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馨婷,戴仲秋,石玉蘭,向利娟,戴 燕
(1.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隨著社會老齡化進展,慢性傷口作為一類高患病率、高治療成本、臨床情況多變的疾病,為傷口治療帶來諸多挑戰[1]。而傷口沖洗是傷口治療的關鍵步驟之一,對傷口床準備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使用最廣泛的傷口沖洗液為0.9%NaCl,但0.9%NaCl對慢性傷口僅具有清潔效果。酸性氧化電位水(簡稱酸化水)是一種來自于水也可還原于水的新型綠色環保高水平消毒劑,具有殺菌譜廣、高效快速、使用方便、經濟快捷、無色透明、無刺激異味的特點。同時,酸化水與0.9%NaCl相比,可使局部皮膚更接近生理環境、加快創面的愈合[2]。國內外均有將酸化水用于創面治療的報道[2-7]。 本研究對比酸化水與0.9%NaCl在傷口沖洗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選擇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傷口治療中心接診的慢性傷口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1個月規范治療后傷口未愈合;傷口為污染傷口,但未出現明顯的全身感染癥狀;年齡≥18歲。排除標準:2周內曾口服抗生素;高敏體質。研究者充分告知滿足納入標準的患者本研究相關風險后,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在線隨機數字生成器生成的隨機數字表進行分組,將8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n=45)和對照組(n=35)。研究過程中,4例患者因自身因素(如改變治療地點)而脫落,最終納入分析的患者包括觀察組43例、對照組3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傷口愈合評分、傷口類型、傷口位置及沖洗前涂片細菌種類、細菌數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獲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整個研究過程中嚴格參照赫爾辛基宣言執行。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研究執行者為經過統一培訓并獲得專業資格認證的傷口治療專科護士。患者入組時,接診傷口治療護士揭開敷料并將創面多余分泌物清理后,戴無菌手套,使用無菌拭子以十點法采集傷口分泌物標本,然后進行傷口沖洗。對照組患者使用酸化水沖洗傷口,具體方法如下:使用經低溫消毒的無菌瓶接取由酸性氧化電位水設備當日生產的酸化水,直接倒入或用注射器抽吸后沖洗傷口及傷口周圍皮膚,沖洗過程中注意無菌操作原則,傷口治療專科護士一邊沖洗一邊使用無菌紗布或棉簽進行傷口擦拭,直至傷口無脫落的可見污物為止。對照組患者使用0.9%NaCl沖洗傷口,操作方法與酸化水沖洗方法相同。傷口沖洗完成后,接診傷口治療專科護士再次以十點法采集傷口分泌物標本,兩次標本同時送微生物室做分泌物涂片檢測。所有患者的傷口根據醫院傷口治療處理規范,采用標準濕性療法進行處理,敷料視滲液量情況進行更換。傷口治療專科護士每7 d對患處創面沖洗后進行分泌物標本采集1次,標本采集持續2周,傷口愈合情況觀察3周。3周后根據患者病情選擇下一步治療方案,需手術患者入院行手術治療,無手術指征患者根據就診意愿,可選擇繼續在院治療或轉診回當地醫院行相關治療。在我院治療者繼續采用標準濕性療法處理傷口,視滲液量及時更換敷料,直至傷口愈合或3個月為止。
1.2.2 觀察指標
1.2.2.1 傷口床細菌種類及數量由檢驗科微生物實驗室工作人員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使用革蘭染色Hucker’s法對標本進行涂片,并在油鏡下觀察多個視野的細菌種類及數量。細菌種類:通過革蘭染色反應進行判斷,深紫色為革蘭氏陽性菌(G+),粉紅色或紅色為革蘭氏陰性菌(G-),如存在多類細菌則報告為混合菌群。細菌數量:在檢測20個油鏡視野以上進行報告,如平均每視野發現1個以上細菌,則報告陽性,相當于菌落數≥105CFU/mL;全片多個視野≤1個細菌,為細菌極少量;每油鏡視野下可見1個細菌,為少量細菌;每油鏡視野下可見1~5個細菌,為較少量細菌;每油鏡視野下有6~10個細菌,為較多量細菌;每油鏡視野下>10個細菌,為多量細菌[8]。
