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茜 李香玉

一名優秀教師的成長離不開高質量書籍的滋養。于教師而言,讀書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更是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漫長的閱讀之路,是一段艱苦而歡喜的旅程。在這條路上,學校如何成為教師閱讀的引領者與推動者,助力教師突破閱讀誤區、建立正確的閱讀觀,并通過閱讀接近教育的本真?
關鍵詞:破
《教育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閱讀盛行,具有“奶頭樂”性質的短視頻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注意力,在這一點上,教師作為社會人,同樣難以免俗。如何引導教師走出“舒適區”,踏上讀書引領成長的道路?
魏智淵:引導教師走出“舒適區”,踏上讀書引領成長的道路,通常主要的方式是任務驅動,或者說問題驅動。因為對于專業發展來講,閱讀是工具。因此,重要的是創造需求。如果學校一味地向教師強調應試,就難以產生閱讀需求;相反,如果學校推動課程改革與探索,那么教師的閱讀動機就會大大增強,在這個背景下,閱讀更易于被接受,且更容易發揮作用。因此,無論是專業發展還是專業閱讀,起點都是“問題”。當真正把課程的問題變成教師的問題時,教師就會“被迫”去尋找資源,專業閱讀也就這樣起步了。
湯勇:大多數人都喜歡待在“舒適區”,但就如“溫水煮青蛙”的道理一樣,在“舒適區”待久了,人就會產生惰性心理,安于現狀,慢慢喪失危機意識。在閱讀領域,教師要走向“深水區”,由碎片化閱讀、消費型閱讀,走向“磨腦子”的閱讀、積累型閱讀。如何走向“深水區”?首先,校長要發揮引領作用,告訴教師讀書的意義何在。教師工作專業性很強,必須有很強的專業支撐。教師讀書,往往是最好的備課,是最有效的成長。同時,教師的閱讀經驗,往往也是學生的精神資源;教師的閱讀行為,更是對學生的最好示范。未來已來,教師只有在不斷的讀書學習中才能走向未來。其次,涵養教師的閱讀興趣。一方面,引導教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展開閱讀,莫要一開始就讀很深奧的書籍,若教師自身的閱讀能力跟不上,則容易失去讀書的樂趣;另一方面,要讓教師帶著問題去讀書,基于教育教學中的真實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閱讀,從而激發教師的閱讀興趣。
《教育家》:教師讀書要避免走入哪些誤區?
魏智淵:無問題閱讀,是教師閱讀最大的誤區。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閱讀極容易進入“舒適區”,導致從閱讀中獲得虛幻的滿足,但卻無法帶來實際的能力提升。甚至有部分閱讀者,用閱讀去取代問題解決,形成了有些教師讀書多卻教不好書的奇怪現象。
淺閱讀,是教師閱讀的第二大誤區。流行的膚淺作品,傷害教師的理解力,讓教師對教育本身的繁難和復雜缺乏深入探索的精神,滿足于表面的解釋。而真正要從閱讀中獲益,就必須對常見的經典進行深入鉆研。因為經典作品,有利于教師理解教育教學的底層邏輯,從而提高認知水平和思維深度。
袁衛星: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話:“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教師干的是立德樹人的事業,首先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因此,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建立自己的藏書庫,使書籍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向它們請教。這是教師成長的一大要訣。有一些教師,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只讀兩本書,一本是教材,一本是教參,那肯定不行。從我的實踐經歷來看,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讓我完成了第一次成長,由一名職初教師成長為骨干教師;而教育原理知識、學生方面的知識讓我得到二次成長,走向新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師讀書,要從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走向教育原理知識和學生方面的知識。
關鍵詞:立
《教育家》:學校如何成為教師閱讀的推動者?校長可以為教師閱讀做些什么?請從機制建設和氛圍營造方面談一些建議。
魏智淵:教師閱讀往往存在幾個障礙:無動機、無資源、讀不懂、難堅持。學校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做工作。一是建設高品質的讀書會,讓讀書成為一種校園生活方式。學校層面的讀書會,可以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的通識經典為主;教研組層面的讀書會,可以學科相關的經典為主。讀書會首先是一種文化建設;其次,教師在漫長的共讀中,易于形成共同的語言,自然而然就提升了整個學校的閱讀層次。二是引進一些相關領域的專家,在書目推薦、經典解讀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幫助教師開闊視野、突破難點。三是通過持久的變革,促使教師讀書。這是最重要的一條路,也是我在做校長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最有效率的一條路。一旦變革發生,教師就必須通過閱讀等手段來重塑經驗,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教師閱讀,并且提升了教師成長與學校發展的速度。
