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丹
(南京宸嫣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1100)
城市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口不斷增加,生活和工業用水排放量增多,會對水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河道水環境污染,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城市發展中重視經濟要素,忽視環境保護,走先開發再治理的道路,經濟發展的代價是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二是水環境問題復雜,不僅治理難度大,而且涉及周邊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對治理工作提出了高要求[1]。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目前生物修復技術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廣泛,以下結合工程實踐進行探討。
簡單來說,生物修復技術就是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來修復遭受污染、破壞的環境。在城市河道中,由于水環境復雜,以生物修復技術為主,同時輔以人工干預措施,成為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從實際應用來看,生物修復技術包括植物修復、動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等技術類別,主要措施是生物促生、生物通氣、生物強化方法等,對不同的污染問題進行針對性治理。
和傳統污染治理技術相比,生物修復技術的優點是:①應用范圍廣,可對整個水域進行治理,不僅修復效果好,而且用時短,能有效去除水體中的污染物。②修復技術措施的成本較低,具有長遠的治理效能,有利于降低政府部門的資金壓力。③污染治理時,污染物在原地被清除,能減少運輸、特殊處理等情況,治理操作簡單,具有較強的可行性。④污染治理過程中,不會形成二次污染,能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干擾,突出環保特性。
河道水環境中的氧氣,主要來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動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利用植物修復水環境,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挺水植物,經光合作用向水體提供氧氣,維持正常的生態循環。二是沉水植物,可處理水中的營養鹽,防止營養鹽釋放和擴散,保持水體化學組分的穩定性,防止富營養化。三是浮游植物,可處理水體表面的污染物,發揮出水體凈化的作用。
生物強化技術,是在污染的水域中投放微生物,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毒有害成分,減輕污染等級。該技術應用時,要對微生物的活性進行監控,防止影響水體的原生態系統。生物促生技術,是利用水體內原有的微生物,促進其繁殖生長,提高污染降解能力[2]。例如:向水中供氧,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增加種類和數量,減輕水體污染程度;水體環境改善后,微生物的活性增強,能提高污染降解能力,形成良性循環。
生態護岸是以植物為主,以土木工程為輔,兩者相結合進行環境治理,能對河道的坡面進行防護,發揮出防洪、排澇、自凈等功能。該技術的應用,護岸作為水體和陸地的緩沖帶,能為生物提供棲息地,利用植物或動物凈化水體,保持水環境生態平衡[3]。工程實踐證實,生態護岸技術不僅能保證河岸邊坡的穩定性,還能提高水體對土壤的滲透性,有利于水體和周邊環境進行能量物質交換。
底泥氧化是利用微生物定向擴增的原理,采用靶向給藥技術,將藥物注射到河道的底泥層。一方面,有利于底泥層中的生物增殖生長,加快有機物的降解速度,改變水體的黑臭現象;另一方面,能控制污染物在水中擴散,緩解水體富營養化,修復整個水環境。
河道水體黑臭的根本原因是水中的氧氣含量低,影響動植物和微生物生存,對污染物的分解能力降低。人工增氧技術,就是向水體中增加氧氣含量,促進動植物和微生物生長,構建河道生物的多樣性[4]。例如:使用高壓設備,將空氣或氧氣導入河道水體中,改善水生物的生長條件。此外,湖水循環系統可以看作人工增氧的變體,可加快表層水和深層水的循環、置換速度,來提高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在好氧狀態下,金屬離子還原后發生氧化反應,然后沉淀在底泥中,能減輕重金屬帶來的污染。
以南京市秦淮區黑臭河道綜合治理項目為例,其中西玉帶河(秦淮段)黑臭水體整治工程(圖1),該河道北起中山東路、南至明御河,全長1200 m,河道上口寬10~40 m,水面面積3.24 hm2,兩側綠化保護帶各5 m。本片區四面環水,北面有玄武湖,西面為外秦淮河,南面為外秦淮河,東面為月牙湖、護城河,東南角有清水塘、白鷺洲。片區內水系縱橫交錯,內秦淮河流域支流和玉帶河等水系交相呼應。經濟社會發展,沿岸人居密度提高,居民生活在水域周邊,面對臟亂環境降低了生活質量。根據水質檢測結果顯示,西玉帶河河道上3個檢測斷面水質均達到輕度黑臭級別,需要對其進行綜合整治。

