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旭

吳旭平(中)在樂齡學習中心為老師培訓。(受訪者供圖)

林欽燕帶著孩子們搭建的“蚯蚓之家”“茉莉花園”“愛心菜園”等成為社區一抹亮色。(閆旭 攝)
01
家住福州市晉安區象園街道連輝社區的趙萍阿姨,最近一段時間“樂得忙碌”。上了7節培訓課程并結業后,擅長拉丁舞的她,成為社區一名“準樂齡老師”。
“臺灣的吳教授,專門培訓大家怎么授課,我們收獲很多。”今年70歲的趙萍阿姨,自退休后便開始學習拉丁舞,沒想到有一天會成為社區里的老師。“我現在每天參加拉丁舞表演隊的活動,平時也幫忙培訓新隊員,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有很多表演。過段時間,我還會在樂齡學習中心給老伙伴們上課。”趙萍阿姨開心地對記者說道。
趙萍阿姨口中的“吳教授”,是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臺籍副教授吳旭平。去年5月以來,連輝社區里常常出現吳教授和穿著藍色馬甲的福悅社工們的身影,老舊社區開始煥發新生機。
“臟亂差”的局面一天天改變;垃圾被分好類,物盡其用、變廢為寶;花花草草多了起來……這些,社區里的老人們都看在眼里。然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感覺到社區變得越來越文明,治安越來越好,老人、小孩受到更多關心和照顧。
02
過去,兩岸社區治理經驗交流多展現在論壇互訪層面,交流載體不多。晉安區深耕“社區家園”理念,近年來借鑒臺灣社區治理的先進做法,探索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的新路徑。
全國首個兩岸社區交流中心,在晉安區揭牌成立,努力使社區交流常態化;榕臺“虛擬社區”搭建起來,衍生各類社區營造師、社工志愿者“專業群”;閩臺城鄉社區治理研究院成立,暢通專才對接,按照一專家團隊、一社會組織、一社區的總體思路,打造16個資源稟賦各異的城鄉精品示范村(社區)。
吳旭平指導福悅社工參與象園連輝社區等老舊小區改造,進行“一門一院一墻”治理,創設“輝同繁響”三社聯動品牌項目。
比如,“社區微議事”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提升居民對于社區的歸屬感與自治能力;“鄰家媽媽”開辟了社區公益市場,實現居民能力展示、社區服務、個人發展的良性循環;“愛心敲門隊”發掘社區困難群體,把關懷送進家門,創造社區鄰里友好的空間。
趙萍阿姨在連輝社區住了30多年,自行車曾弄丟了10余輛。在她的印象中,過去社區老舊,沒有物業,治安不好,雜草遍地,夏季蚊蟲滋生。“現在各方面都規范了很多,有保安、有物業,治安、環境都很好,社區的變化太大了。”趙萍阿姨欣喜地說道。
改造連輝社區,吳旭平的愿景是,“讓每一個人覺得社區很安全,也很開心地來參與社區活動”。
吳旭平2010年進入臺灣高校工作,專攻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他,在臺灣常常到社區服務,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建立社工機構。“我們通常采用共學、共餐、共辦的‘三共’服務模式,讓社區的老人一起學習、一起吃午餐、互相陪伴,實現社區居家養老。”吳旭平說道。
2015年,吳旭平從臺灣高校辭職,“跨海”來到福建發展。在臺灣“深耕”社區營造多年的經驗,也被他帶到了福建,“因地制宜”探索出融合兩岸經驗的新的社區營造模式。
“大陸的社區治理,過去大多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而臺灣則是自下而上。”吳旭平說,因此,在晉安區這個兩岸社區治理經驗融合先行區,他希望把這兩種模式融合起來,更多地關注居民的需求。“我們中國人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希望在‘近鄰’們心靈契合的情況之下,再由黨建的方式來讓大家有服務奉獻的精神。”吳旭平解釋道。
03
被評為福州首批“閩都英才”的社工林欽燕,帶領福悅社工入駐社區后,大家通過調研發現,連輝社區大部分家庭屬雙職工父母,忙于工作的同時缺乏對子女看護,孩子們經常在小區內追逐打鬧,很不安全。于是,社工團隊成立“連輝小私塾”,鏈接高校、社會組織,免費開設國學、科學實驗、小記者培訓,給社區青少年提供“四點后學堂”,并組織孩子們參與社區環境美化。
走在社區里,隨處可見在悠閑散步、玩耍的老人和小孩。在吳旭平指導下,林欽燕帶著孩子們搭建的“蚯蚓之家”“茉莉花園”“愛心菜園”等社區七彩花園,成為社區一抹亮色。養蚯蚓可以消耗一些廚余,蚯蚓糞可以轉化為有機肥養花種菜,孩子們分工明確,忙得不亦樂乎。隨著隊伍日益壯大,社工們開始帶領孩子組建“小公民”協會,培養青少年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
“社區改造就是在這里開展‘一老一小’的活動。‘一小’就是‘連輝小私塾’,‘一老’則是正在開展的樂齡學習中心。”吳旭平說,社區營造很普遍的一項工作是讓老年人來參與學習,而連輝社區的樂齡學習中心,最大的特色在于培育社區里有一技之長的老人當樂齡老師,教社區里的其他老人。
連日來,樂齡學習中心的“健康小課堂”、長者音樂班、“智享銀齡”長者智能手機班相繼開班,一座難求。
59歲的翁美榕,去年疫情發生以來,在福悅社工的指導下常在社區做義工。近來,她也忙著參加樂齡學習中心的各項課程。“以前我對這些不感興趣,現在社區里環境好了,活動多了,我們都很喜歡參與進來。如今我種花、畫畫、鋼琴、廣播,樣樣都學起來了。”翁美榕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我8歲的小孫子就‘丟’在旁邊的‘連輝小私塾’,我們都覺得社區的生活比以前有趣多了。”

福悅社工與社區長者們在樂齡課程后合照。(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