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學科是學生了解中外文學、歷史、文化等知識的重要途徑,新課改后,高中語文教師需明確閱讀課程開展的重要性,通過閱讀課程,為學生構建深度學習場域,并通過創新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更高階的學習思維,保證語文學科較快走上綜合發展路徑。本文在新課改背景下,研究高中語文開展閱讀課程時進行的教學策略,討論深度學習、高階思維二者關系,結合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材課程實例,為高中學生開發高階思維,提供深度學習上的相關辦法,促進高中生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深度學習;高中語文閱讀;高階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5-0103-02
【本文著錄格式】管仲英.新課改下高中語文閱讀深度學習和高階思維培養研究[J].課外語文,2021,20(15):103-104.
引言
初步接觸高中語文學科時,多數學生未認識到語文知識對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影響,新課改落實到語文學科,教師應在新時期下借由優化后的教學方式,不斷鼓勵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提高對語文教材的理解能力,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思維能力。隨著學習進程不斷深入,語文學科知識變得更加復雜,此時教師需轉變語文教學模式,將教學重心由知識灌輸變為培養學生自主求學能力及思辨思維能力,即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深度學習,借此發展高階思維,從根源上讓學生更好掌握語文學科學習方面的綜合能力。
一、深度學習及高階思維的關系概述
進行深度學習,應從三個角度分析。第一,從學習狀態角度看,學生能通過深度學習目標,深入到課堂教學中,并沉浸在由知識搭建起的課程海洋內,促進學生更積極地自發學習學科知識。第二,從發展目標角度看,學生進行課堂上的深度學習,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自我批判、自主思考等主觀能力,并可將學科知識加以串聯,由此構建出完整的學習體系,提高學習能力。第三,從課程發展目的角度看,深度學習能促進高階思維的更好養成,讓學科知識牢記在學生心中,利用知識的組合串聯,培養更高階的語文學習思維。
高階思維能在學生學習階段起到分析、評價等作用,所以盡早培養出高階思維,有助于學生及時掌握創新思維和批判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綜合素養。落實并推動高階思維的教學目標,應先從深度學習角度出發,不斷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通過學科教學安排的內容,來發展學生高階思維,提升語文水平。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教師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有其必要性。通讀全文是理解文章大意的主要途徑,精讀文章可以分析作者用意,朗讀文章則能深刻體會文章脈絡感情,所以閱讀部分的課程有助于提升學生較高的語文學科文化素養。不斷深入開展閱讀課程,為學生提供深度解析閱讀文章的動力,在優化后的教學策略上,督促學生盡早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興趣,加快學生高階思維的養成速度,讓學生具備高效學習、有效提分的學習方式。
二、高中語文閱讀進行深度學習分析
(一)創設教學情境
高中語文教學內容是承接大學語文前奏的重要知識范圍,在此過程中的教學目標更多是讓學生在充沛的知識體系下,擁有更多自主學習意識,從而傳承文學素養。教師在閱讀課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首先應創設出符合該年齡段學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語文閱讀的趣味性;其次,教師可將閱讀內的場景、知識點融合現實生活,增加關聯性,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欲望。
比如高中人教版語文必修一教材的開篇文章便是毛澤東《沁園春·雪》,教師可引入詩篇創作時的背景,讓學生通過自我感知來了解詩人當時的豪情壯志,從而深度學習詩句內含的情感。
(二)探究閱讀本質
教師應引導學生透過教學知識點,發現并探究隱藏在文章中的知識本質。在閱讀課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撥開文章的層層迷霧,找出蘊含在文章骨子里想要表達出的想法,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主旨,得出閱讀文章的總體框架。傳統閱讀教學中更多使用死記硬背方法,當文章結構稍有變形、文章用詞稍加修飾,學生便喪失了理智分析的能力,從而質疑自己的學習能力。
教師鼓勵學生探索閱讀課程的本質內容,以某篇經典文章來作為分析原點,經過文章結構、層次、段落、修辭、情感等因素的分析,讓學生學習到不同角度的閱讀解析能力,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三)尋找閱讀聯系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度學習文章內容,教師可采用尋找閱讀聯系的教學方法,將看似不同文體、不同敘事手法的文章加以整合分析,由此帶來較突出的教學成果。在學習新的文章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曾學習過的閱讀篇章,讓學生由主觀思維進行語文知識的整理和聯想,進而形成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便于知識模塊化掌握,提高學習成績。
比如在學習《再別康橋》時,由于學生已經在上一節課了解了當代詩作《雨巷》的相關表達藝術手法,教師可引導學生將相關語句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加強學生對同一知識點的深刻認知,促進語文知識體系完善。
三、高中語文進行高階思維培養分析
(一)用好提問機制
