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波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昆明分院,云南 昆明 650200)
近些年,在自然資源調查方面,遙感技術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能夠有效針對實際情況落實數據統計和分析,因此文章便利用遙感技術實現濕地資源調查,并且結合調查結果制定優化策略,這不僅是文章論述的重點,也是當前濕地資源保護過程中必須要著重研究的技術體系。
由于濕地資源本身存在多樣性特點,在常規的濕地資源保護過程中,單純的人為保護工作并不能全面統籌濕地資源的發展狀態。同時也無法制定有效的保護策略,那么便需要信息技術的加持。利用遙感技術落實穩定的濕地資源監測和管理,可以進一步掌握濕地資源的動態消長規律[1],同時能夠了解不同資源的分布狀態,可以實現濕地資源開發,也能夠實現針對性保護,確保濕地資源的發展處于穩定狀態,同時能夠進一步發揮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因此落實濕地資源監測,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濕地資源保護力度,也可以打造動態性的保護體系,確保滿足濕地發展以及自然環境保護的相關需求。
根據省市關于開展第2次濕地資源調查的統一部署,建立在省濕地資源調查的基礎上組織中堅力量,玉龍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濕地資源調查工作,本次調查工作中,為了進一步提升對濕地資源的管控力度,玉龍縣構建了濕地資源數據庫以及管理信息平臺,為濕地資源保護管理以及開發利用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數據,為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同時建立在遙感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動態性監測和全方位管理,詳細的調查內容及方式如下。
3.1.1 主要調查內容
玉龍縣境內的濕地資源總面積約4 hm2以上,涉及到了湖泊濕地、人工濕地以及沼澤濕地等多種類型,其中,涵蓋了寬度10 m以上、長度5 km以上的河流濕地,本次遙感調查的主要內容以一般調查和重點調查這兩方面為主。
一般調查是對全縣所有符合調查范圍的4 hm2面積以上濕地進行調查,統計濕地型、面積、分布(行政區、中心點坐標)、平均海拔、所屬流域、水源補給狀況、植被類型及面積、主要優勢植物種、土地所有權、保護管理狀況;河流濕地的河流級別等。
重點調查是除一般調查的內容外,還調查自然環境要素、濕地水環境要素、濕地野生動物、濕地植物群落和植被、濕濕地保護與管理及利用狀況等。
將省級保護區內的濕地、金沙江干流、老君山地質公園所轄濕地劃分為重點調查,其它濕地為一般調查。
3.1.2 遙感調查方法
3.1.2.1 遙感影像解譯
由省及組織調查的部門提供遙感影像圖片,遙感數據的獲取在保證調查精度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特定的數據源。一般應保證分辨率在20 m以上,云量小于5%,最好選擇與調查時相最接近的遙感影像,其時間相差一般不應超過2年。
3.1.2.2 資料收集
需要收集整理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包括全縣全覆蓋的1∶5萬比例尺地形圖電子數據。土地利用現狀圖、植被分布圖、濕地專題圖、流域專題圖。
3.1.2.3 外業調查
根據一般調查技術要求,填寫一般調查濕地斑塊調查表,現場核實衛片,調查植物分布情況及保護現狀與利用情況。
3.1.2.4 內業匯總
按要求完成濕地面、線數據表、照片錄入,濕地調查匯總表填寫。
3.2.1 濕地類型
玉龍縣濕地按濕地類分有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按濕地型分河流濕地為永久性河流、季節性河流和洪泛平原濕地3種;湖泊濕地為永久性淡水湖;沼澤濕地有森林沼澤、灌叢沼澤、草本沼澤和沼澤化草甸4種;人工濕地有庫塘、輸水河、稻田3種。詳細的濕地資源類別數量及面積如表1所示。
3.2.2 流域分布
按一級流域玉龍縣濕地分屬西南諸河和長江區兩個流域;二級流域分屬瀾滄江、金沙江石鼓以上和金沙江石鼓以下3個流域(表2)。

