觸, 在撫觸干預過程中可播放舒緩輕柔的音樂,撫觸干預時間為15 min/次,3 次/d,可根據患兒需求進行適當的調整[6]。 ③排便干預。 護理人員定時為患兒進行體位的變化,堅持少食多餐原則喂養,定時為患兒進行腹部按摩,以肚臍眼為按摩中心點,順時針輕柔地按摩,直到患兒肚臍發熱,按摩過程中注意手法力度,避免患兒出現嘔吐情況,如患兒出現排便困難情況,則需及時告知醫生,并根據醫囑給予患兒對癥護理[7-8]。④光照干預。 在對患兒進行藍光照射前,應全面對光療箱進行消毒,使箱體溫度保持在26~28℃范圍內,光照時間為6~12 h/d,在光照過程中需定時為患兒進行翻身及體位的變化,使患兒能夠保持全身皮膚均勻照射[9];同時,為患兒進行指甲修剪和皮膚護理,保持患兒皮膚的干燥性與清潔性,注意對患兒臀部的護理[10]。
對兩組患兒的臨床指標和家長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同時對護理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進行比較。 臨床指標主要包括首次排便時間、黃疸消退時間、住院時間,并比較患兒護理前后的總膽紅素水平。 家長護理滿意度利用醫院自制的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估,滿分為 100 分,分為非常滿意(≥85 分)、滿意(60~84 分)以及不滿意(≤59 分)3 個類型,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兒在首次排便時間、黃疸消退時間、住院時間、護理后總膽紅素水平方面的數據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n=33)t 值P 值20.01±2.23 10.113<0.001住院時間(d)6.12±1.54 6.173<0.001 6.80±1.94 4.23±1.69 5.738<0.001總膽紅素水平(μmol/L)護理前 護理后251.28±23.83 250.99±24.01 0.492 0.961 159.88±23.14 141.25±22.91 3.287 0.002
研究組家長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的比較[n(%)]
研究組患兒不良事件發生率為6.1%, 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新生兒黃疸是兒科臨床中常見的病癥, 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根據相關數據顯示[11-13],其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患兒發病后會存在皮膚、鞏膜以及黏膜方面的變化,并出現嗜睡、厭食或者拒絕進食等情況,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會對患兒腦神經中樞系統造成損傷,進而引起相關并發癥。 兒科常規護理干預通常以醫囑為主,圍繞護理工作內容開展護理服務,對于患兒及其家長的關注程度較少, 并在護理干預上對于細節方面的護理存在局限性。 早期護理干預能夠給予患兒更為全面的護理服務,通過喂養護理、撫觸護理、排便護理、光照干預與皮膚護理等方式,加快患兒血液循環,提升患兒胃腸道激素釋放與胰島素分泌,并在感覺神經的刺激下改善中樞系統, 便于患兒的排便及多余血清膽紅素的排除, 并使患兒在光照的治療下強化其代謝能力[14-15];同時,患兒在黃疸病癥的影響下情緒較不穩定, 護理人員可以給予患兒及其家長心理方面的干預,增強患兒治療依從性,減少患兒對醫護人員的抵觸心理,使家長感受到早期護理干預的應用價值,滿足家長對醫療服務與護理服務的需求[16-17]。 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黃疸消退時間、住院時間、護理后總膽紅素水平分別為 (20.01±2.23)h、(6.12±1.54)d、(4.23±1.69)d、(141.25±22.91)μmol/L,其數據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表明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病癥臨床治療具有顯著的促進效果。方潔[18]研究中顯示, 早期綜合護理在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中能夠縮短新生兒黃疸消退時間,促進胎便排出,并可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有利于新生兒盡早痊愈出院,其經新生兒黃疸患兒早期護理干預其首次排便時間 (38.61±6.35)h、黃疸消退時間(7.33±1.68)h、住院時間(8.05±2.46)d、護理后總膽紅素水平(72.19±20.11)μmol/L,各項數據數據與常規護理組別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在患兒首次排便時間、黃疸消退時間、住院時間、護理后總膽紅素水平方面的數據與方潔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認為早期護理干預有助于患兒臨床癥狀的改善,更具臨床應用優勢。
綜上所述, 早期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新生兒黃疸患兒體內血清膽紅素水平, 提高患兒黃疸消退的時間,有助于患兒胎便排除速度的提高,提高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