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坤,金迎春
(1.唐山市豐潤區農業農村局,河北 唐山 064000;2.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河北 唐山 063000)
“海綿城市”是一種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2]海綿城市的建設一般包括城市自然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和低影響開發體系建設三個部分。城市自然生態保護是指最大限度地保護未開發的天然林、綠地或土地、河流、湖泊、濕地、池塘等,這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生態修復是利用生態技術對城市化進程中被破壞和受損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喚醒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低影響雨水開發體系建設是以低影響開發理念為基礎的,通過限制城市不透水區域,保留足夠的生態土地利用區域,增加雨水蓄積、滲透和凈化,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化對環境的破壞。[1]
唐山境內有河流70多條,水庫100多座。較大的河流有灤河、陡河、薊運河、還鄉河、沙河等,大型水庫有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邱莊水庫、陡河水庫等。唐山環城水系總長67 km,承擔著唐山主城區行洪、排澇、供水、納污等功能,自2011年建成以來,已形成河河相連、河湖相連的水網體系,使唐山南湖實現了活水循環,唐山生態環境大大提升。在此基礎上,2018年開始,唐山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推進全域治水“清水潤城”工程,結合老舊小區改造,通過實施河道綜合治理、沿河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污水處理廠改造提升等八個方面153個項目,總投資175.68億元,到2020年底,全部消除境內劣五類水體和黑臭水體,整個環城水系的水質均達到四類以上,實現全域水質達標[3]。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保證了唐山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與日俱增的用水需求,為加快唐山城市化進程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為大力推進生態唐山建設,促進唐山可持續綠色發展,唐山市于2017年8月全面開展創森工作。先后開展了國土綠化三年行動,實施了荒山綠化、礦山修復綠化、城區綠色空間拓展等十大造林工程,有林地面積達到了51萬hm2,森林覆蓋率達到37.9%,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5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54 m2。建設了唐山南湖、唐山花海、長河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沙石峪生態修復科普基地等一批創森亮點。全市重要通道綠化累計長度1042 km,已形成環繞市區的綠美生態廊道。2019年11月15日唐山市正式被批準為“國家森林城市”[4]。
遷安市是河北省唯一的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投資近25億元,實施了防治內澇、改善水質、保障供水等工程。截至2019年底,城區86%的區域實現了海綿化改造,達到20年一遇暴雨不成災的排水防澇水平。
唐山是全國100 多座嚴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資源總量為24.16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29 m3,不足全國人均的15%,屬于水資源較為貧乏的地區[5]。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人口和第三產業比例的逐年增加,唐山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用水需求與日俱增,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唐山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制約因素。加上唐山市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豐沛,年降雨主要集中在6、7、8三個月,使得可利用水資源量不穩定。
唐山作為傳統重工業城市,歷史上形成了以煤炭、鋼鐵、水泥、化工等為代表的重化工產業結構。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河沿岸產生大量生活、工業污水,垃圾、固體廢棄物,因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產生的污染等等,損害著河湖、城市水質,導致河湖生態系統退化。部分河流上游地區水源涵養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嚴重,支流斷頭、河道淤積和水污染;下游一些地方河口濕地萎縮,重要湖庫存在富營養化狀態;環城水系西北水系等地勢較高區域水源保障仍存在困難[6,7]。
