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云
淄博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心醫院急診科,山東淄博 255120
急性心肌梗死即冠狀動脈發生急性閉塞, 以及由此造成的血流中斷或急劇減少表現, 可造成局部供血區心肌細胞壞死等嚴重后果, 是患者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威脅[1]。 急性心肌梗死發生時,患者多有心室顫動、心臟驟停等表現,猝死風險高,并且多數情況下患者在醫院以外的環境發病,發病具有突然性,如不能給予患者科學的處理,患者就很容易面對較高的生命威脅[2]。 現代研究表明,超過半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發后1 h發生猝死, 而猝死患者中的多數死于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基于以上分析,醫護人員必須第一時間察覺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給予患者急救護理,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護理有效性[3]。 該文方便擇選該院2018 年6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急需搶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就院前急救護理的護理效果,進行了探究。 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接受急救和治療的8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分組原則,由計算機系統亂序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 對照組男23例,女17 例;最小年齡43 歲,最大年齡79 歲,平均年齡(60.9±17.8)歲。 研究組男 22 例,女 18 例;最小年齡44 歲,最大年齡 77 歲,平均年齡(60.5±16.4)歲。 兩組患者各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均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交流無障礙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交流障礙患者;家屬或患者不同意該研究者。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院前急救護理措施, 醫院接到急救求助電話后立即派車前往患者位置, 驅車途中始終與患者親屬保持聯系。 達到現場后,首先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 根據評估結果給予患者氧氣吸入等急救措施,同時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監測,包括心電監護、呼吸、瞳孔和心率變化等等。
研究組患者行院前急救路徑指導下的院前急救路徑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①科室成立院前急救護理指導小組,成員包括科主任、護士長、主治醫生和責任護士,組長由科主任擔任,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以及工作討論和實踐經驗總結, 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制定院前急救護理方案。 確定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護理方案后,對護理人員開展培訓,切實提高護理人員的院前急救護理水平;②建立急救出診快速反應機制。 呼救電話接通至急診室后, 救護車會在1 min 內快速響應,護理人員會在行車過程中與患者親屬進行溝通, 初步確認患者的病情信息,如發病前是否存在胸部不適、是夠存在發熱、乏力等表現、是否出現心絞痛等,為患者病情初步判斷提供有效信息, 并指導家屬科學的家庭急救措施,明確接車位置;③護理人員在出車前需要對隨車的急救藥品進行確認, 要確保品種齊全、 數量完好,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類情況;④到達急救現場后,護理人員首先要對患者瞳孔變化情況和神志情況進行確認,要給予患者心電圖和生命體征監測,要詢問患者既往病史信息和臨床表現。 完成初步診斷后,需立即給予患者氧氣治療,幫助患者改善心肌缺氧問題,控制并盡力縮小梗死面積。 要及時建立靜脈通道,給予患者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給予患者止痛劑治療。 如果患者出現急性左心衰,除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外,需重點觀察輸液速度和肺部啰音變化情況, 如果患者發生心源性休克, 需密切觀察患者四肢、 面部皮膚的變化情況, 一旦發生異常需第一時間聯系醫生給予患者科學處理。 為避免發生血栓和栓塞,應適當幫助患者活動下肢,觀察患者呼吸、腫脹、疼痛等表現的發生情況;⑤轉運過程中, 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側重加強對意識、呼吸、瞳孔和心率變化的觀察。 要始終確保靜脈通道通常,給予患者持續的藥物治療。 對于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危險, 護理人員需做好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確保患者順利轉運到醫院;⑥抵達醫院后,要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快速準確地交代患者各項信息, 幫助科室最快速度做好搶救準備和人員準備。 同時,護理人員要在院前急救護理階段,進一步了解和確認患者的既往病史和藥物的禁忌情況,以確保搶救工作的完整性和實效性; ⑦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普遍具有突然性, 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家屬相應的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 要幫助患者加深對急性心機梗死的認識,緩解家屬的焦慮、不安等不良心理,提高患者家屬的護理依從度, 確保各項護理措施的順利實施。
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急救反應時間、急診搶救時間和球囊擴張時間。
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該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完成, 共20 項問題,每項5 分,滿分100 分。 調查問卷采用3 級評價標準,由高至低分別為“十分滿意”“滿意”和“不滿意”,分別對應“80 分以上”“60~80 分”“60 分以下”3 個分值區間。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頻數和百分比(%),組間差異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各項急救指標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急救反應、急診搶救、球囊擴張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 1 兩組患者各項急救指標對比[(),min]

表 1 兩組患者各項急救指標對比[(),min]
組別 急救反應時間 急診搶救時間 球囊擴張時間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31.40±11.50 41.70±14.50 3.520<0.001 31.30±6.92 43.20±3.43 9.745<0.001 75.40±13.67 98.40±19.22 6.168<0.001
研究組住院時間為(11.30±2.83)d,短于對照組的(14.70±3.3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937,P<0.05)。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7.5%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臨床中,心血管疾病最常見,同時最危險的類型為急性心肌梗死, 出現此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狀動脈出現急性閉塞的情況, 進一步導致其血流量急劇減少甚至是突然性中斷, 造成局部供血區域內心肌細胞出現大量壞死的問題。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初期會發生心跳驟停的情況,具有很高的猝死率[4-5]。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等特點,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變得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 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也開始變得越來越高。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合并嚴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等并發癥,如果沒有在發病后第一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治, 就會極大地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而且患者就算被搶救成功,也會出現一系列的嚴重后遺癥, 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很大的危害。
院前急救主要指的是在患者發病現場或者送往醫院突中由醫護人員實施的一系列的搶救和監護的醫療行為,其對于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改善其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在院前急救中屬于一項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只有充分地做好院前急救護理干預,才能夠有效地配合醫生的救治,并且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內搶救成功率,并且控制患者的并發癥。 院前急救護理首先會在科室內部成立院前急救護理指導小組,制定科學的院前急救護理方案[6-9]。 同時會對護理人員進行指導,切實提高其院前護理水平。 護理人員根據院前急救護理方案采取對應的行動, 從救護車出發到轉運患者再到抵達醫院, 護理人員每一項護理工作均可以依照方案有序進行, 進一步提高了護理的針對性和規范性,提高了護理質量[10]。 護理人員在患者轉運過程中,會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全面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可以為后續的護理和治療提供有效信息,減少不必要的重復詢問,提高搶救效率[11]。
該文研究結果表明: 研究組患者的急救反應時間(31.40±11.50)min、急診搶救時間(31.30±6.92)min、球囊擴張時間(75.40±13.67)min、住院時間(11.30±2.83)d均要短于對照組的(41.70±14.50)min、(43.20±3.43)min和(98.40±19.22)min、(14.70±3.31)d(P<0.05);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5%,高于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80.0%(P<0.05),這與劉知江[12]的研究結果:實驗組總滿意度95.0%高于對照組的67.5%(P<0.05),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給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路徑指導下的院前急救路徑護理措施, 可有效提高急救效率,縮短患者的搶救時間和住院時間,同時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的建立,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