1.2.2.2 傷口疼痛采用數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9]評估傷口疼痛。0表示沒有疼痛,10表示極度疼痛。接診傷口治療專科護士每7 d評估并記錄1次患者傷口沖洗時的疼痛分值,共記錄3次,取3次疼痛分值的平均分為最終傷口疼痛分值。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1.2.2.3 傷口愈合計分接診傷口治療專科護士每7 d采用蔣琪霞等[10]漢化的壓瘡愈合效果量化計分表(Pressure Ulcer Scale for Healing,PUSH),從傷口面積 (長×寬)、24 h傷口滲液量和組織類型3方面進行評估。傷口面積范圍從0~24 cm2依次賦值1~10分;滲液量分為無(0分)、少量(1分)、中量(2分)和大量(3分)4個等級;創面組織類型分為完整皮膚(0分)、上皮組織(1分)、肉芽組織(2分)、腐肉組織(3分)和壞死組織(4分)5個等級[11]。PUSH量表總分為0~17分,0分表示愈合,PUSH分數越高則表明傷口愈合越不好。當PUSH分數下降時說明傷口護理有效,分數升高時需要查找原因并調整傷口治療方案。
1.2.2.4 傷口治愈率以上皮完全覆蓋、PUSH評分0分為治愈標準,計算從入組至研究3個月的愈合時間和傷口治愈率[12]。計算公式如下:傷口治愈率=治愈傷口數/傷口總數×100%。
1.2.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比較組別、時間之間的變化,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傷口床細菌種類比較對兩組患者傷口床細菌種類在入組沖洗后、入組7 d沖洗后及入組14 d沖洗后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3個時間點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涂片細菌(G+/G-/混合)種類均減少,但兩組間細菌種類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傷口床細菌種類比較
2.2 兩組患者傷口床細菌數量比較3個時間點沖洗后,觀察組除入組7 d沖洗后較前1次比較細菌數量分布無統計學意義(P>0.05),余時間點沖洗后細菌數量分布均較上一次得以減少(P<0.05),而對照組3個時間點細菌數量分布較上1次均無統計學差異 (P>0.05)。兩組間相同時間點傷口床細菌數量以觀察組下降更為明顯(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傷口床細菌數量比較
2.3 兩組患者傷口沖洗疼痛分值比較觀察組患者疼痛分值為(2.75±1.50)分,對照組為(2.22±1.44)分,兩組患者沖洗疼痛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t=1.548,P=0.126)。
2.4 兩組患者傷口愈合計分比較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PUSH評分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在各時間點的PUSH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時間及組別的交互效應無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時間因素的作用不隨沖洗液的不同而改變。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PUSH評分比較 (分,±s)

表4 兩組患者PUSH評分比較 (分,±s)
注:F處理=0.286,P=0.594;F時間=13.050,P<0.001;F時間×處理=0.553,P=0.646
組別 例數 入組時 入組7 d 入組14 d 入組21 d觀察組 43 12.19±3.57 11.35±3.78 10.16±4.23 9.17±4.03對照組 33 12.7±9.95 10.7±3.31 9.36±4.34 8.32±4.57
2.5 兩組患者傷口治愈率及愈合時間比較兩組患者均完成3周的傷口觀察期,觀察組有3例患者入院行手術治療后治愈,其余40例繼續采用濕性愈合治療;對照組有6例患者行入院手術治療后治愈,余27例繼續采用濕性愈合治療。觀察3個月內,兩組患者總治愈率為63.15%(48/76),觀察組患者治愈32例(74.41%),對照組患者治愈16例(48.48%),兩組患者傷口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7.114,P=0.029)。 觀察組患者平均愈合時間為(52.28±19.05)d,對照組患者平均愈合時間為(65.25±22.84)d,兩組患者傷口治愈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80,P=0.043)。