圖1 西玉帶河(秦淮區)水域位置
(1)外源污染。河道外源污染主要有兩類:①點源污染。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或者處理后污染負荷未降到河道允許的環境容量范圍內,就排入了水體。②面源污染。主要是降水排入水體帶來的污染,研究表明,初期雨水的污染,某些重要指標例如COD遠大于城市生活污水,對水體帶來的損害不次于污水下河。本次整治工程,北側中山東路合流管為分流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內,東華門處一道污水管污水直接排河,因此本次考慮對其實施截流改造,將污水接入現狀西玉帶河截流管內,防止污水下河。西玉帶河中部由于南京航天航空大學食堂污水直接排入截流管,導致管內於堵嚴重(該處于2015年12月清疏完成),建議環保部門責令其餐飲污水進行預處理后再排入市政污水設施。
(2)內源污染。內源污染主要來自于河底淤泥中污染物的釋放。是河道的環境容量低,水源缺乏,水動力條件差,水體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等,降低了河道的環境容量,影響對污染物的消解能力。西玉帶河(秦淮段)距上次清淤已有8年之久,根據現場測量資料,河道內的淤泥量約0.3~0.6 m。
對該河道水環境污染進行治理,近期目標是通過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生態修復等工程措施,基本實現消除河道黑臭;遠期目標是通過整個流域同步整治,改善水體生態環境,形成水清、岸綠、景美的城市景觀河道。在工作目標的指引下,可采取的修復措施如下。
(1)控源截污、清淤疏浚。2016年4月初西玉帶河清淤、截污開始施工,施工采用干河水利沖挖方法清淤,于5月底全線完成清淤、截污工作。清淤采用排水干塘隨后水力沖挖,最后泥罐車裝車外運。全線總清淤量約4.3萬m3,整治污水排口7處,岸坡垃圾清理約500 t。
(2)生態修復。2016年11月進場施工,通過對河道內全線鋪設增氧管道及增氧設備、投放益生菌,種植水草,投放魚、蝦、貝類等措施,生態浮島600 m2、水生植物6000 m2;沿河截流井、溢流口均安裝防異味裝置,有效減少溢流口散發的污水異味。如此,提高水體含氧量及水體自凈能力,重建生態功能,目前已消除黑臭,水質保持穩定并逐步提高中。
(3)景觀提升改造。2016年12月進場開始施工,對沿岸侵占河道保護藍線范圍建構筑物進行拆違、征收,釋放公共空間,共拆除違建9處,征收退讓19處。①新建沿河休閑步道1.8 km,新增綠化面積2萬m2,增設廊亭、景墻小品、景觀亮化等設施。樹立“一河一路”的整治理念,促使河道與道路在景觀上、功能上相輔相成,設計方案相互對照呼應。②改造緊鄰河道的珠江路創業大街,將原本岸邊的小餐飲改造成文創店、休閑店、咖啡館;珠江路和河道交匯處的空間,打造成文化路演廣場,為人們提供辦公、休閑、居住、消費、娛樂為一體的生活環境。③對老舊小區集中整治,將零散獨立的小區進行區域整合,拆除圍墻空間建設車棚,引導居民成立業主委員會,聘請物業公司管理。④將環境治理和文化資源挖掘相結合,邀請專家學者研究河道歷史遺存和資料典故,合理應用研究成果,在河道沿線設置多個石碑、景墻,用來介紹河道相關歷史,增強居民和游客的認知度、認同感。
水環境污染治理后,如何保持是管理重點。本工程采取的管理措施如下:①精細管理。整治后的河道,按照風景區的標準進行管理,將河岸區域的環衛、停車、廣告、招牌、門前三包等作為管理重點,分片、分段、責任制管理。②人文關懷。在夏季,為了減少河道和截流井、溢流口異味和蚊蟲,安排保潔人員噴灑蚊蟲藥水,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③信息監督。建立河長責任體系,在河道設置公示牌,建立微信群,使用河道管理APP和二維碼,接受民眾監督。
河道整治前水體黑臭,沿岸環境臟亂;整治后水源清澈、沿岸整潔,不僅宜居宜業,而且重現了文化底蘊,得到居民的一致認可。分析效益如下:①經濟效益。河道周邊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帶動了產業轉型升級,尤其沿岸商業用地的價值提高,房產增值;沿岸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收入明顯增加。②社會效益。通過整治工程,在污染治理、開發旅游資源、保護歷史文化、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競爭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③生態效益。排入河道的污染物得到控制,水體中的CODCr、BOD5、SS、NH3-N、TP等含量明顯降低,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針對城市河道水環境污染問題,采用生物修復技術是一種有效手段。本文闡述了幾種常用的生物修復技術,結合秦淮區黑臭河道綜合治理項目,介紹了修復管理措施和成效,希望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和借鑒,以改善河道水體環境,實現環保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