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林
(內江師范學院 計算機科學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
企業想要在行業中獲得競爭力,必然要進行創新。產品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在企業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產品創新具有復雜性和難以實現性,僅靠企業單打獨斗無法完成,需要與外部企業構建良好的供應鏈關系質量,幫助企業進行產品創新。另外,產品創新需要不斷獲取新知識,如行業需求變化知識、消費者喜好知識等,良好的供應鏈關系質量有利于企業從外界獲取相關信息。但往往這些新知識具有冗余性、強隱藏等性質,需要設置一些機制對知識進行治理,以獲得更有效的信息,再將這些有效信息運用于產品創新中,得到更多創新的機會。另外,在創新發展中往往會經歷失敗,能否從失敗中學習以獲得經驗教訓是下一次成功的關鍵,以達到創新的目的。鑒于此,本文構建供應鏈關系質量與產品創新績效的作用關系研究,分析失敗學習在兩者之間是否發揮中介效應以及正式知識治理在兩者之間是否發揮調節效應。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合作伙伴的支持,外部利益相關者即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與企業本身組成一個整體,企業想要取得成功,不只是考慮單個企業的利益,良好的供應鏈關系質量是企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一方面,良好的關系質量可以為企業獲得較多的合作伙伴,與合作企業之間進行資源共享,獲得創新資本用于企業發展;另一方面,良好的關系質量可以維系和鞏固關系的穩定。
創新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產品創新作為企業創新的載體,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借助于外部力量才能完成。文獻研究表明,企業間良好的關系會對企業創新有重要作用:Neutzling等[1]研究了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兩者的合作關系對新技術的開發有促進作用。于茂薦[2]分析2012~2016年制造企業樣本數據得出:供應鏈合作伙伴(如供應商和客戶)創新績效對企業創新績效有正向作用關系。楊潔輝和苗長虹[3]通過實證分析發現供應鏈關系質量正向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王繼光等[4]研究發現供應鏈伙伴信任關系與創新績效存在正向的影響關系。綜上,本文提出假設一:
H1:供應鏈關系質量與企業產品績效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失敗學習是從過去失敗的事件中汲取經驗教訓,調整方向,對未來重新規劃,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發展的戰略計劃。同樣,企業不僅僅從自身企業失敗中得到經驗教訓,發展未來,也可以從供應鏈企業的失敗案例中學習,一方面避免類似的事件再發生,另一方面從失敗中找到新的突破口,用于自身的發展。良好的供應鏈關系如信任和承諾關系使得伙伴間能夠更愿意分享失敗經歷,如相互分享各自企業的失敗的案例,獲得失敗學習的資源,促進失敗學習活動的展開。從失敗的案例吸取經驗,取長補短,有利于自身的發展。理論研究表明,供應鏈利益相關者間的良好關系可以獲得一定的技術支持,有利于企業進行失敗學習。良好的關系質量也會降低企業獲得外部知識的成本,包括失敗經驗的獲取,也有利于獲得更多的異質性失敗知識,開展失敗學習活動。綜上,本文提出假設二:
H2:供應鏈關系質量與失敗學習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企業間常常通過組織學習來溝通交流,獲得有價值的信息用于企業發展。失敗學習是組織學習的一種方式,對企業的創新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企業通過分析外部企業失敗的經歷,總結經驗,挖掘失敗原因,用于自身創新中去,進而提升創新績效。已有學者對失敗學習與企業創新的作用進行研究:Carmeli等[5]從多家科技公司數據分析出:通過失敗學習既可以得到直接經驗,如失敗原因,又可以得到間接經驗,如新的商機,從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中學習都有利于企業進行產品創新。另外,企業創新的成功往往會經歷數次的失敗,只有正視失敗,在失敗中不斷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找到突破口,才會創新成功。因此,本文提出假設三:
H3:失敗學習與產品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知識治理是對企業獲得的內外部知識進行轉移、交換和共享,即對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使知識發揮最有價值的作用,其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學者Grandori于2001年正式提出[6]。知識治理有工作設計、領導權及組織系統的正式組織組織機制,即正式知識治理,也有組織公平、網絡關系、管理層支持等非正式組織機制,即非正式知識治理[7]。本文主要研究正式知識治理的調節作用,即企業從外部獲取的知識和信息通過正式的知識治理機制進行完善,作用于企業產品創新中。
正式知識治理主要是通過設置一些正式的機制和制度如工作設計來保證知識的合理運行,更好地運用到企業創新中。當企業間的關系越友好,企業可以獲得的外部知識就會更多,但這些資源往往具有籠統概括等性質,并不能直接用于企業創新中,需要企業對外部新知識進行加工處理,設置適當的知識治理機制,篩選出有利于企業發展的信息,使關鍵信息和技術在企業創新中起到最好的效果。綜上,有效的知識治理機制可以對新知識進行整合、分類、識別、利用等,深入探究更多的隱性知識和關鍵技術,以提升產品創新績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設四:
H4:正式知識治理在供應鏈關系質量與產品創新績效的關系中發揮正向調節作用。
綜上分析,供應鏈關系質量對產品創新績效和失敗學習均有正向促進作用,失敗學習對產品創新績效有正向促進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5:失敗學習在供應鏈關系質量與產品創新績效的關系中發揮中介作用。
綜上所述,本文構建如圖1所示的概念模型。