袁衛星:首先,校長應從自身做起,做一個熱愛讀書的人。書籍往往能把讀者帶入一個思考和反省的境界。身為校長,需要的正是思考和反省。而現實中,有的校長是不思考的,也不懂得反省。這時候,一冊在手,就顯得十分重要。一本書,哪怕是一本寫現實生活、教育中所發生的事情的書,親眼看見和在書中讀到也是有所不同的。讀書時,我們可以抽身出來,做一個冷眼旁觀、冷靜分析的人。我想,校長是不會讓書架上的書落滿灰塵的。因為,書上落滿灰塵,他的思想也會銹跡斑斑,他也就無法讓學校成為教師閱讀的推動者。
其次,學校可以成立教師讀書會。我們學校的教師讀書會一共有88名成員。這里沒有專設會長,只是由工會的教師們負責日常的活動組織。在“把學校建設成圖書館”的理念帶領下,讀書會更像是愛書人的思想聚會,讓教師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一片可以放松心靈的天地。除了分享閱讀心得,讀書會還通過文化講座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閱讀成為教師的日常活動,促進教師成長,提升教師素養。
湯勇:其一,校長要帶頭讀書,做書的崇拜者,成為師生讀書的榜樣,用自己的讀書理念和行動,影響和帶動師生讀書。一個喜歡讀書的校長帶領一群喜歡讀書的教師陪著孩子們一起讀書,是教育最美的樣子。其二,校長要營造讀書氛圍。除了充分利用好圖書室、閱覽室、圖書角,為師生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外,還要利用學校的文化墻、校園廣播站與電視臺,渲染濃濃的讀書氛圍,也可以設定校園讀書日或者閱讀節,讓師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讀書的氛圍。其三,校長要讓書籍主動“撞入”師生的生活。當圖書成為學校分布最廣的資源時,想不被書籍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校長應智慧地將圖書館、圖書室里的書“請”出來,通過書架、書櫥、書壁、書柜、流動書車,讓書漂流在學校的每一處空間,讓師生隨手可拿、隨地可取、隨時可讀。其四,校長要著力研發完整的閱讀課程體系。在研發過程中,增強教師研發閱讀課程的意識,提高教師研發閱讀課程的能力,讓教師閱讀與教學教研緊密結合、互相促進。其五,校長要用心架構評價機制。唯分數的評價,把教師的教學質量、專業成長和閱讀天然分割開來。于是導致最該讀書的教師不讀書。因此,校長應堅持和諧、健康的教育質量觀,對教師進行閱讀素養評價,建立教師閱讀檔案,健全完善教師閱讀段位晉級、閱讀激勵評價機制等。通過評價導向,喚醒教師心中的自我,讓教師從“要我讀”到“我要讀”,最終實現建設書香校園的終極目標。
《教育家》:如何激發教師閱讀的內生動力?
湯勇:激發教師閱讀的內生動力,首先要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一名教師若是把教書育人當作其人生的事業、生命的追求,便會自然地產生提升自我能力與素養的迫切愿望。當他意識到自己在專業上有所欠缺時,便會形成持續學習的內生動力。我很難想象,“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教師會去主動讀書。所以,要把教師閱讀這件事放在教師對于自身職業認同的高度上去推動,把教師對于職業、學生的熱愛轉化為其閱讀的動力,這樣的閱讀才是可持續的。
魏智淵:教師不愿意閱讀,往往是因為閱讀沒有用。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原有的經驗模型已經足以應對教育教學的要求,教師便進入了“舒適區”,很難有動力進一步提升。因此,往往新教師成長最快,逐漸成熟后,速度就慢下來,直到完全停滯。而內生動力,源自讀書有助于工作或成長所帶來的成就感。問題驅動式的閱讀,最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內生動力,還源自學校的文化氛圍。如果學校領導重視讀書,經常開展共讀活動,并通過閱讀與教師們達成一致的文化理念,那么,整個學校便會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
關鍵詞:引
《教育家》:如何在讀書中尋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這是許多教師關心的問題。請從“讀什么”和“怎么讀”兩方面給一些建議。
魏智淵:在讀書中尋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是一個難點。這個難點的形成,是教師行業缺乏專業性所導致的。缺乏專業性,就會導致大量虛假的理論知識與片面的經驗之談涌現,這些都無法促進教育教學真正地發展。名師滿天飛,就是缺乏專業性的表征。
