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濤
東莞東華醫院腫瘤內科,廣東東莞 523110
乳腺癌即指發源于人體乳腺上皮組織的一種惡性腫瘤,可影響到患者正常免疫功能,促使乳腺細胞失去正常特性[1]。 放療是預防乳腺癌患者出現局部復發的有效手段,但術后易出現皮膚反應,如果不及時予以有效干預,可影響到最終治療效果及患者預后[2-3]。 既往臨床上多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對患者皮膚損傷進行護理,但效果欠佳[4]。 全面護理方式為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護理方式,其具有多元化、系統化特點,可從精神、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對患者進行干預, 有效控制不良因素對臨床治療的影響,從而保證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為了解在乳腺癌放療后全面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對該院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74 例放療后乳腺癌患者展開研討。 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收治的74 例放療后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采用抓鬮法將其分成Ⅰ組與Ⅱ組, 每組37例。 納入標準:①滿足乳腺癌臨床診斷標準,經病理學檢查確診;②患者、家屬均了解且知情該次研究,并經醫院醫學理論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存在重要器質性疾病者;②伴有四肢功能不全、傳染性疾病等其他與該疾病無關的嚴重疾病者;③交流障礙、精神疾病者。Ⅰ組:年齡 42~75 歲,平均(53.64±3.28)歲;病程 3 個月~4 年,平均(1.35±0.46)年;放療時間 1~3 個月,平均(1.82±0.37)個月。 Ⅱ組:年齡 41~75 歲,平均(53.62±3.31)歲;病程 3 個月~4 年,平均(1.34±0.45)年;放療時間 1~3 個月,平均(1.80±0.35)個月。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Ⅰ組行常規護理:放療前,觀察患者皮膚狀態,囑咐其保持皮膚清潔;放療過程中,保證照射區域內皮膚干燥、清潔,告知患者不宜用力擦拭標記位置;放療后,加強照射區域皮膚保護, 禁止涂抹刺激性藥物或粘貼膠布。
Ⅱ組行全面護理:(1)放療前護理:①認知干預:向患者介紹保護照射取皮膚的重要性與方法, 囑咐其避免照射區域內受到機械損傷,注意預防皮膚損傷,盡量穿著寬大、柔軟、吸濕性較強的內衣褲;保證照射區域皮膚清潔、干燥,天熱時,采用溫水與軟毛巾輕輕擦拭皮膚,不宜采用粗毛巾與肥皂擦拭;禁止在照射區域內涂抹含有金屬的藥物或粘貼氧化鋅膠布。 ②心理干預:告訴患者放療的作用、優點、原理、放療配合事項等,并向其講解皮膚損傷類型、發生機理,列舉相關病例進行說明,以減輕其焦慮、緊張感。 邀請已放療結束患者向目前患者講述治療流程、相關注意事項,并予以相應的精神鼓勵。
(2)放療中護理:利用柔軟濕毛巾緩慢擦拭患者照射區皮膚,切忌用肥皂水、酒精等擦拭,以免加重患者皮膚損傷。 結合患者自身皮膚實際情況,選用無刺激性潤膚產品。 囑咐患者不宜直接抓撓照射區皮膚,對皮膚破損、出血者,予清潔創面,并應用醫用敷料覆蓋。
(3)放療后護理:照射后,定期觀察患者皮膚變化情況,囑咐其注意保護照射區皮膚,切忌受到冷、熱藥物刺激,提醒其若出現不適癥狀,及時通知醫護人員。鼓勵患者多食新鮮水果、蔬菜,適當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禁止食用辛辣食物。
觀察兩組皮膚損傷發生情況。 皮膚損傷程度判定標準[5]:Ⅰ度:放療后,皮膚輕微水腫,伴有瘙癢感與灼熱感;Ⅱ度:局部皮膚發生急性炎癥性水腫性紅斑,表面皮膚富有光澤、緊張,生成水痘或于水泡破潰后產生糜爛面,或伴有疼痛感與灼熱感;Ⅲ度:局部皮膚在發生水腫、紅斑后,短時間內形成組織壞死現象,并在出現壞死后生成頑固性潰瘍,潰瘍深度不一,可伴有劇烈疼痛感。
觀察兩組不同時期皮膚損傷癥狀評分。 以6 級評分法(1~6 分)評估患者干預前、干預后皮膚潰爛、皮膚滲膿、皮膚瘙癢、皮膚灼燒感癥狀嚴重程度,以判斷其皮膚損傷程度。分值越高,則提示患者皮膚損傷越嚴重。
觀察兩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應用生存質量(QOL)評定量表[6],判斷患者干預前、干預后生活質量。 QOL 評分包括心理、生理、社會領域,每領域分值范圍均為26~130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存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Ⅰ、Ⅱ、Ⅲ度皮膚損傷發生率相比,Ⅱ組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皮膚損傷發生情況對比[n(%)]