語文學科是藝術、文化等因素交織在一起的基礎學科,高中語文的閱讀課程內容主要針對不同的文章作出無限的解讀,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加強其內在素養。語文學科的高階思維培養過程應伴隨提問和解答,教師采用提問方式,開拓高中生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得出專屬自己的答案。使用提問機制,能為教學過程帶來更多驚喜和收獲,讓教師更了解學生現階段語文思維,同時也能拉近師生間距離。
比如必修四教材中分別選取了辛棄疾和李清照兩首詞作,教師可在閱讀任務開始前便提出問題,“辛棄疾與李清照同為宋代詞人,那么二人作品有何異同之處呢?”“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有著怎樣的情感表達?從何處可以發現?”學生帶著教師問題閱讀詞作,通過小組討論,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逐一解答,教師更要激勵學生勇敢說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在問題機制的不斷使用中,為培養學生高階學習思維打下良好基礎。
(二)組織教學實踐
教師組織學生學習閱讀課程期間,應妥善利用教學方式。新課改后,教師應將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將教學內容進行實踐化的轉變,采用情景劇或分角色朗讀方式,將閱讀文章中存在的人物關系、情節遞進關系加以深度的學習,由此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
比如在學習《荊軻刺秦王》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讓學生自行分組,于組內分角色通讀全文,并選擇一組在全班進行閱讀展示,通過指正文言讀音、語句語氣、斷句等問題,讓學生的感情更融入荊軻刺秦這一歷史事件中,從而發揮出較高的閱讀水平。
(三)引導教學反思
教師為提升高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應在閱讀課程深度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教學反思工作,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高階思維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培養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教師一堂課不能對所有學生都進行足夠的照顧及關注,所以要將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通過對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反思,能準確認識到知識的欠缺,從而便可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的彌補,填補學習短板。
比如進行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閱讀學習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對小路、荷花、月色、池塘等意象做出分析解讀,學生在做出自己的解讀后,教師結合學生給出的答案及還未想出的答案進行分析,學生借此機會,便可準確了解自己的學習短板及思維的不到位處,由此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高階思維。
(四)增設教學評價
語文學科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起到很大促進作用,教師借由教學評價,給閱讀課程的有效性提供參考依據,改善教學內容,提升教師開展閱讀教學的能力。語文閱讀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相互配合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應更多吸納課堂評價數據,在后續閱讀教學中不斷完善個人教學能力,以巧妙的語文教學模式,促進學生鍛煉出高階思維。
四、結論
綜上,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促進語文閱讀能力增長,首先應為學生構建起深度學習的教學體系,在體系內融合各項教學手段,培養閱讀高階思維。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探究閱讀本質等方式增強高中生閱讀能力,另外借用好提問機制、組織教學實踐、引導教學反思、增設教學評價等方式加大提高學生高階思維培養的力度,滲透高中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目標。教師應結合新課改教育方針,在課程中不斷融合全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課程的深度學習,進而培養學生閱讀高階思維水平,進一步提升學生語文課程的綜合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余樹財.基于高階思維培養的概念為本的閱讀教學策略微探[J].教育科學論壇,2020(28).
[2]劉俊峰.深度學習視域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的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1).
[3]谷爽姿,楊李娜.以表現性評價培養高中學生的語文高階思維能力[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7(4).
附? ? 注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學科深度學習與高階思維研究》(GS[2020]GHB16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管仲英,女,1975年生,甘肅渭源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新課改下高中語文閱讀深度學習和高階思維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