現代化節水農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農用灌溉仍以土壟溝輸水為主;工業用水在工藝節水上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55%左右,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5%~25%;老城區地下管網老化,人行便道、停車場的鋪裝技術及墊層結構還遠遠不能滿足透水要求,降雨集中的7、8月份,城區部分地段如龍澤路與裕華道、長寧道交匯區域,時常出現道路積水下泄緩慢的現象;雨污分流改造、雨洪資源的回收系統建設滯后,雨水收集利用率、污水回收利用率較低,城市蓄水工程、分質供水系統有待加快建設步伐;中水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城區的綠地澆灌、車輛沖洗仍然在使用可飲用水,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城市綠地空間分布不均,綠地間缺乏相互的聯系,大型綠地主要分布在南湖,西北區域成為分布盲區;居住區綠化和單位附屬綠地建設水平參差不齊,道路綠化、公園植物布局、品種搭配、綠化層次還不夠豐富,缺乏特色,綠化與建筑的融合不足;民眾環保意識和防災意識、水資源保護和利用意識不強。
4.2.1 加強領導,強化科技支撐
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個系統工程,應盡快組建唐山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協調,科學制定海綿城市建設中長期規劃和相關政策、標準和規范性文件,統籌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的落地實施;成立市海綿辦,負責全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統籌協調工作,制定工作計劃、分解任務,組織績效考核,督促有關責任單位和部門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工作;成立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聯盟和企業院士工作站,因地制宜,創新海綿城市設施設計和施工技術,為唐山建設海綿城市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圍繞唐山“三個努力建成”目標,治山治水治城一體推進,提升城市生態宜居環境整體水平。
4.2.2 完善提升環城水系綜合治理,實施清水潤城全覆蓋
開展河湖調查、分類,評估,研究制定適合于唐山市情和水情的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建設的技術政策體系。推動水庫水源地保護常態化,適當擴大水庫庫容,在北部山區進一步加快集雨水窖工程建設,更多地攔蓄雨洪資源。啟動潘家口、大黑汀水庫水源地保護水土流失生態治理,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全面構建河(湖)長制高效、長效運行機制;完善延伸環城水系,發揮強大的過水能力和雨水回收能力,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加大青龍河、龍王廟河、主城區環城水系治理力度,推進青龍河、李各莊河等4條河道生態引水工程,打通沿河斷頭路。建設第二條邱莊水庫至市區的引水通道,經過調蓄進入北湖,北湖通過退水渠一方面將水引到陡河,另一方面進入李各莊河——西北排水渠——青龍河——南湖,將清水引入市區。建設引水渠道,將李各莊河向北延伸到高新區,將陡河引水至開平東湖公園,進一步延伸環城水系。龍澤路與裕華道、長寧道交匯等區域,需改造提升雨水管線建設,提高收水能力,有效緩解城市內澇積水和泄洪壓力。通過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河渠湖泊定期疏通清淤降污,關鍵部位鋪設防滲泄漏層,不斷提高河道的調蓄防洪排澇能力,保證水系中各河段和節點湖泊坑塘水量充足,水循環輸排順暢,滿足河道生態補水,改善水環境質量。
4.2.3 開展全域水污染治理,提升水質
全面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強化流域水污染防治,嚴禁在水系沿途、坑塘湖內私設排污口偷排污水或傾倒拉圾,封堵陡河所有的排污口,并入市政排污系統。全面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廣綠色農業,加強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推進畜牧業清潔生產,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深入開展工業污染防治,嚴格工業企業環境準入,實行企業綠色審計制度,推行清潔生產,強化污水處理和控制排放。徹底搬遷城區唐鋼、國豐等高污染企業,城區加工生產運輸企業改造實現零排放。加快城鄉環衛一體化進程,進一步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推進城鎮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和污泥安全處置。實施雨污管網分流改造、污水處理增容提標工程和初雨污染防治,環城水系水質清潔度始終處于四類水以上。加強中水回用設施建設,利用處理后的礦井疏干水、中水配比水庫水定期輪流補充或更新水系中的水,提高中水回用率。鼓勵市民低碳出行,燃油車輛一切年費減半,出租車和公交車全部更新使用電動車,燃油摩托車城區限行。
4.2.4 加大海綿城市設施建設力度
