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劉波,高級教師,現任職于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教科所,鎮海區“研之樂”讀書會負責人,教師閱讀推廣人,獲評2015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響力人物。著有《教師閱讀力》一書。
《教育家》:根據您對一線教師的觀察和了解,您認為當下中小學教師整體閱讀狀況如何?影響教師讀書熱情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劉波:我關注中小學教師閱讀已有近15年的歷史。應該說當下教師的整體閱讀狀況依然不容樂觀。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已連續八年被寫入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群體由于其職業性質,理應成為全民閱讀的先行者和領跑者。但目前來看,教師的應然角色和實然狀況還存在很大落差。
我認為,不能孤立地看待教師閱讀,而要將其放到時代背景中去解讀。
首先,教師的閱讀同樣受到移動互聯網的沖擊。在移動互聯時代,碎片化閱讀盛行,具有“奶頭樂”性質的短視頻等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注意力。從調查數據來看,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0本,甚至還不如2013年的4.77本。而人均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則從2013年的21.70分鐘增加到2020年100.75分鐘。在這一點上,教師作為社會人,同樣難以免俗。
其次,從教師群體本身而言,閱讀情況不理想主要由以下因素“合謀”而成。
一是工作比較忙碌。常規教學、班級管理、教科研,還有很多零零碎碎的工作,很多教師把讀書時間少的原因歸結為負擔太重,據了解這也基本屬實。二是缺乏閱讀氛圍。因為身邊的教師大多不怎么讀書,所以自己不讀書也感到無所謂。三是缺乏閱讀興趣。教師的閱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職業性閱讀,要形成合理的閱讀架構,不是率性而為的。但專業閱讀往往是無趣的,而且很多教師在學生時代也并未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走上工作崗位后也沒有有意識地“補課”,所以很多教師的閱讀興趣沒有真正培養起來。
當然,也有少部分教師非常熱愛閱讀,并在閱讀中實現專業成長。他們工作同樣忙碌,卻有著強烈的內在閱讀動機,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反而能發揮鯰魚效應,帶動其他教師共同閱讀。
《教育家》:您認為這背后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劉波:其一,教師的讀書狀況與工作成效沒有太大關系。在對教師進行評價考核時,往往還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主要評價標準?,F在很多學生分數的提高,往往是靠刷題刷出來的。但現實中,一般不會去分析學生分數背后的“含金量”。盡管一些學生的成績“含金量”比較低,但一般也不會影響對教師的評價。
其二,閱讀促進教師的成長,并不是速效的?,F實中,不是每一位教師都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氣,如果長時間內沒有看到效果,很多教師可能就堅持不下去了。因此,很多教師雖然認同閱讀很重要,但并沒有把閱讀放到最優先級的位置。
其三,大多數教師并沒有真正把閱讀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工作忙碌的時候,自然就沒時間閱讀了。即便有了大段的時間,有的教師可能會安排其他更感興趣的事情。如果教師不把閱讀融入生活,沒有明確的閱讀計劃,沒有較強的閱讀行動力,閱讀往往成為“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忙起來靠邊站”的事。
《教育家》:針對教師閱讀力,您提出了閱讀動力、閱讀能力、閱讀毅力、閱讀產出。中小學一線教師在這幾個層面上普遍存在哪些問題?
劉波:中小學一線教師存在閱讀動力不足、缺乏閱讀毅力、閱讀產出不夠這三方面的問題。我認為增強閱讀動力是第一位的,可以探索有效的激勵機制來喚醒教師的閱讀意識,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這是務實之舉。缺乏閱讀毅力,主要體現在當下中小學教師閱讀量不大,可以通過發起讀書活動、成立讀書組織,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讀書機會。教師提升閱讀產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寫讀書心得體會入手,在讀寫結合中提高教育寫作水平,但這需要有意識地引領,否則很多教師不會主動去寫。至于閱讀能力,對中小學教師而言基本不成問題,而且可以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