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王振花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人民醫院,山東 聊城 252300
卵巢卵泡膜細胞瘤鑒別診斷難度大,準確性不高,通常于手術期間將腫瘤屬性確定下來[1]。針對這一問題,需發揮影像學作用,實施診斷。臨床上,CT診斷方式應用普遍,其優勢在于直觀了解腫瘤的規格、部位、形態、密度等,盡早鑒別,便于后續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本研究選取病例簡要評估CT診斷在卵巢卵泡膜細胞瘤中是否適用。詳陳如下。
1.1臨床資料 本次實驗截止時間為2019-12至2020-1,樣本素材即51例卵巢卵泡膜細胞瘤患者。參與實驗的患者年齡分布為45歲至71歲,取中位數(58.43±2.95)歲。患者均主訴腹部包塊、腹痛、呼吸困難、尿頻、陰道出血等。
1.2方法 該實驗中用到的掃描儀為GE LightSpeed64排128層。開展檢查工作之前,叮囑患者充盈膀胱,方式即口服2%泛影葡胺,用量以1000mL為宜。倘若患者為已婚女性,需在陰道內充塞布條。按照正確的方式,將上述準備工作落實到位,指導患者于掃描臺上呈仰臥位,從恥骨下邊緣自下向上掃描至腎門平面。結束平掃操作之后,再實施增強掃描。完成這一環節操作之后,靜脈注射1.5mL/kg對比劑,等待60s,再次開展增強掃描,由腎門平面向下至恥骨下邊緣掃描。整體掃描工作結束之后,安排3名影像醫師審閱。
1.3觀察指標 記錄評價患者的CT特征、病理表現。

影像學特征如下:(1)腫瘤部位:絕大部分患者為單側腫瘤,僅有小部分患者雙側均有腫瘤。(2)腫瘤形狀:類似于圓形者44例,不規則分葉狀7例。(3)腫瘤大小:該群體中,腫瘤最小3.5cm,腫瘤最大22cm。(4)邊界情況:腫瘤邊緣清晰者41例,邊緣模糊者10例。(5)腫瘤密度:絕大部分患者(39例)腫瘤密度顯示均勻,與子宮密度無太大差異。(6)CT掃描:平掃:將腫瘤、子宮二者密度作對比,類似于子宮密度者35例,11例患者的腫瘤密度較子宮密度小,對于蒂扭轉患者來說,其腫瘤密度顯著較子宮大;增強掃描:5例蒂扭轉患者的CT值穩定,未見變化,其余46例則顯示CT值增高,增加范圍6-11HU,提示緩慢強化。(7)腹水:在51例患者中,合并腹水者40例。腹水多者24例,黃色液體排出量500至1000mL不等;腹水少者16例,黃色液體排出量不足500mL。
手術期間,患者的腫瘤形態與CT檢查無明顯差別。5例蒂扭轉腫瘤呈紫黑色,合并紅腫、出血問題;另外46例患者的腫瘤顏色為白色、淡黃色,質地堅硬。診斷結果顯示,疑似卵巢卵泡膜細胞瘤35例,有11例誤診囊性病變,3例呈良性,2例未定性。
卵巢索間質細胞病變誘發卵巢卵泡膜細胞瘤,雖說其發病率相對較低,但嚴重危害女性健康,需盡早診斷治療,通過這種方式,將該病對女性的身心損害降至最低[2-3]。本研究強調,絕大多數患者的腫瘤發于單側,形狀類似圓形,也有少部分患者為非規則分葉狀。腫瘤大小介于3.5cm-22cm之間,絕大部分患者的腫瘤邊界清晰,呈灰白或淡黃色,質地略硬。除此之外,少數蒂扭轉腫瘤呈紫黑色,合并紅腫、出血問題。絕大部分患者腫瘤密度均勻,類似于子宮密度。對于大多數卵巢卵泡膜細胞瘤患者來說,腹水比較常見[4]。該類型腫瘤特點決定了其易導致雌激素生成,誘發子宮病變,引起子宮出血。對腫瘤蒂扭轉患者而言,存在急性腹痛隱憂[5]。
執行診斷工作時,35例疑似卵巢卵泡膜細胞瘤,11例誤診為囊性病變。經由CT診斷可知,絕大部分患者的腫瘤密度近似于子宮密度,或者,較子宮密度低。該背景下,容易將子宮、腫瘤二者混淆,誤診為子宮肌瘤。發揮CT的診斷作用,分別對子宮肌瘤、卵泡膜細胞瘤進行平掃,能夠得出相近的呈現效果。倘若實施CT增強掃描,會出現子宮肌瘤強化,便于對子宮肌瘤、卵泡膜細胞瘤進行準確區分,反之,則會使臨床鑒別難度增加。臨床上,針對子宮肌瘤、卵巢卵泡膜細胞瘤在診斷過程中的混淆問題,還可將年齡作為鑒別參照。子宮肌瘤的高發年齡在45歲以下,卵巢卵泡膜細胞瘤患者年齡通常超過50歲,并且,后者會有腹水情況。如果腫瘤密度并不是很高,強化不明顯,容易被誤診為囊性病變。針對這一問題,在臨床上,發揮超聲的作用和優勢,實施辨別。
綜上,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特點決定了其診斷過程非常必要。臨床上,依據患者的癥狀、發病特點,發揮CT診斷作用,對卵巢卵泡膜細胞瘤進行有效鑒別,規避誤診、漏診問題,得出科學、準確的診斷結果,使患者能夠盡快接受治療。本次實驗結果提示該診斷方式具備臨床推廣價值,后續將開展同類研究,多次論證,為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的CT診斷工作提供理論支持。