海綿城市建設要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兼顧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兩方面的需求,增加城區蓄水規劃建設,通過建設雨水徑流調蓄和承泄設施,提升防洪標準,改造和重構城市地下管網,完善城市排洪排澇體系,有效收集利用雨水,最大限度的將雨水留存、入滲補給城市地下水,提高城市雨水蓄滯能力,發揮海綿城市蓄水和用水功能。建設“海綿公園”“雨水花園”,改造提升南湖、青龍湖、人民公園、鳳凰山、大城山、東湖花海公園綠化水平,通過引水、建設人工湖及濱湖植被緩沖帶,建造調蓄池、人工濕地、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生物滯留池、透水鋪裝等減排設施,提高透水排水技術,實現暴雨儲留和小雨凈化,將超量雨水排入地下,回補地下水,增加城區蓄水能力,緩解市政管網的排水壓力。創新海綿城市設施,做實管網普查,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推廣生態綠色屋頂,建設“海綿小區”,人行道、停車場實行透水鋪裝,增加水體和綠地面積,吸納、消化周邊雨水徑流,通過雨水收集系統流入環城水系,最大限度緩解城市內澇風險。將經過城市綠地系統多層凈化、傳輸、調蓄、收集之后的雨水資源,應用到公園植物澆灌、綠化道路澆灑、生態廁所沖洗等方面,提高雨水資源回用率。
4.2.5 大力推進森林城市建設
突出綠色發展理念,鞏固提高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水平,加快縣級創建國家和省級森林城市步伐,全面提升國土綠化水平,充分發揮“森林水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防護功能。
(1)實施北部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北部山區是唐山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關系唐山飲水安全的水源地。加強北部山區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嚴格控制對礦山的開采與資源的利用,以保持水土為重點,以生物措施為主,大力開展荒山綠化治理和礦山廢棄地植被修復工作。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前提下,以保護天然林和建設人工林為重點,實施三北防護林和封山育林工程,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增加森林植被,實現荒山復綠,從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從而提升北部山區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服務功能。
(2)加強河流水庫周邊森林植被帶的建設。保護和提升大黑汀水庫、邱莊水庫、陡河水庫等流域范圍內生態環境質量,實施封山育林和補植改造舉措,提高森林覆蓋率,提高水源涵養能力與水土保持功能。在灤河、陡河、青龍河、陡河、還鄉河等重要河流及引水渠兩側,營造提升水岸防護林帶建設,構建水系林網。加寬并提升石榴河、李各莊河、青龍河兩岸綠化帶堤壩景觀,建設東湖花海至北湖的旅游觀光景觀通道,結合生態駁岸改造、河道生態景觀修復等工程建設,優化濱河生態空間。
(3)持續增加城市綠量。在海綿城市規劃中合理布置城市公園位置,均衡城市綠地布局,更多地預留大中小公園建設空間,通過建設休閑公園,街角綠地、社區游園、環企林帶和橋體、墻體垂直綠化等途徑增加城市綠化覆蓋面積。營建綠色廊道,連接各區域之間的綠地,提高綠色開放空間連續性,更好的發揮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效益。建議在站西片區規劃建設植物公園,在高新開發區引入李各莊河水規劃建設一個擁有人工湖的植物園。
(4)發揮濕地“城市之腎”功能。建設濕地公園,保護現有重要濕地,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治理,增強濕地生態功能。通過污染清理、濕地岸線維護、河湖水系連通、植被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恢復等手段,逐步修復灤河口濕地、曹妃甸南堡濕地、南堡嘴東等濕地,維護濕地生態系統健康。
(5)保護生物多樣性。以環城水系為重點,開展河道控制、河岸防護、魚道設計等方面的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保存和保護生物資源,推進種質資源保護與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管理機制,加強河及沿岸自然保護區監督和管理。沿環城水系兩岸點綴景觀公園和休閑區,優先選擇鄉土植物,喬灌花草搭配,以水資源的質量、豐富的植物群落維護生物多樣性及完整性,保護生態系統。
4.2.6 挖掘節水潛力
堅持節約和循環利用水資源,嚴格禁止超采地下水。制定科學用水指標,對現有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的企業加強監督管理。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提高工業用水再利用率。走節水增效的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因地制宜,合理調整作物種植結構、選育高產節水的優良品種,采用管道輸水和渠道防滲措施,推廣地膜與秸桿覆蓋、噴灌滴灌等節水農業技術措施,提高農業水資源的利用率。加強市政、公共設施等用水管理,市政、環衛、生態、景觀用水以符合行業標準的水資源代替優質的清潔水。強化公共事業用水、國家機關、學校等團體的節水管理措施,強化公眾監督,全面推廣使用節水型設施,堅決杜絕長流水現象。加強節水宣傳,提高公民的節水意識,建立節水型社區,鼓勵公民參與流域管理計劃與監測。
加快海綿城市建設步伐,通過蓄住雨洪水、利用再生水、開發循環水、保護地下水,有效降低城市洪澇災害,持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城市建設與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和諧統一,打造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保證人民群眾健康,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盡快把唐山建成一個天藍地綠水秀的海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