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明 盧明
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更需要科學診斷學情,實施有效干預。美國學者庫恩提出,學習投入由行為、情感和認知三個方面組成。其中,認知投入是指學生對自己、學校、老師和同學的感知和信念,如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感知到老師及同伴的照顧、追求和期望等,還包括在學習中認知策略的使用、集中注意、完成任務、對挑戰性工作的喜愛等。根據這一理論,參照國內外各類學生學習投入問卷,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設計了校本化的認知投入測量工具,主要從課堂學習的正確認識、知識的理解與學習方法、新舊知識的聯系、知識的反思與總結、課堂時間的分配六個方面設置問題,以期從認知投入的角度發現中學生學習背后的問題,從而采取有效干預措施,提高學習品質。
認知投入的診斷與分析
課堂學習認知投入是指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正確認識以及對課堂知識的深層理解程度。我們利用測量工具對本校高一學生的課堂認知投入進行測量,并對回收后的有效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結果顯示,學校高一學生課堂認知投入水平總體較高,但在“采用不同方式對知識進行加工理解”“對知識進行反思與總結”這兩方面得分較低,由此反映出學生的深層次認知有待提高。首先是知識學習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層理解。在“課堂上會采用多種方式對知識進行加工理解”題項中:只有14%的學生在課堂上總是會采用多種方式加工理解,28%的學生屬于經常采用多種方式加工理解知識,還有將近57%的學生處于有時、較少和從未對知識做出加工理解的狀態。其次是缺少對知識的反思和總結。在“課堂上會對學習的知識進行反思總結”題項中:僅有8%的學生總是會對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進行反思和總結,34%的學生經常會進行反思和總結,57%的學生處于有時、較少以及從未進行及時反思的狀態。
認知投入精準干預
認知投入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素質,是一個人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是學生的終身財富。本校學生的認知主要處于淺層次認知,習慣以死記硬背、機械重復記憶等方式學習,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的素質提升與持續發展,更不利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怎樣才能改變學生的認知結構,從簡單重復走向組織策略呢?學校以思維導圖為手段,在全學科范圍內利用思維導圖工具干預學生的認知投入,從具象到抽象,從淺層次的重復到深層次的構建,從零散線性化到結構系統化,使認知走向深入。
如高一物理《萬有引力》一課,常規性的板書無法體現現代教育的“圖形化、結構化、模型化、抽象化”等思想;而思維導圖式板書,則能體現“分析推理、類比對比、總結歸納、模型化、抽象化、圖形化、結構化、邏輯性”等特點。這樣的認知策略干預,有利于學生認知投入的改變與提高。同理,預習筆記、課堂筆記、復習知識網等,都可以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通過甄別、比較、概括、總結、聯系,構建知識體系,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學生在自主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改進了自身的認知策略,增強了認知投入度。我們進行了一年的干預后再次進行認知投入測量,結果顯示,思維導圖對于干預認知投入,有較為明顯的效果。
未來的教育,需要教師科學診斷,準確把握學情,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需要。未來,科學診斷、精準干預、有效評價將引領教育的發展,進一步激發教育內在活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