3.1 酸化水作為傷口沖洗液可減少慢性傷口局部的細菌載量酸化水是在經過軟化處理的自來水中加入低濃度的氯化鈉(溶液濃度<0.1%),在有離子隔膜式電解槽中電解后,從陽極一側生成的具有低濃度有效氯、高氧化還原位的酸性水溶液,其對細菌繁殖體、真菌和芽孢都有良好的殺菌作用,且殺滅速度快、效果好,對皮膚黏膜無刺激,使用后很快還原成水,不留殘毒[13]。本研究將酸化水用作傷口沖洗液對傷口及周圍皮膚進行沖洗,與0.9%NaCl沖洗對比發現,雖然沖洗后兩組傷口的細菌種類和量都有改善,但觀察組細菌數量的減少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降低創面局部的微生物負荷,預防和控制感染一直是傷口治療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重點。所有的傷口都可能帶有微生物,當微生物通過宿主保護屏障后便開始增殖生長[14],微生物及其分泌物聚集可形成細菌生物膜[15],細菌生物膜在慢性傷口中的發生率高達78.2%[16]。細菌生物膜是細菌生長的保護屏障,引起創面局部產生持續的超炎癥反應,降低上皮角化細胞遷移,而生物膜內細菌對抗生素敏感性降低1 000倍[15],由此形成傷口遷延不愈的惡性循環。細菌生物膜的去除一直是臨床傷口治療工作的棘手問題。有文獻報道,酸化水不僅具有殺菌作用,在體外模型試驗中對細菌生物膜也有理想的殺滅作用,且起效時間快,說明酸化水不僅對降低慢性傷口的生物負荷有幫助,且可能對去除創面細菌生物膜有效,這將有效改善慢性傷口的局部條件,為傷口生長提供有利環境[17-18]。
3.2 酸化水作為傷口沖洗液可提升慢性傷口的治愈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PUSH評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時間點的PUSH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結束為期3個月的觀察周期后,觀察組傷口治愈率比對照組提升約26%(P<0.05),平均愈合時間比對照組節省約13 d(P<0.05)。傷口的愈合通常經歷止血、炎癥、增殖、收縮和重塑幾個階段,慢性傷口通常停滯在炎癥狀態使傷口愈合難以進行[19]。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傷口愈合很大程度上與細菌生物膜的存在有關[20-21]。0.9%NaCl沖洗創面可帶走傷口床游離細菌,短時期內緩解傷口的炎癥反應,使傷口收縮,但隨著時間的延長,細菌再次沉積、負荷超載,形成生物膜,0.9%NaCl的作用減輕,傷口愈合再次減慢。而經過酸化水沖洗的創面,因其殺菌作用,傷口表面微生物持續減少,最終實現了治愈率的提升和治愈時間的縮短。提高治愈率和縮短愈合時間是全球傷口治療的金標準,也是衡量傷口治療新技術、新療法的重要指標,這對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和降低經濟負擔有重要意義[10]。
3.3 酸化水作為傷口沖洗液不增加患者的治療痛苦傷口治療是一項有創操作,常常增加患者的痛苦,導致患者出現恐懼心理,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WHO和國際疼痛研究協會將疼痛定義為組織損傷或潛在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覺和情感體驗[1]。因此,醫護人員應盡量在治療過程中采取無痛的治療手段,以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傷口沖洗是最普遍的傷口清潔方式,可以去除傷口表面的細胞碎片、細菌、傷口滲出液、敷料殘余物及外用制劑殘留痕跡等。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傷口沖洗時的疼痛評分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使用酸化水沖洗創面,既能有效抗菌又沒有給患者帶來額外的痛苦,且經濟實惠、取用方便,可以用作常規的創面沖洗液,為患者的傷口床準備提供有利條件。
使用酸化水作為沖洗液進行傷口創面沖洗,對局部微生物的減少具有較好的效果,未對患者帶來不良刺激的同時,又為傷口愈合創造了有利條件。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因經費問題提前結束研究,加上部分樣本流失,導致兩組樣本量存在一定差異,雖經過統計分析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得出的結論仍有局限性;酸化水既往并未在慢性感染傷口中廣泛應用,難以獲得前期的基礎數據,致使本研究開始前未嚴格計算研究所需樣本量。今后可在生物、統計學專家的指導下,通過嚴謹的科研設計,進一步研究酸化水在傷口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為酸化水在傷口治療中的推廣應用提供更加全面、有利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