讀什么?要盡量減少教育散文的閱讀,這是教育類圖書的主流。要增加專業書籍的閱讀,例如專業地解釋教育、談論管理、剖析實踐的作品。我會重點推薦三類書。一是相關領域研究專家的通俗讀物,例如《教育的目的》《給教師的建議》《兒童紀律教育》等;二是一線高水平教師的實踐總結類作品,例如《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跡》《孩子們,你們好》等;三是實用的工具類圖書(不一定是教育領域的),例如《老師怎么和學生說話》《清單革命》《麥肯錫方法》等。
怎么讀?教師讀書應該重視研究與審辨。我認為,圍繞問題或主題進行的研究性閱讀,才是閱讀的主流,輔之以經典研讀,才是合理的閱讀方式。研究性閱讀重在信息的快速汲取和審辨篩選,經典研讀重在大觀念的建構,相互配合,才是構筑閱讀經驗的最好方式。
湯勇:讀什么?一要讀教育報刊,教師可從中了解當下前沿的教育理論、最新的教育動態,從而思考如何去教育面向未來的學生。二要讀專業的教育理論書籍,有助于教師提升教育素養,改進教育方式。三要讀人文經典書籍,涵養教師人文情懷。教育是面向人的事業,人性的觀照至關重要。許多教師眼中只有分數,便是缺乏人文情懷的體現。四要讀童書,教師讀孩子喜歡讀的書,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蹲下身”來教孩子,同時也使自己保有一顆童心。
怎么讀?教師讀書要做好積累,并善于記錄、善于梳理、善于總結,讓讀過的書化作營養融入生命。教師讀書還要善于反思,以書為鏡,觀自身得失。通過反思提升教育專業素養,改進教育教學方法,讓教育教學符合教育規律、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回歸生活,回歸人性,回歸自然,回歸本真。另外,教師要學會寫教育敘事。寫作是讀書的最高境界。從閱讀,到反思,再到寫作,就是從輸入到輸出的一個過程,如此形成一個完整的讀書鏈條。
《教育家》:如何引領教師通過讀書探尋教育的本真?
袁衛星:“純粹的教書能享受到一種樂趣,純粹的做學問能享受到一種樂趣,邊教書邊做學問,能享受到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樂趣。”這是先賢梁任公說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師要做一個研究的實踐者、實踐的研究者。那應怎樣做呢?
我想,閱讀、思考、實踐、創新是關鍵詞。借用朱永新教授的觀點:“閱讀能讓我們豐富起來,能讓我們站在大師的肩膀上,用人類那些最偉大的教育智慧來武裝我們,來提升我們。”但僅僅閱讀是不夠的,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閱讀是學的話,那寫作就是一種思。思是反思,是指教師要學會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舉個例子,一次公開教學,我執教《安恩和奶牛》。在對文本深度解讀的基礎上,我進行了自以為“巧妙”的設計:奶牛是一頭什么樣的奶牛?安恩是一個什么樣的婦人?為什么是“安恩和奶牛”,而不是“安恩賣奶牛”,也不是“安恩的奶牛”?如果文題變為“我和奶牛”“安恩和我”,你有什么需要表達?……后來,我把當年的課堂錄音整理成文字時,就有問題直入腦海:平時學生閱讀,自己會想到這幾個問題么?平時學生閱讀,會如課堂上被教師領著那般跳著讀、挖著讀么?想著想著,不覺背上冒汗。我口口聲聲說要“以學為中心”重建教學關系,可是為什么到了自己的課堂里,還是走不出老套呢?于是我開始改變。我以金圣嘆批注式閱讀為典范,在課堂中引入“圈點勾畫”,以一個“領讀者”的姿態,和學生一起老老實實從文章題目入手,從第一段到最后一段開始“原生態”的閱讀教學。效果竟比原來的“精心設計”要好,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就這樣教學了一段時間,又有一天,我讀到英國學者羅貴榮(Roger Greenaway)提出的“動態回顧循環”的引導技巧,即4個“F”的提問重點——Facts(事實)、Feeling(感受)、Finding(發現)、Future(未來)。我覺得這4個“F”正是閱讀素養形成的較好路徑,于是便開始在“圈點勾畫”的基礎上,和學生在課堂里進行“游戲式”的“4F閱讀”。我帶著代表4個“F”的4種不同花色的撲克牌進入課堂,給課堂帶來了一場深刻的閱讀革命。總而言之,教師不能死讀書,教師讀書要和思考、實踐、創新聯結起來。這樣才能促使自己從模仿走向反思,從經驗走向理論,從同伴互助走向專家引領。
魏智淵:要探尋教育的本真,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向經典追尋,尤其是對于教育目的的追尋。像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乃至于可以向孔子和柏拉圖尋找啟發。這種追問,是道的追問。“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種追問的價值不言而喻,能讓我們在紛繁之中抓住要害,從而擁有堅定的價值觀。另一條路,或許更重要,就是向內問詢。這是一種自我的省察,是通過“求其放心”來達到對教育的本質的領會。教師也可以通過閱讀一些與自我認同有關的書籍增加自我省察的力度,例如《教學勇氣》《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等。不過歸根結底,只有教師自己能給生命意義一個答案。這個答案,既是本真純粹的,帶有普遍性的,又是唯一的,是教師個人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