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治潞



2021年,全球航空業的第一個“重磅”消息來自于行業巨頭GE公司。3月10日,GE宣布旗下的飛機租賃公司GECAS將與全球最大的飛機租賃公司AerCap合并,這筆交易價值高達300億美元。GE公司表示,GECAS和AerCap合并后,GE將獲得新公司46%的股份,并獲得約240億美元現金。根據計劃,這筆交易將在9~12個月內完成,同時也意味著GE將徹底關閉曾經紅極一時的GE金融(GE Capital)。百年潮起潮落,作為行業巨頭,GE榮枯皆歷。如今,走入盛大光環背后的GE,選擇了重新回歸主業。GE能否以此為契機,重振雄風續寫下一個百年的輝煌,值得業界關注。
迷失主業,丟失“創新”魂
如今的GE公司前身是愛迪生于1878年創立的愛迪生電燈公司。在當時摩根家族的大力支持下,愛迪生的商業版圖迅速擴張,并在1889年合并各項業務后正式更名為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從創始人愛迪生開始,GE一直都是一家富有創造力的工業巨頭企業。在百年的發展歷程中,GE逐步成長為國際化、多元化的工業巨頭,業務涉及航空航天、發電、可再生能源、醫療等多個領域,從世界最大的電氣火車頭、X射線成像儀到噴氣式發動機,GE從來不缺乏偉大的科技突破,同時也點燃了現代人類工業文明之光。GE也憑此在2012年的巔峰時期以8293億美元的市值坐上了世界最高市值公司的寶座,巴菲特更將其稱為“美國商業的象征”。然而,GE也沒有能躲過盛極則衰的規律。2012年之后,GE開始屢屢受挫,原因有很多,但總體來說,沒能堅守核心業務,丟失了企業從誕生就帶有的“創新”基因是最根本的原因。
眾所周知,杰克·韋爾奇是GE發展歷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他曾經帶領GE走上巔峰,但同時也為GE的沒落埋下了伏筆。韋爾奇時代的GE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金融業務,并大肆擴張業務范圍。但在韋爾奇時代,GE的研發支出占非金融業務營收比重長期控制在5%以下,在其卸任前后甚至跌至3%的低谷。盡管從短期來看,削減研發開支使業績報表更好看,但企業文化中創新意識和開拓科技邊界的野心的式微卻給GE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盡管韋爾奇的繼任者伊梅爾特試圖通過加快對非核心業務的剝離,來將GE這艘大船快速拖離泥潭,但現實要遠比設想的難得多。2013年開始,在伊梅爾特的主導下,GE頻繁出售資產,涉及金融相關業務的資產出售了近10筆。但是他所采取的“一刀切”的剝離方式,也備受詬病。因為,如果說韋爾奇時代令人眼花繚亂的并購讓華爾街看到的是一個帝國的崛起的話,那么伊梅爾特同樣令人眼花繚亂的資產拋售,讓華爾街看到的則是帝國的崩塌。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非但沒有緩解GE的困境,反而加重了公司的危機,并沒有扭轉其下滑的頹勢。
于是,2015年GE開始著手徹底退出金融業務領域的計劃,并進一步加快非核心資產的出售。在過去5年多的時間里,GE先后出售了一系列大型資產,其中包括以210億美元出售生物技術業務,以百億美元出售石油服務業務股權等。而2021年新年伊始,GECAS與AerCap的合并則可以視為GE徹底結束金融業務最關鍵的一步。
GECAS是僅次于AerCap的全球第二大飛機租賃公司,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GECAS擁有1650架飛機和直升機,在全球約7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00多家用戶。而以GECAS為主的飛機租賃部門是GE金融剩余業務中最大的一塊。2020年年末,GE大約有750億美元的債務,其中有超過500億美元與GE金融有關。通過此次合并,GE將可以削減約300億美元的債務,甩掉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懸在頭頂的最大債務。對此,GE公司也表示,在完成了此次合并后,GE將進一步轉型為一家業務更集中、架構更簡化的公司。未來,GE將重新聚焦制造主業,尤其是航空業務的發展,因為如今這一業務已經成為了GE“翻盤”的關鍵。
“吸金主力”受挫
如今的GE,其市值只有曾經鼎盛時期的五分之一,早已不是那個風頭正盛的GE了。然而,如今的GE已經明確了新的發展方向,并以更低調的姿態拋開過去的包袱,重新出發,再次創業。
GE集團下設的GE航空集團業務主要包括航空發動機和機載系統兩大類。與集團整體發展態勢不同,在“9·11”事件之后,GE航空業務收入一路攀升,2007年收購史密斯航空,2013年完成對意大利AVIO航空業務的收購,在航空航天百強中的排名不斷上升。從近兩年GE的財務報表中也不難發現,GE航空已經成為了集團的吸金主力。但由于受到737MAX事件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GE航空業務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由于受到兩次空難的影響,737MAX在全球范圍內停飛了近兩年,這不僅對于飛機制造商波音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對于發動機制造商GE來說同樣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盡管目前737MAX已經逐步恢復商業運營,但波音手頭仍有400多架完成總裝的飛機等待交付。