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力,王文麗,張 莎,杜曉慶
(上海市虹口區環境監測站,上海 200083)
虹口區作為上海市中心地區,地區分布上南北方向較長,東西方向較短,既與靜安、黃浦等中心區域毗鄰,又與寶山等郊區相銜接,是上海城市功能重構的銜接地帶[1]。
區內江灣鎮街道西北部,是一個小型工業企業聚集區,建筑物分布在小范圍內比較密集,主要通信用戶為內部工業企業。中部以及南部大部分地區為居民住宅區,建筑物分布較為均勻,主要通信用戶為居民,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通信需求。
區內南部北外灘街道東至大連路,南至黃浦江-蘇州河,西至河南北路,北至海寧路-周家嘴路為重點發展、全球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典型示范區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同意《北外灘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滬府〔2020〕39號))。作為上海市重點發展區域,通信需求復雜多樣化,又因為規劃原因,建筑物拆建工程較多,移動通信基站的建設進程呈階段性斷續發展。
移動通信基站工作原理:手機基站是手機用戶之間信息傳遞的樞紐,其信息傳輸的承載方式是電磁波,而電磁波會產生所謂的“電磁輻射”,“電磁輻射”指的是電場和磁場的交互變化產生的電磁波向空中發射或泄露的現象。手機基站電磁輻射的本質其實就是能量的無線傳遞[2]。
電磁輻射本身時時刻刻存在于生活環境中,能量以電磁波方式向外傳播的時候即會產生所謂的“電磁輻射”[3]。居民擔心的點在于移動通信基站工作時產生的電磁輻射會對個人身體和生活環境產生不良影響,更提出長期生活在周圍會不會引發累積效應[4]的疑問。其實對身體的累積效應指熱效應和非熱效應作用于人體后,人體所受的傷害尚未修復,如果再次受到過量電磁波輻射傷害[5],則其傷害程度就會發生累積,久之會成為永久性病態。針對這個累積問題,只要移動通信基站所產生的電磁輻射符合標準限值要求,周圍的電磁環境就是安全的,即使長期處于這樣的電磁環境中,也不會產生累積效應從而危害到居民個人生活安全。
針對電磁輻射值[6]的量化大小,根據《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方法》(HJ 972-2018)在虹口區內抽取幾家移動通信基站進行監測,部分監測示意圖如圖1、圖2。

圖1 移動通信基站1監測布點示意
綜合表1監測數據,可以分析出電磁輻射數據大小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①移動通信基站發射頻率;②距離基站發射天線的距離;③基站發射天線的主射方向。
由監測數據的可以得出移動通信基站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均低于《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7]相應發射頻率的限值要求,對人體不足以產生累積效應的傷害。而針對以上3個可能影響電磁輻射數據大小的因素,提出幾條可行性建議[8]。

圖2 移動通信基站2監測布點示意
根據圖1、圖2監測后得到相關數據,如表1。
(1)發射頻率方面:運營商可提前做好調研工作,了解用戶需求,根據需求設置相應發射頻率的移動通信基站。
(2)距離發射天線的距離:運營商方面對于移動通信基站的選址應合理,覆蓋范圍內用戶,滿足通信需求。居民方面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距離可見天線稍遠處進行日常生活,緩解視覺焦慮。
(3)天線主射方向運營商設置移動通信基站時,發射天線方向應在保證通信人群合理需求的同時,避免直接照射居民區、醫院、學校等人員活動密集地區。居民方面根據目測發射天線面板朝向,合理避免發射天線直射。
移動通信基站的大趨勢不可避免,而在發展過程中居民與運營商之間也會產生矛盾。為了不讓居民“談輻

表1 2處移動通信基站監測點電場強度
色變”,因此提出這幾條建議,希望讓居民更加了解移動通信,也為虹口區區內移動通信的發展提供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