表1 玉龍濕地資源類型數量及面積統計

表2 玉龍縣濕地流域分類面積統計
3.2.3 地貌分布
玉龍縣濕地屬中山地貌類型,海拔從鳴音鄉與古城區交界處金沙江面的1360 m至石頭鄉金絲廠沼澤的4200 m,海拔跨度達2840 m。
本次工作利用遙感技術實現濕地資源的監測和調查,與傳統的人工普查方法相比,其精準度更高,能夠更加客觀的展現實際的資源分布狀態,在工作效率方面也具有極強的優勢,誤差較小[2],不會受到行政區域的限制,數據的統一性也較高。同時利用遙感技術能夠有效實現濕地資源以及相關景觀的動態性監察,可以根據實際的時間推移進行信息跟蹤,其保存功能也可以為后期實現信息回溯提供依據。另外遙感技術也可以實現濕地資源的類型劃分,促使濕地資源監控向精細化方向推進。
我國當前的遙感技術體系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在濕地資源監測和規劃過程中有著極強的應用優勢,但是為了進一步提升應用有效性,構建可持續化的監測體系,就必須做好后期的數據分化以及標準統計工作,例如必須結合濕地資源調查數據實現單位統一規劃,按照相關規范詳細的填寫濕地資源調查記錄表。根據后期應用的看圖軟件調整濕地調查影像圖的格式,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劃分濕地斑塊的分解和合并方法[3],并且進行詳細說明。
4.2.1 合理利用,功能最大化
首先,必須建立在生態優先的角度,落實合理開發。要合理地規劃開發的規模和程度,可以構建生態旅游系統,進一步挖掘資源的合理利用價值,與此同時,在開發的過程中也要實現資源保護,構建科學合理的水分涵養區、保護區以及開發利用區,打造階梯型的開發戰略體系,進一步實現生態資源的功能最大化,確保生態產業以及濕地保護工程能夠具備可持續發展動力,可以為地方經濟發展以及生態建設提供有效支撐。
4.2.2 科學管理,實現協調發展
濕地資源保護并不是單純的以生態保護為主的工程,而是要建立在生態建設、科技建設以及資源建設的基礎上實現的多功能保護,應該打造科學的規劃體系,構建嚴格的濕地資源開發和利用審批制度,進一步完善監測體系的有效性,打造動態型多功能的監測機制,同時能夠根據監測結果實現分區和分級管理和優化,在維持濕地資源原有生態功能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生物多樣性構建協調發展體系。
4.2.3 政策扶持,落實發展約束
可以打造統一的濕地資源管理部門,利用政府領導進行多部門的協調,統一管理,明確管理權,加強追責體系的建設,利用政策進行基礎工程的引導,同時也可以提出先進的發展理念,以持續發展、生態修復、保護優先和科學規劃為核心[4],倡導人們積極地參與到生態環境建設中來,可以結合濕地資源的既有優勢組建活動。加大資金以及相關資源的投入力度,確保區域濕地保護工程能夠成為社會層面以及國家層面的任務。
針對當前的濕地保護情況來看,要結合實際的發展情況與周邊的環境系統相協調,打造符合區域發展規律的保護模式,通常以自然恢復和人工恢復為主[5]。
自然恢復模式是指通過自然發展消除導致濕地退化或喪失的危險因素,恢復濕地的功能和價值。一般來說,自然恢復方法的成功取決于以下因素:穩定的水源、最大限度地獲得濕地動植物資源。自然恢復的好處是低成本,濕地及周邊地區的恢復率高。人工恢復模式主要以人工手段促進自然恢復,涉及自然干預,即人類直接控制濕地恢復的過程,以恢復、建設或改善濕地生態系統為主[6]。如果濕地退化嚴重,只有通過人工建設和最大限度的改善才能達到預期的恢復和保護目的,人工促進恢復的方法是最好的恢復方法,這其中落實遙感監測是提升人工恢復質量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在建設過程中會產生較高的成本,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利用自然恢復和人工恢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濕地保護和重建。
針對濕地資源進行調查,能夠提升對濕地資源的掌控力度,確保根據實際的資源發展狀態制定優化策略,因此,濕地資源調查技術必須要具備精準性、真實性和穩定性,與此同時,也要讓遙感監測技術體系成為濕地資源保護工程開展的重要依據,進一步提升監測的有效性,構建完善的數據庫以及監測模式,打造動態性的監測流程,以實現濕地資源的持續化管理,這樣才能夠真正提升濕地資源保護力度,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