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禹城市人民醫院,山東 德州 251200
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是骨科常用手術方式,因創傷性較強,需采取護理措施促進患者恢復[1]。常規康復護理缺乏整體性與針對性,干預效果不佳,無痛理念滲透式康復護理以減輕患者疼痛感為目的,結合多種護理模式,為患者提供優質化服務。本研究通過對124例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干預效果,詳情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行TKA的患者12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摸球法分成A組(62例)與B組(62例),A組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齡在49~76(64.72±6.25)歲;B組男性33例,女性29例,年齡在50~76(64.86±6.25)歲。將上述基線資料錄入統計學軟件,兩組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行TKA治療,符合手術指征;②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合并精神性疾病者;③合并其他骨科類疾病。
1.3方法 B組實施常規康復護理,包括健康知識教育、關節功能訓練等。A組實施無痛理念滲透式康復護理,具體操作如下:(1)術前護理。對患者生理狀況進行全面評估,講解手術基本流程與注意事項,指導患者深呼吸,使其身體與心情得以放松;告知患者手術中的拉扯感為正常現象,防止患者過度擔心,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疼痛狀況,指導其正確表達疼痛程度。(2)術中護理。檢查手術器械,調整手術室環境,將溫度與濕度控制在舒適范圍內,積極與患者聊天,及時安撫患者不良情緒,避免因情緒激動增強機體應激反應;在手術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及時反饋患者異常反應。(3)術后護理。幫助患者選取合適體位并協助患者翻身,注意動作輕柔性,以免對患者傷口造成拉扯;調整病房環境,定期開窗通風,保證患者處于清新、舒適、潔凈的環境中,使其心情保持愉悅狀態;采用音樂、視頻、聊天、讀書等患者喜歡的方式轉移其對患肢創口的注意力,必要時給予患者一定鎮痛藥物;采用冷療、按摩等方式對患者肢體進行護理,促進血液循環,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制定肢體康復訓練計劃,循序漸進指導患者進行肢體運動,以患者承受情況為依據,合理安排訓練時間,若患者肢體存在明顯腫脹癥狀,可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收縮練習,逐漸增加運動量。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膝關節功能、疼痛程度、睡眠質量,分別采用膝關節功能(HSS)、視覺模擬評分(VAS)、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估,總分分別為100、10、21分,分值與膝關節功能呈正比,與疼痛程度、睡眠質量呈反比。

在HSS、VAS、PSQI評分上,兩組干預前比較差異不大(P>0.05),干預后HSS評分提高(P<0.05),VAS、PSQI評分降低(P<0.05),與B組相比,A組HSS評分更高(P<0.05),VAS、PSQI評分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功能、疼痛程度、睡眠質量比較分)
TKA可促進患者膝關節重建,通過將假體放入患者病灶部位,代替受損關節,維持患者肢體功能正常運行,促進關節疼痛感的減輕,但因手術損傷性較大,易對關節組織造成拉扯,導致患者產生強烈的疼痛感,引發淤血、關節腫脹等癥狀,不利于患者術后創傷恢復[2]。
常規康復護理以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為主要干預目的,缺乏人性化,患者手術創口疼痛感無法得到有效緩解。無痛理念滲透式康復護理更加注重患者疼痛護理,將人性化、循證等護理方式進行融合,對護理過程進行系統化、整體化、規范化改進,將患者作為服務中心,尋求減輕疼痛感措施,整合多種方式,充分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預后[3-4]。該模式通過向患者講解疼痛的客觀性,提高患者認知水平,促進患者疼痛控制能力的增強。本研究中,A組與B組比較,前者HSS評分更高,VAS、PSQI評分更低,究其原因是上述護理模式通過給予患者按摩、冰敷等服務,促進患者患肢血液循環,防止形成血栓,改善肢體運動障礙狀況;通過對病房環境進行調整,營造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促進患者心情愉悅性的提高;同時,借助音樂、聊天及鎮痛藥物等方式,緩解患者疼痛程度,從而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減輕疼痛感,改善其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TKA患者采用無痛理念滲透式康復護理,可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疼痛程度及睡眠質量的改善,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