圖1 概念模型
本文數據測量采用Likert5點計量法,從1~5同意程度逐步加深,被調查者根據個人對本企業的實際體驗和企業實際情況進行打分,在“1~5”之間選擇。
自變量“供應鏈關系質量”量表借鑒了Lai等[8]的量表,共6個題項;因變量“產品創新績效”量表主要參考Griffin 和 Page[9]、陳勁[10]的研究,共8題項構成;中介變量“失敗學習”參考Carmeli等[11]的量表,共6個題項;調節變量“正式知識治理”的測量參考曹勇等[12]的量表,共3個題項。所有量表在正式調研前均根據實際反饋作了適當調整。另外未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擾,選擇企業年齡、企業規模和企業性質3個指標作為控制變量。
數據收集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的方式進行。調研對象大多是沿海地區的制造企業和少數服務企業,涉及到的行業有:服裝紡織業,機械制造業等,問卷發放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發放問卷400份,走訪發放100份,回收問卷283份,其中有效問卷251份,有效率達到50.2%。從回收數據來看,企業規模大都在100人以上,占了72.9%;企業性質方面,國有企業占21.9%,民營企業占46.61%,三資企業占26.7%;行業方面,高技術制造業42.6%,一般制造業占25.1%,服務業占14.3%。
本文運用SPSS25.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信效度檢驗,信效度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Cronbach’s α系數均大于閾值0.7,通過信度檢驗;AVE值、KMO值均大于閾值0.6,通過效度檢驗。在表2中,從相關系數可以看出,各個變量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初步驗證了假設的正確性。

表1 變量的信度與效度檢驗
本文運用軟件SPSS25.0對所構建的概念模型進行檢驗。在檢驗調節效應前,對各變量進行中心化處理。從回歸分析結果表3可以看出,7個模型D-W都接近于2,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從模型1可以看出,3個控制變量中,只有企業年齡對產品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模型2驗證了供應鏈關系質量(β=0.512,p<0.001)對產品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H1得到驗證。模型3驗證了中介變量失敗學習(β=0.580,p<0.001)對產品創新績效的正向影響,H3得到驗證。模型4加入了中介變量失敗學習,顯示自變量和中介變量均對因變量有正向影響,但供應鏈關系質量(β=0.273,p<0.001)對產品創新績效的影響降低,所以失敗學習在兩者關系中發揮部分中介作用,H5得到驗證。在模型5中,加入調節變量正式知識治理,可以看出,供應鏈關系質量(β=0.319,p<0.001)和正式知識治理(β=0.345,p<0.001)均對產品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模型6中,為了驗證正式知識治理的調節效應,加入自變量與調節變量的交互項,從結果來看,交互項(β=0.154,p<0.01)對產品創新績效有正向作用,H4得到驗證。模型7驗證了供應鏈關系質量對失敗學習(β=0.548,p<0.001)的正向影響,H2得到驗證。

表2 均值、標準差、相關系數與區分效度

表3 模型層級分析結果
根據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供應鏈關系質量對產品創新績效和失敗學習均有正向影響作用,即加強供應鏈關系不僅可以提升產品創新績效,也可以促進企業進行失敗案例的學習。
(2)失敗學習對產品創新績效的提升有促進作用,即經常進行失敗學習可以為企業創新帶來新思路與新發展。
(3)失敗學習發揮部分中介效應,說明供應鏈關系質量不僅能直接對產品創新績效產生影響,也可以通過失敗學習間接對產品創新績效產生影響。
(4)正式知識治理在供應鏈關系質量與產品創新績效中發揮正向調節作用,說明在企業創新過程中,正式知識治理可以使知識最大限度的利用于企業創新中。
企業在進行產品創新時,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建立良好的供應鏈關系可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資源,用于企業的發展。良好的供應量關系質量如信任關系和承諾關系可以加強伙伴間的合作,更愿意進行知識共享、分享失敗的案例和聆聽他人分享的知識,這部分寶貴的資源可以作為企業創新發展的資本。另外企業要正視失敗,經常開展失敗學習的活動,不僅要從自身失敗的事件不斷改進,與也要從供應鏈企業的失敗案例中獲取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一方面避免再發生類似的事件,另一方面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找到新的發現。領導者在工作中,要鼓勵員工多找問題,勇于面對失敗,在失敗中學習和進步,多多解決問題。最后,企業要建立適當有效的正式知識治理機制,讓外部獲得的冗余知識精簡化,發揮最大的價值,如設置獎賞機制,組織結構以便知識性人才進行知識的篩選,鼓勵跨部門間的交流、提出建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