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學生吸取課外資源和優秀文化的主要來源和方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初中生而言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在初中主題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更需要在主題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傳授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讓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事半功倍,能夠很快地抓住閱讀的關鍵點。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理解、感知和輸出。因此,學生需要在閱讀之后進行一定的練筆,去促進閱讀的消化吸收,使自己的閱讀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將所閱讀到的內容和知識,逐漸吸收轉化為個人的內容。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5-0137-02
【本文著錄格式】祁發元.例談初中主題閱讀教學[J].課外語文,2021,20(15):137-138.
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太過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背誦和記憶,每天日復一日的死記硬背使得學生感到枯燥無聊。但是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需要學生積淀的學科,因此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也就成為了很大一部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主題閱讀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激活思維。教師在課堂上要通過主題閱讀實現對學生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融入作者通過文字傳達的情感和情景,深入思考和理解內容。學生語文素養較差的原因是在興趣缺失的基礎上造成的對語文的排斥心理。主題閱讀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眼界、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一、一主兩翼主題閱讀,提升學生參與度
學生對課堂興趣缺乏的原因之一是學生仿佛是課堂上一名沉默的觀眾,被迫看著教師的滔滔不絕,沒有參與到課堂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主兩翼” 的閱讀體系,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一主兩翼指的是依據課本內容找出與其相關或相似的文章,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主題。但是如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完成這一學習過程,根據自己的理解尋找文章。
例如,我們教學“歌頌祖國”這一單元主題。在這一單元上到一半的時候,也就是學生對歌頌祖國這一單元的文章有初步的理解之后完成文章的尋找。可能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不太適應,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互聯網上尋找或者自己讀過的書籍和學過的課本。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找到的文章交給教師,這樣的話教師就可以將學生搜集的文章在投影上展示。如果學生沒有電子版或者紙質版的材料,也可以站起來給大家用語言闡述,這樣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學生如果需要講解就需要深入理解,側面幫助學生拓展閱讀量。學生選取的文章有《黃河頌》《最后一課》《土地的誓言》……文章質量還是非常好的,每個學生闡述的內容包括文章的基本內容和選取的原因以及感受到的愛國情感。學生表達自己對《土地的誓言》的閱讀情感是:“對家鄉故土的熱愛和贊美,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侵略者踐踏國土的無比憤恨以及對重建美好家園的堅定信念。”接著我讓這位學生讀一下自己對文中的哪些片段印象深刻,也就是最能表達感情的。學生說在故鄉的土地上,印下我無數的腳印。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穗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讓這位學生帶領學生們朗讀這幾句話。從整個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準備是非常充分的,說明這種參與方式能夠對學生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但是有些學生找不到或者是在闡述的時候并沒有表達清楚,教師可以給出一些相關的意見和建議,并且教師補充學生的講解。教師的目的并不是要為難學生,而是讓學生有一種壓力感,學生能夠講出來東西就是最好的。教師需要在課前了解學生搜集的文章然后做好充分的備課,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主題。本案例中只提到了情感的體驗,還可以從文章的構成和其他細節角度進行對比學習。
二、思維導圖式主題閱讀,理順學生的閱讀思路
思維導圖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使用廣泛的一種教學方式,在主題閱讀教學中應該如何合理運用,并將其融入理解之中,本案例將詳細闡述。之前教師要對思維導圖教學方式非常熟悉,并且提前做好相關的準備,重點在于引導學生,而不是一味地進行講課。
例如,我們在教學杜甫的《望岳》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初次使用思維導圖,并且學生對《望岳》古詩理解不深刻,但是還想讓學生更多參與到課堂中。首先教師在課前講本節課的相關內容時制作一個思維導圖,包括字詞和理解等全方面的內容。然后給學生呈現的是框架,但是內容需要學生們自己補充完整。這時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程度進行選擇,如果學生的自覺性比較強并且對語文有學習的熱情,可以在通篇文章講解之前讓學生自己完成,但是如果學生基礎較差,可以在講解之后引導學生完成。整個思維導圖的起點是望岳,然后是重點詞匯的注釋,造化就是大自然,鐘就是聚集的意思,為了讓思維導圖看起來更加簡潔,具體的解釋可以作為圖后面的一種批注。但是作為主題閱讀這遠遠是不夠的,教師要給學生們補充一些寫作背景和杜甫的其他文章或者選擇一些其他詩人的愛國文章。這些補充的內容作為思維導圖的一種外延,教師可以作為一種提示,學生課后自學。學生初次完成導圖的時候不完整,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上課的時候討論,根據同伴們的圖進行補充。教師要適時提問學生對于某些內容的理解,當學生全部完成之后對古詩整體有一個很好的把握以及細節之處反復記憶和理解。對于過程中發現非常的難點和重點需要學生用其他顏色的筆進行標注,在日后復習的時候就可以直擊重點。在教學一般性文章的時候,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學生逐漸使用這種學習方式之后可以廣泛運用在各種語文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之上,各種閱讀方式、閱讀內容,引導學生將這些保留,在之后的學習不斷補充這個思維導圖,將這個導圖變成枝繁葉茂的大樹。
三、批注和朗讀主題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開展主題閱讀是讓學生學會閱讀的過程。前面兩個案例為教師們提供了主題閱讀的大體的方式,但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并沒有具體化的方式,本案例將提出批注和朗讀主題閱讀教學。通過這兩種方式學生能夠學會如何閱讀,進而提升閱讀能力。教師始終要作為一個引導的角色。
例如,我們在教學《在山的那邊》的時候就可以注意引導學生做批注。初中階段的學生可能對做筆記的概念還不是非常理解,容易造成極端。一部分學生會將教師在上課說的話全部進行記錄,嚴重忽視思考教師說的話,還有導致時間非常緊張。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完全不記錄,于是過幾天就會忘記。《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在閱讀的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到文章并非僅僅寫了一座山,真正說的是千千萬萬種山,教師可以簡單提示學生需要在山的旁邊簡單標注是千千萬萬的山,告訴學生只需要記錄自己認為的重點和教師特別提到的,但是不能不記錄,將這些作為主題閱讀的擴展,從記錄中可以看出自己的薄弱點,發現自己對某一類型的文章理解不好的時候就要展開深入閱讀。換句話說,批注是幫助提升閱讀量和閱讀水平的一種途徑。除此以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朗讀。誦讀似乎一直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誦讀中你可以很好投入文章,全身心進入作者為讀者設置的情景之中,尤其是對于古詩、散文等等文章,朗讀的方式會讓學生愛上閱讀。教師可以給學生們進行分組,每一個小組搜索自己喜歡的對理想和夢想追求的詩歌散文進行朗誦,組內朗讀形式不限制,小組之間展開競賽,表現最好的贏得冠軍。為了參加比賽,學生們在課前就會進行練習,進而對文章非常熟悉。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學會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結語
主題閱讀的核心在于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延展,激發學生在閱讀興趣的基礎上提升閱讀能力,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素材,積淀學生的語文知識和素養,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時刻要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逐步提升學習能力。教師在進行主題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以主題為發散點,引導學生在一個大主題下進行細致入微的探討,并且鼓勵學生充分表達個人的感受和見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能夠逐漸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節奏,從而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許穎.例談英語繪本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2).
[2]謝天.例談指向深度學習的英語同主題閱讀教學[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0(Z2).
[3]趙志德.再近點,讓問題更有溫度——例談初中語文閱讀課教學主問題的設計[J].語文課內外,2020(2).
作者簡介:祁發元,1973年生,甘肅隴西人,本科,甘肅省隴西縣鞏昌中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語文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