干預前,兩組皮膚潰爛、皮膚滲膿、皮膚瘙癢、皮膚灼燒感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Ⅰ組相比,Ⅱ組各項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堵皮膚損傷癥狀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堵皮膚損傷癥狀評分對比[(),分]
組別Ⅰ組(n=37)Ⅱ組(n=37)t 值P 值皮膚潰爛干預前 干預后皮膚滲膿干預前 干預后皮膚瘙癢干預前 干預后5.16±1.23 5.18±1.25 0.069 0.472 1.76±0.42 0.93±0.28 10.002<0.001 5.31±1.18 5.29±1.14 0.074 0.471 1.53±0.42 0.96±0.27 6.994<0.001 5.12±1.05 5.14±1.06 0.082 0.468 1.42±0.39 1.01±0.28 5.195<0.001皮膚灼燒感干預前 干預后5.23±1.17 5.26±1.19 0.109 0.457 1.86±0.52 1.13±0.27 7.579<0.001
較干預前,兩組干預后QOL 評分中心理、生理、社會領域方面評分均增高,并Ⅱ組高于Ⅰ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組別 心理 生理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 干預前 干預后P 值t 值Ⅰ組(n=37)Ⅱ組(n=37)t 值P 值38.46±5.14 38.29±5.07 0.143 0.443 64.15±7.24 76.28±6.37 7.651<0.001 17.599 28.384<0.001<0.001 37.28±5.46 37.31±5.51 0.024 0.491 77.82±6.91 84.15±6.27 4.127<0.001 28.001 34.134 t 值 P 值<0.001<0.001社會干預前39.16±5.13 39.14±5.15 0.017 0.493干預后54.82±6.17 63.28±6.04 5.960<0.001 11.871 18.499<0.001<0.001
近年來,由于生物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乳腺癌治療方法也隨之改進, 從既往單純手術方式治療轉變為多元化綜合治療,但主要還是以術后放療為主[7]。 經長期臨床實踐,放療手段已獲取明顯進步,但由于其射線特征,易引發放射性皮損[8]。 陳桂蓮[9]文獻中報道,多數乳腺癌患者術后接受放療, 但通常有不同程度皮膚損傷,直接影響到其生心理健康,甚至會導致治療工作無法順利開展,從而致使患者預后變差。 因此,臨床護理干預工作的開展十分重要。
以往臨床上主要借助常規護理方式進行放療后相關皮膚損傷預防及干預, 但所起到的防控作用并不理想[10-13]。 全面護理為一種新型護理方式,其與綜合護理較為相似,均具有連續性、全面性、針對性特點,可有效全方位控制疾病危險因素,促使患者以積極、客觀心態接受臨床治療,從而促進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乳腺癌患者放療期間,全面護理主要是通過放射前、中、后3個階段施以系統化、全面性干預,減輕患者皮膚損傷程度,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全面護理首先通過認知、心理干預,提高患者放療相關知識認知度,緩解其不良情緒,提升其放療配合度,為后期治療奠定良好基礎;其次通過放療中護理,降低患者皮膚損傷;最后經放療后護理,維持放療治療效果,及時發現并處理皮膚損傷問題[13-15]。 目前,臨床上尚無全面護理用于乳腺癌皮膚損傷中的研究, 考慮到全面護理與綜合護理具有較強的相似性,可將兩者放于同一基線水平上進行對比。
汪嬌玲等[16]研究中報道,研究組皮膚損傷Ⅰ、Ⅱ、Ⅲ度率12.50%、0.00%、0.00%顯著低于對照組37.50%、16.70%、16.70%(P<0.05)。 該研究中,Ⅱ組皮膚損傷Ⅰ、Ⅱ、Ⅲ度皮膚損傷發生率10.81%、2.70%、0.00%明顯低于Ⅰ組 35.14%、24.32%、16.22%(P<0.05)。 可見全面護理能降低皮膚損傷發生率。
吳杰等[17]研究中表示,通過有效護理干預,能顯著減輕患者皮膚損傷狀況, 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該研究中,Ⅱ組干預后皮膚潰爛、皮膚滲膿、皮膚瘙癢、皮膚灼燒感評分均顯著低于Ⅰ組(P<0.05),提示全面護理能有效減輕患者皮膚損傷癥狀。
通過全面護理,可提升患者自我護理意識及技能,有效控制皮膚損傷因素,保證臨床治療效果,從而減輕疾病因素、 放療刺激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該研究中,Ⅱ組干預后QOL 各領域評分均高于Ⅰ組(P<0.05),說明全面護理能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 全面護理在乳腺癌放療后的應用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