數據顯示,在737MAX沒有停飛之前,GE與賽峰的合資公司CFM國際公司手握近5000臺LEAP-1B發動機訂單。737MAX的停飛對于CFM國際公司的生產、交付都造成了直接的影響,這對于本就債務纏身的GE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為了彌補LEAP-1B發動機產能的缺口,GE曾計劃提高用于A320neo的LEAP-1A發動機的產能,但疫情的出現打亂了這一計劃。由于受疫情影響,全球航空業出行需求極度萎縮,市場對于新飛機的需求不斷減少,同樣的,空客飛機交付量也大幅下滑,GE同樣也受到了影響。更重要的是,空客背后還隱藏著美歐間的角力。2020年,美國宣布將歐盟出口至美國的大型客機額外費率從10%提高至15%,這對于GE來說是另一個重大打擊。也正因為在波音和空客的身上,都存在著不確定性,因此GE近年來不斷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力度。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預測,2022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這意味著中國民航蘊含著萬億級的商機。對于如此龐大的市場,GE自然是高度重視的。為了更好地融入中國市場,GE近年來在售后服務、工業合作等本土化戰略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GE在中國市場針對主流的民用航空發動機產品都建立了維修廠,GE開放式的維修網絡還吸引了許多中國的維修企業加入進來,支持國內各航空公司6000多臺發動機的運營。同時,GE在大中華區的維修網絡已經覆蓋了7家MRO大修廠,可以確保國內航空公司使用的發動機能夠實現本地維修。
除此之外,GE還與廣漢航空發動機維修培訓中心合作,為中國民航局、航空公司進行人才培養。未來,在成都天府機場投入使用之后,該中心還將遷至天府機場,進一步提高培訓規模和培訓能力。與此同時,GE還在上海設立了機隊維修中心,這是GE除美國以外全球唯一的支援中心。
同時,備受關注的ARJ21和C919飛機都采用了GE及其合資公司的動力裝置。尤其是ARJ21飛機投入航線運營之后,GE在中國建立了一系列的支援網絡和服務,如今CF34發動機已經可以在國內做航線維護培訓;LEAP發動機已經在四川和珠海的大修廠建立了快修能力,未來GE還計劃在中國建立LEAP發動機的大修能力。從賣產品到重服務,GE在中國市場戰略的轉變足以體現其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
回歸路上的技術轉型
在GE致力于金融擴張的20年里,世界經濟已經從工業時代發展到了工業互聯網時代,但GE由于忽視了云計算、電子商務、自動化設備、AI人工智能等工業4.0核心技術的嫁接和發展,在激烈的科技競爭中失去了先機。如今完成業務“瘦身”的GE在回歸主業的道路上,開始重新尋找彎道超車的機會。
數字化轉型是GE涅槃之路中不得不提的話題。2012年,GE在業內率先扛起工業物聯網的大旗,2015年正式推出工業云平臺 Predix,2016年宣布與微軟進行合作。此時的GE管理層對數字化轉型寄予厚望,甚至一度希望將GE從實業領域拓展到軟件平臺,并投入大量的資金希望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但最終的結果是利潤和投入相差懸殊。這直接導致了2018年,GE再次對公司戰略進行評估,明確了未來將聚焦航空、發電和可再生能源三大板塊。此后,GE在技術上的投入更有針對性,尤其在航空領域有不少可圈可點的成績。
在全球民航業進入“智慧民航”的大背景下,GE航空研發了多款新技術與新產品。航空大數據分析系統就是其中的一個。這是一個全面的飛行數據處理系統,它可以集成包括飛行數據、天氣、導航、飛行計劃和其他操作數據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數據源,通過強大的分析引擎,為航空公司提供運營維護方案,降低運營成本。
在航空材料領域,GE近幾年不斷加大對陶瓷基復合材料(CMC)的研發投入。CMC的密度是鎳基合金的1/3,強度則是鎳基合金的兩倍,且耐高溫能力提升了100℃~200℃。自1986年獲得第一個CMC專利以來,GE公司在30多年的時間里持續投入了約10億美元,以替代目前廣泛使用的鎳基合金。首個投入使用的CMC零件是LEAP發動機的高壓渦輪一級外環,在GE9X中,共有5種零件采用CMC材料制造,包括燃燒室內襯和外襯、高壓渦輪第一級葉冠和高壓渦輪出口導向器以及高壓渦輪第二級葉冠等,其運行溫度也比LEAP發動機中的CMC零件更高。
GE預測,未來10年航空發動機對CMC零件的需求量將增長10倍。因此,GE一方面通過“內外兼修”的方式,保持CMC材料生產、制造的持續領先地位;另一方面積極在美國本土建立CMC供應鏈,以實現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過程生產,掌握整個流程以保證未來航空發動機所需的最新材料。
在先進生產工藝方面,3D打印技術是GE航空近幾年研發的重點。目前,LEAP系列發動機的燃油噴嘴就是由3D打印的方式制造的。過去發動機上的噴嘴由十幾個零件組成,采用3D打印技術則可以做到一次成型,而且比傳統工藝生產的減重25%。
此外,GE航空的顛覆性技術已開始在全運輸生態系統中布局。在未來超聲速飛機發動機的研發上,GE推出了Affinity發動機,該發動機將用于美國Aerion公司的AS2超聲速公務機。
從今天GE航空的身上,業界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曾經勇于創新的GE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